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
2020-12-09唐美琳
唐美琳
摘 要: 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的探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基于VAR模型,运用方差分解,考察了1996-2016年期间中国与5个主要客源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贡献率在第1期为0,然后逐渐增大,总体来看在4-6期逐渐达到最大,最终趋于平稳增长。
关键词: 中国入境旅游;双边政治关系;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41.274
1 引言
在对外开放和初步改革阶段,我国制定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也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增长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15-2018年期间,中国入境游客从2599万增长到3054万人次,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2018年,外国人入境游客为3054万人次,增長了4.7%,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入境旅游总人数,入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旅游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也是拉动消费和增加就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此它的经济功能是很显著的。
但是在政治化时代的今天,旅游带有越来越鲜明的政治色彩,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国际政治,也涉及国际政治。双边政治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国际旅游发展的成败,良好的政治关系促进旅游者正常的双向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关系的波动也推动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1年因“教科书问题”、“李登辉访日”、“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入境人数损失16.4万人次;2005年又因“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等引起两国政治摩擦,造成17.6万次日本入境游客损失量。1991-2002年期间,中国与韩国签订了“中韩民间贸易协定”“韩国取消对中国旅游限制”等文件,这些对双边政治关系的利好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带来了积极影响,对韩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数的平均贡献率分别达到34.83%、56.18%。不难看出在影响入境旅游的众多因素中,政治的影响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旅游政治学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并发展,从政治视角分析旅游现象日益为学者们强调。其中政治关系与旅游的互动关系是旅游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文试图定量研究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可能影响。
2 文献回顾
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迅速发展,已有大量文献对影响入境旅游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考察。概括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可以梳理为客源国、目的地、出游者三方面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
从出游者角度探讨了旅游者收入、偏好、知识和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出游者教育水平会影响来华旅游人数和花费(白凯,李天顺,2007)[1];出游者和目的地的心理距离越小,旅游动机更强烈(刘力等,2014;Yang et al.,2012)[2,3]。从目的地角度又分为自然环境(张晨等,2017)[4],社会(吴良平,张健,2016)[5]、政治(王洁洁等,2009;朱迎波等,2003)[6,7]、文化和经济环境(乔宁宁,陈建宝,2013)[8]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自然环境如雾霾天气会影响出游者对目的地形象认知和风险感知,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对入境旅游人数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目的国安全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出游者出游动机。从客源国角度看已有研究发现客源国内的经济波动、危机事件影响出游者出游需求和目的国选择(王洁洁等,2009)[8]。我国学术界从政治维度研究旅游起步较晚。学者们主要采用事件分析法、理论探讨法探索两国关系变化对一国旅游业造成的潜在影响(田祥利,白凯,2013)[9]。总体来说,现有文献缺少用量化的政治关系作为支撑实证研究。
相比现有文献,本文将量化的双边政治关系引入中国入境旅游影响的研究中,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旅游政治学的内涵,对从政治学维度分析旅游现象形成有益补充。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模型设定:本文借鉴现有文献的做法,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研究。该模型不受经济理论的约束,经济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可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对称进入各个估计方程中。本文最终的模型设定如下: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为1996m1-2016m12,研究的客源国为5个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英国。
双边政治关系PRI采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中国与大国关系数据库》。月度入境旅游人数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月度工业生产总值源于世界银行全球经济监测(GEM)数据库,汇率源于IMF中的国际金融数据库(IFS)。
4 方差分解分析
VAR方法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首先对本文模型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法,对原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所有变量ADF统计值都小于临界值,一阶差分后不存在单位根,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VAR模型建立。
建立VAR模型的关键是要正确选择滞后阶数p。一方面滞后期要足够大以便完整反应模型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滞后期越大会导致自由度越少。利用AIC、SBIC和LR准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各个客源国VAR模型的滞后期为2。
方差分解是将系统内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照其成因分解为与方程随机扰动项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方差分解分析两国政治关系冲击的贡献在总贡献中的比重。本文选择的冲击滞后期数为8期,表1是每个国家对应的VAR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表中的数字为百分比贡献率。
从表1主要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总体来看双边政治关系对入境中国旅游人数的贡献率在第1期都为0,然后逐渐递增,最后贡献程度趋于平稳增长。(2)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贡献率表现出国家异质性。韩国在第4期基本达到最大,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在第6期基本达到最大值。在这5个国家中,美国、日本、英国与中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贡献程度较其他几个国家更大,从第2期开始都大于1%,另两个国家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入境旅游贡献程度很低。
5 结论
双边政治关系对旅游者的目的地選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1996-2016年5个国家入境中国旅游月度人数为样本,基于VAR模型,运用方差分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边政治关系的冲击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起到了一定作用,其贡献程度在不同国家间呈现出差异性,总体来看,入境旅游人数自身冲击贡献程度最大,政治关系的贡献率在前1-6期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然后趋于平稳。
双边政治关系会影响两国旅游往来,维持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能够促进两国人民通过旅游进行文化交流沟通,也对两国经济、文化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冲击所带来的的影响时间不长,当发生影响两国关系的危机事件时,旅游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减少对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白凯,李天顺.国际旅游者出游的隐性相关因素分析——以我国主要入境客源国为例[J].旅游学刊,2007(05):34-39.
[2] 刘力,陈浩,韦瑛.文化接近性对潜在游客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的影响研究——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视角[J].资源科学,2014,36(05):1062-1072.
[3] Yang, Yang, and Kevin KF Wo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China inbound tourism flows: A panel data gravity model approach.”Asian Geographer29.1 (2012):21-37.
[4] 张晨,高峻,丁培毅. 雾霾天气对潜在海外游客来华意愿的影响——基于目的地形象和风险感知理论[J]. 旅游学刊,2017,32(12):58-67.
[5] 吴良平,张健.危机事件下中国入境旅游的受损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16,30(05):37-51.
[6] 王洁洁,孙根年,舒镜镜. 20年来中美关系及危机事件对旅游流双向互动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9,24(05):12-19.
[7] 朱迎波,葛全胜,魏小安,董培南,何连生,彭唬. 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3,(05):551-559.
[8] 乔宁宁,陈建宝.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2013,28(02):44-51.
[9] 田祥利,白凯. 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旅游学刊,2013,28(03):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