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2020-12-10马灿娥
马灿娥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人民医院,云南 大理 671500)
据统计,目前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数据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1]。在当前的治疗环境下,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心律失常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希望对相应医务人员有所启发。
1 西药对于心律失常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西医药物治疗的传统手法
目前心律失常临床使用的分类法为Vaughan Williams,其主要将药物分为四大类:Ⅳ类、Ⅲ类、Ⅱ类、Ⅰ类,其分别对应的为钙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以及钠通道阻滞剂。而后雷鸣学者在原有的构架基础上,提出了更系统、准确详细的心律失常分类方式,主要有32种新药,其分析原理主要在通过药物的电生理效应和作用机制,对心律失常存在潜在或直接作用的药物,进行了相应的分类[2]。然而,该方式的系统性、繁琐性、专业性太强,并且该分类中的某些药物,还处于或还未进行临床试验,故而其推广的价值不高,所以Williams分类标准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从西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情况可以看出,一些药物的使用会引起某些不良反应。例如,Ⅰ类药物的三个亚类药物,其中较易导致心律失常的为ⅠA 和ⅠC类 ,而ⅠB类药物相较于Ⅲ类药物,其效果又较差;Ⅱ类、Ⅲ类、Ⅳ类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其对应的问题分别为过缓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速、缓性心律失常[3]。
1.2 西药治疗的新药研究进展
目前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上有决奈达隆、伊布利特等。从决奈达隆药物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为Ⅲ类治疗药物,该药能阻滞的离子通道有钙、钾以及钠等。尽管其疗效和特性和胺碘酮较为类似,但是其安全性较高,所以具有一定应用前景。此外,据研究表面,若将决奈达隆作用于较严重的心衰患者,那么其死亡的几率(心血管),会大大的增加;从伊布利特药物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为2代Ⅲ类药物,其主要基于甲磺酸研发而成,其优点有能自行消除引发的不良反应、较高的转复律以及较快的起效,但从其应用过程可以看出,有明显的的首过效应,所以不具有长期服用的价值。吴金灿[4]指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班布特罗片临床治疗效果高达86.7%;且随着心率的增长,症状改善幅度增加,临床治疗效果更持久。然而,相关研究[5]指出,服用班布特罗片后,患者会出现心悸、心痛、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接下来的研究的还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3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针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而言,如果未出现器质性心脏病变,但是合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症状,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首选。相关研究[6]指出,β受体阻滞剂是抗心律失常疾病常规药物,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美托洛尔是二型β受体阻滞剂,具有心室重构、延缓心衰的功效,病死风险较低。然而,起搏器置入后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血压低是常见症状,应服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有效控制血压,因此这一类患者不适合,还需深入研究。
2 中成药对于心律失常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心律失常在中医中的情况
对于中医的视域下,其将心律失常归于“怔忡”、“心悸”等范围。我国最早对于心悸的描述和辩证论治在《伤寒论》(张仲景)中,其认为心悸起于内伤、外感。其发病位置为少阳、胃或心。
2.2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心悸)
从当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心悸)的手法可以看出,主要有参松养心胶囊和稳心颗粒等药物,由于这些药品具有免煎煮、存贮方便以及现成可用等优点,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因此受到了很多患者的认可。参松养心胶囊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常见中成药物,发挥着“快慢兼治、整合调节”的临床功效。立足于络病相关理论,根据“通络活血、养血益气”的治疗原则,慎重考量参松养心胶囊整份,在确保治疗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试验;稳心颗粒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中成药物,根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相关理论制定组方,
其成分主要有五味中药材(三七、黄精及党参等)。其对于室性早搏和房性的总有效率在83.0%,同时对于乏力、胸闷、失眠以及心悸等的有效率分别为67.90%、74.60%、71.80%、81.30%,并且同安慰剂组相较,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没有统计学差异。将其和比索洛尔联合使用,能有效的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并且其效果高于单独比索洛尔。有学者研究发现,稳定颗粒对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理晚钠电流有着一定的抑制,从而有抑制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的效果。稳心颗粒同时是一种多离子通道阻断药物,对峰钠电流—Nav1.5钠通道、瞬时外向钾电流Ito、L型钙通道Cav1.2均有抑制作用。
3 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比较深入,大量学者参与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中。其中,薛佳乐[7]采取炙甘草汤+曲美他嗪治疗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优于单独采取曲美他嗪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这充分真实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法效果突出,两种药物协同功能共同发挥,增加冠脉血流量,优化心脏负荷,增强心功能水平。
4 展 望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目前中药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有了较大的提升,其治疗手法在对该病理的深入研究和对中药药物属性的深入剖析下,得到了较好的丰富。目前由于西药对于心律失常会产生更多的毒副作用,并且在较短时间内难以突破现有的瓶颈,而中药由于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拥有低毒副、无毒、天然的作用,因此已成为抗心律失常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的治疗,不仅能较好的调节患者的全身机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