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防控刻不容缓
2020-12-10白晓娜
本刊记者 / 白晓娜
受疫情影响,今年生鲜冷链遭遇较大冲击。国内接连发现数十起生鲜冷链新冠病毒呈阳性事件,导致内销受阻,资金承压,生鲜冷链行业面临较大困境。近日,多地通报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或环境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科学指导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相关单位和人员落实好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切实强化“人物并防”成为重中之重。
“物传人”背后的疫情大考
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署要求,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进口冷链食品装卸运输过程防控要求和消毒要求、从业人员安全防护要求及应急处置要求。《指南》要求,从事进口冷链食品装卸运输等环节的公路、水路冷链物流企业、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经营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工作,坚决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物流渠道传播。
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防护,切实保障冷链物流一线工作人员自身安全。严格做好港口作业人员以及司机、装卸工、船员、引航员等冷链物流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做好人员体温监测、安全防护用品配备、定期核酸检测及消毒等工作,切实保障一线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感染风险。二是要严格运输工具消毒,坚决防止病毒通过交通运输渠道传播。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消毒单位,对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车辆、船舶、冷藏集装箱内壁等运输装备进行定期消毒。三是要落实信息登记制度,为冷链物流疫情防控追溯提供有力支撑。严格执行信息登记制度,如实登记装运货物、车船、司乘人员(船员)、装卸货及收货人信息等。四是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坚决切断冷链物流病毒传播途径。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方案,对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企业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切断传播途径、隔离密切接触者等措施及时有效处置。
从青岛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几次疫情,都与国外进口的冷链食品有关,这次上海的疫情则涉及有冷冻和潮湿环境的集装箱,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从表象上来看好像是“物传人”,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离开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即“接触传播”。对于接触传播,以前更多的认识是病人和健康人握手,或者共同触摸了把手(才会传播新冠病毒)。现在,通过冷链,包括上海刚刚报告的被污染的空的集装箱,都可以通过接触引起传播。在这其中,航空集装器、冷链食品实际上起到一个“载体”的作用。在境外时,由于病人在劳动作业时带病上岗,在作业过程中污染了集装箱,病毒浮在集装箱上面,通过航空运输在低温的情况下到了国内,工作人员接触到污染的集装箱,因接触造成感染。
冷冻是成为媒介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吴尊友介绍,新冠病毒喜欢低温环境,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进入冬季以后,空运、陆运、海运所有国际运输的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可能成为病毒载体。再加上国际疫情日益严峻,通过境外货物把病毒带到国内的风险明显增加。在夏季,我们认为新冠病毒不分冬夏,实际上病毒在夏天流行,冬季会更严重。从全球疫情形势来看,进入初冬以后,全球每日新增确诊数经常突破60万例,过去11个月多次创造了纪录。这几天国内多点出现了零星病例,都表明新冠病毒不停敲打国门,冬季国内面临着一次“大考”。
吴尊友介绍,我们最近一起疫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零号病例”不在我们报告诊断的病例当中,他是一个康复了的病人。我们说物传人也好,人传人也好,所谓的物传人它起的作用是引爆一些疫情,真正发生作用的还是人传人在流行扩散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流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如何监管?
不少人担心,病毒会不会通过进口冷链食品流入市场的链条造成传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市场稽查专员陈谞说,监管部门将重点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及时开展市场风险排查;二是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三是持续加强日常监管;四是落实预防消毒措施;五是推进追溯平台建设。
自10月30日起,天津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已全面上线运行。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外包装或货柜上的电子溯源码,了解到原产国/地区、上游企业(进口商)、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
冷链食品监管体系逐渐完善
各省市也在逐渐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北京市顺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快推进“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全面应用,健全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追溯管理体系,实现辖区内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自9月30日起,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平台上线前培训、上线后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从用户注册、扫码登记、数据上传等环节对相关企业开展教学,确保企业掌握平台使用方法,了解并熟练使用注册赋码流程。同时,区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加大对冷链企业督导检查力度,对入境货物核酸检测报告、海关报关单、冷链食品入库消杀处理、进口冷冻食品赋码扫码等情况逐项核查,并要求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禁采购、销售、使用未上传追溯数据的进口冷链产品。自2020年11月20日零时起,市交通局执法支队加强了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车辆“两证”的执法检查。要求车辆上路必须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消毒证明。
福建省厦门市交通执法部门一方面协同其他部门加强冷链运输企业源头监管,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货物信息登记制度,不得承运无法提供“两证”的冷链食品,严格执行“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过程,承运企业不得开箱”,落实运输车辆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个人防护等措施。另一方面规范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车辆的路面执法流程,以马巷、东孚公安交通联合治超站为固定检查点,各检查点全天24小时“四班三运转”开展执法检查,各区交通执法大队加强辖区流动巡查的模式,强化对冷链运输车辆检查。重点查看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车辆是否具有“两证”,从业人员是否做好安全防护等措施。发现不具备“两证”冷链运输车辆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同时对未按要求落实相关规定的企业及车辆、驾驶员,一经查实,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纳入征信系统管理。
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表示:新区按照防疫防控要求,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中风险地区发布等情况都有一整套预案和行动方案,我们做到行动迅速、组织严密、协调有序、措施明确,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位。一是科学制定预案,在得到可疑病例消息后,新区会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可疑病例所在的楼栋情况、家庭人员关系等,以及所在居住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四至边界、总户数、总人数等,进行有序管控,并按照预案组织储备足够数量的采样人员、防控保障人员、服务人员等做好准备工作。二是确诊病例、中风险地区发布后,立即实施封闭管理,快速有序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落实终末消毒。三是严格落实为期14天的社区健康管理要求,告知居民每天自测体温两次,严格实施发热筛查“零报告”制度。四是细化服务保障,落实居委会专人做好联系服务和解释安抚工作,体现浦东的温度。
在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某大型超市,冷冻食品区看到每袋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上都贴上了二维码,专柜销售员表示,支付宝扫描包装上二维码,就能清楚商品是多少克,哪一个批次,从哪儿来,无论哪个批次的商品,都有这个码,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除食品外包装上贴有二维码外,在冷冻食品区柜台上的明显位置也放有二维码的展牌。销售人员表示,进口的冷链食品必须贴上二维码。在郑州市中原区某社区连锁超市。前台主管过红灵表示,进口冷冻食品通过扫码能看到检验检疫证明、溯源信息。她随机拿出一袋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扫码,扫码后显示的是:产品名称“冻细鳞壮鳕鱼”;收货人“天津港首农食品进出口贸易公司”,输出国家或地区“俄罗斯”;冷冻肉品区也能扫码看到如商品名称、分装生产日期等详细信息。据了解,郑州市冷链食品物防追溯系统于11月3日正式上线。此后,郑州市进口冷链食品将实现来源可溯、流转可查、去向可追。过红灵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遇到外包装没有赋码或是缺失追溯数据的相关产品,建议大家不采购、不销售、不使用。
冷链物流涉及国计民生,涉及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相信各个冷链物流节点认真落实各项防疫政策与要求,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会更加规范,更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