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2020-12-10杨梅君
杨梅君
(贵港市港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 贵港 537100)
作为我国人民群众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具有丰富的营养,并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当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对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创新,以能够对高产优质玉米的种植工作进行落实。
1 玉米种子的选择
为了促使玉米实现高产,首先应对种子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将土壤以及环境两方面因素作为重要依据。首先开展种植试验,确认本地区适宜对该品种玉米进行种植,之后方可对该品种玉米的种子大量引进。一般来说,应选择抗逆性强且适应能力好的玉米品种,以避免玉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严重病虫害的侵袭,若种植区域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则还需注意选择抗倒伏的玉米品种,以避免出现减产等不良情况[1]。
2 整地
科学合理的整地工作有利于促使玉米更加优质的生长。在通常情况下,应选择土壤肥沃且便于排水的位置对玉米进行种植,同时尽量保持土壤的酸碱度适宜,严格禁止于存在污染的土壤或河流附近对玉米进行种植,以避免出现变异或减产等情况。对玉米种植位置进行确认以后,应首先进行深耕以及耙平处理,以促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并且在整地之后,还应实施相应的开沟处理工作,以避免玉米地中出现水涝情况。
3 种子的处理与播种
对玉米种子进行购买之后,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于平整干净的地面上将种子晒干,且需每隔一小时翻拌一次,将有虫洞或是干瘪的种子去除,使用烯唑醇进行拌种,最后准备35℃的温水对种子进行浸泡,半日后捞出,使用温润的毛巾对玉米种子进行催芽,直至露白,即可开始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应该将播种深度控制在5cm左右,同时尽可能保障种株之间距离均匀,以能够促使肥料和光能的利用率得到提升。并且,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随着叶片的增大,对于光能的利用率会有所下降,所以为了促使玉米的产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从玉米品种、土地肥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有效确定[2]。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
进入苗期之后,首先应该针对土壤开展相应的处理工作,在玉米出苗阶段,持续处于气温升高的状态之中,导致土壤中大量的水分快速蒸发,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极易出现枯苗、死苗情况,所以此时有必要进行松土灭茬;其次,在出苗之后,需要进行间苗和定苗,也就需要对种植密度进行保障,以避免出现玉米之间拥挤或是争夺阳光、肥料等不良情况,从而促使玉米得到更加健康的生长;一般情况下,墒情相对较差的土壤中,间苗和定苗的时间应该进行相应的推迟,以避免后期出现缺苗、死苗情况;并且,在最后应定期进行追肥,以促使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充足,能够为幼苗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4.2 中后期
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对于营养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所以在此阶段必须保持水分的充足,根据下雨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灌溉,并且在能够保障水肥充足的情况下,对粒肥和穗肥适量添加,促使田间管理工作得到强化,以实现玉米生长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能够避免玉米出现脱肥情况[3]。
5 病虫害管理
5.1 病害管理
任何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病害的侵袭,玉米同样如此,例如大小斑病、纹枯病以及黑穗病,均为玉米生长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病害。一般来说,在阴雨天气或是环境潮湿的情况下,玉米受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并且病害情况相对较严重,所以有必要对田间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强化。在整地时,注意挖好沟渠,以便遇到大暴雨天气时能够及时将多余水分排出,并且在进行播种之前,应该有效完善深耕工作,以降低病害潜伏的几率,并科学合理的对玉米进行密植,以促使玉米之间具有良好的通风。若玉米已经患病,则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减少由病害导致的损失。
5.2 虫害管理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时常有病害出现,不但对玉米的健康生长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还会大幅度的降低玉米产量,所以农户有必要对玉米虫害的防治工作予以重视。首先应该从源头上开展预防工作,选取具有较强抗病虫能力的玉米品种,以减少土壤虫害对于玉米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次,对于生物杀虫剂的研发和推广进行重视,既往所应用的杀虫剂只能够起到减少虫害数量的作用,不仅不能够从根源上对虫害问题进行解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玉米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严重限制了玉米产量的上升,甚至有可能导致周边环境受到损害,所以有必要积极对杀虫剂进行创新,以避免对玉米生长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农户要对玉米生长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易出现的病虫害进行了解,在虫害发生之前即对预防工作进行落实,以促使玉米的虫害防治工作水平得到提升,进而实现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6 结语
玉米属于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促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玉米进行种植,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率,促使农户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并推动我国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