STEMI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2020-12-10王培翠武文辉
王培翠,武文辉
(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33)
冠脉内支架置入(PCI)术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最迅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 ST)是通过皮冠状动脉进行治疗percutaneou$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多发的并发症,也是影响冠脉支架置入术预后的主要因素,虽然发生率只有l%~3%[1],但后果却很严重,容易导致患者术后死亡,虽然目前抗栓治疗不断改进,但是不论是强化抗血小板制剂治疗还是低分子肝素抗凝剂的延长使用,一部分患者依然会发生支架内血栓问题[2]。我院心内科自2012年8月~2018年8月951例急性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STEMI)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患者中有26例出现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现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8年8月951例急性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STEMI)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患者中有26例发生了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6例患者均有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ECG有典型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表现.冠状动脉造影(CAG)17例完全闭塞,9例患者呈现不完全闭塞,TIMI血流I级。
1.2 评价指标
(1)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置入后至术后24 h之内发生的支架内血栓现象。
(2)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24 h至术后30 d之间发生的血栓现象。
(3)早期血栓:支架置入后30 d发生的血栓现象。
(4)晚期(1ate)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30d或1年之后发生的血栓现象。
(5)极晚期(very 1ate)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1年后发生的血栓现象。
心脏功能、支架数量、支架长度、合并的危险因素(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支架置入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1.3 治疗方案
26例患者有31处血管病变,其中13处病变先用球囊预扩张后再置入支架,2处病变直接置入支架成功,16处病变应用球囊扩张后血流TIMIⅢ级,病变处无残余狭窄,未置入支架,置入直径2.5~4.O mm的支架,平均(3.0士1.0)mm,长度为8~32 mm,支架释放压力为10~18 ATM,TIMI血流在支架置入后均达到Ⅲ级。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三种药物联合进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6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16例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后24 h内出现支架内血栓,7例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后24 h~30 d内出现支架内血栓,有2例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后31 d~1年内内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患者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后1年出现支架内血栓,有1例高龄患者因再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死亡率7.7%。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表明,心中功能、支架数量、支架长度及合并糖尿病等能够直接致使支架内血栓形成。
3 讨 论
根据临床随机试验结果,支架内血栓在择期PCI会有0.4%~1.3%的发生率[3],支架内血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PCI会出现2.9%的发生率。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有介入操作相关因素、患者自身的临床危险因素、病变局部情况、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情况、支架自身的致栓因素、血管内皮化延迟等。首先从PCI手术本身来讲,多支架及长支架以及支架贴壁不良是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常见因素,其次抗栓治疗中断是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治疗期间,停服抗血小板药物会很大程度会导致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也独立预测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体内促凝物质释放增加可影响支架内血栓的形成,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为DES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
众多的因素可影响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随着PCI手术的日益增多,PCI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对患者和心血管专科医师都是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