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画的发展历程
2020-12-10黄聿宁
黄聿宁
天津工业大学
翻开中国绘画史这本书,不难发现,中国画从起初单一的人物画拓展开来逐渐多元化,形成了人物、山水和花鸟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之后,人物画中的花鸟画也独立出来,将自己原来配角的角色转变成为主角形式迅速发展,表现技法逐渐地从工笔转向写意。宋代以后,文人画逐渐出现,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写意花鸟画,花鸟画中梅花的表现形式逐渐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代文人墨客爱好画梅、吟梅,因此,逐渐流行对梅花进行吟诵、描绘,如今所见画梅作品众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人画梅。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唐代于锡画《雪梅野雉图》,独创勾勒着色画梅法,这时的梅花只是出现用在禽鸟画上,并不是单独形式出现,而是以背景画的形式展现,充当衬托的作用。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因此,对于这种悠然自在、作画吟诗的生活方式的追求简直是奢望,此时的梅画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时的南唐和前后蜀,可谓是国泰民安、和平安定,此时画梅的名家辈出,表现题材非常丰富,梅花作为众多题材中的描写对象之一,表现特点是:一是梅花与其他花卉禽鸟联合在一起出现在画面中,没有成为独立的描写对象;二是重在写生,追求真实感,达到逼真的效果;三是传承前人的勾勒着色法,画家本身很少有自己独创的画法。
宋代时期,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最高统治者积极参与和大力提倡吟梅、画梅,特别是随着文人画的出现,为梅画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生机与活力,梅花在此时也终于作为一种单独的题材独立开来,表现手法也不再是单一的着色点染,逐渐发展成以墨晕作梅,将追求写实逼真的效果趋向于写意表达。宋代初期杰出代表画家徐崇嗣,打破以往传承他人的梅花画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画法,以丹粉点染,创没骨画梅法,为后代墨梅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墨梅画法的先河。南宋时期,墨梅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改善,代表人物是扬无咎,他师承仲仁,自身又有新的创作方法,将墨梅艺术的发展推向高潮,其代表作品有《四梅图》,画面中描绘了梅花含苞、待放、盛开和残败的四个变化过程,在这幅图中,杨无咎一改彩染或墨晕花瓣之法,为墨笔圈线,韵致高远,气韵清爽不凡,清意逼人。
图1 《四梅图》杨无咎
元代时期,写意花鸟画的艺术技巧更为成熟化。画家在“书画同源”的理论指导下,注重诗、书、画相融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充满活力的艺术整体。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画梅大家是王冕,他以画梅名世,自称为“梅花屋主”,每画梅花必定亲自题诗,抒发其性情,表达其思想情感。他的《墨梅图》所画品梅以浓墨画出,婉蜓在整个画面之中,挺拨清秀。花头分为正面和侧面,有盛开怒放和含苞待放之分,有疏有密有聚有散,秩序井然。采用淡墨轻染花朵处,采用重墨加点在花落处,采用挺拔的书法在枝杈间题诗落款,与道劲的技干和谐搭配,自然地融合为一体,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碗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从画面的意境和题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画家胸怀高洁、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明清以来的梅画在继承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基础之上,得以传承与发展,画家们不再是仅仅追求真实感,追求写实情意,而是在努力发现事物的内在精神,将自身情感与梅花相结合、情景交融,突出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融入了画家自身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从画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画家本身的性格特征。明代时期的画梅大家代表有徐谓、陈白阳等,他们用笔豪放、用墨潇洒淋漓,开创了梅画大写意之路。徐渭梅画中题梅诗云:“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是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其突破传统敢于创新的精神,也体现了其自身大写意的画梅风格。清末时期,吴昌硕作为杰出代表人物,对后期画梅影响深远,其代表作为《红梅图》,此作在构图和布局上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用笔苍劲老辣,将大篆和草书的笔法融于梅枝间,画出了梅花的质感和精神,古韵盎然。
近现代的画梅代表有齐白石、张大千等著名画家,两人并称“南张北齐”。齐白石深受吴昌硕影响,在前期曾学习他画红梅,得其精髓,后来迁居之处到处是梅花,因此,将住处改为“百梅书屋”,后期的齐白石已经将梅将景物相互结合,打破以往的绘画方式,富有生活气息。
纵上所述,根据历代梅花画作的分析鉴赏,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梅画艺术在经过历代画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慢慢从人物画的陪衬中脱离开来,将自身配角的角色成功转型为单独存在的艺术品种,在中国画苑中占有重要地位,梅画不仅能够表达出画家本身的个性特征,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人文精神,为今后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