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红军长征与贵州民众心态的变迁

2020-12-09吴永燕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变迁作用

摘 要:红军长征入黔是贵州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促进了贵州民众心态逐步由逃难避祸、观望期待到认可欢迎、支援革命的变迁,是红军革命宣传发动、群众路线实践及与红军深入互动的变化结果,与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推动长征进程并最终走向顺利。

关键词:红军长征;贵州民众;社会心态;变迁;作用

以往学界对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要会议、重要军事行动以及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宣传、民族统战、后勤保障等宏观领域,对红军长征入黔后贵州民众社会心态的变迁关注很少。贵州民众是红军长征入黔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民众心态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心理活动所反映出来的包括精神面貌、情绪感受、士气信心、社会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等方面的表现,是影响红军转战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民众社会心态变迁进行初探,以期揭示红军长征历史运动的内在联系,作为对红军长征转战贵州历史研究的补充。

一、红军转战入黔前夕贵州民众心态:逃难避祸与观望期待的双重矛盾

红军长征入黔前夕,贵州笼罩着矛盾、危机的紧张氛围,军阀混战厮杀,横征暴敛,生灵涂炭,社会矛盾尖锐,民众苦不堪言。特别是当红军长征紧逼贵州时,为给红军制造麻烦,国民党加紧发动宣传,造谣胡说“共产党是赤眼绿眉、拖着一尺长的红舌头的怪物,见人就活活吞下,连骨头都不皱一下;还说他们共产共妻,非文明所理喻,是万劫不复的妖怪转世…一时间,大街小巷,阡陌村头,无不谈之色变”[1](P33),同时国民党军队不断到处抓丁、拉夫、抢劫、强奸,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无限的恐慌,使民众在“不知道红軍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也纷纷逃进大山。在黔东南,“红军路过报京(镇远县)大寨驻扎时,老百姓不明真相也像躲国民党官兵那样上山藏了起来”[2](P3)“在施秉平地营,由于敌县长金某大肆污蔑‘共产党见东西就抢,见女人就奸,见男人就捉就杀,使群众对红军十分恐惧,红军到来前纷纷逃向山中”[3](P114)。在遵义,“红军过兴隆(湄潭县属)时,最初人们都躲起来了。”[4](P59)“松坎(桐梓县区属)街上的人,听了国民党的宣传,都跑乡下躲藏红军去了。”[5](P245)在毕节也有类似的记载,“赫章人民中多数过去对红军情况不了解,一听‘红军来了!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躲进山里”“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攻下七星关,来到江南七里沟,街上的几十户人家,听说要过兵,都很害怕,扶老携幼地到深山老林去躲。红军进街后,发现空无一人”[6](P63-81)等等,充分反映了当时贵州民众存在逃难避祸的社会心态。

此外,部分贵州民众早已不满贫困不堪生活状态和国民党官匪一体的反动面目,对即将到来的红军产生了少许期待和观望的情绪。根据黄克诚回忆,“我们逃进山区的人们议论纷纷,共产党是不是‘共产共妻?红军是不是‘杀人放火?谁也说不清楚。在人们的心情还没有安静的时刻,以青年人固有的好奇心,一个人跑上山头观察红军的行动。…我觉得很惊奇,国民党所说的‘共产共妻、‘杀人放火的发动宣传,在我的脑海里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大胆向着公路靠近,想看个究竟,问个明白。”[7](P293)

二、红军转战入黔后贵州民众心态:认可欢迎、支援革命的积极转变

经过血战湘江、转兵贵州的艰难行进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识破了国民党恶意造谣、制造民族矛盾的反动面目,也亲身目睹了贵州劳苦大众的凄惨生活。入黔后,红军一改之前忽视群众工作的态度,处处为百姓着想,保护群众利益,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使群众逐渐看清了现实,看到了希望,逐步从深山老林走了回来,欢迎红军、支援红军、参加革命。

因地制宜地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先后发布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心、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等,要求切实保护民族利益,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军民团结。如中央纵队驻黎平时,朱德向侗族石大爷老人讲解革命道理,宣传民族政策,老人非常感念地说:“红军这样看得起我们侗家,真是侗家人的知心人。”[3](P110-112)又据谢扶民回忆,“当天部队行进100多里,于20时到达宿营地。此时得到信息,附近一个老百姓都找不到,部队明天就没有粮食了…忽有一战士报告有一个老乡给红军送来一只小肥猪。…谢扶民忙向老汉解释: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并说:‘谢谢你,老大爷,你的小肥猪我们不能接受,你把它拿回去,喂大了好卖钱。韦老汉听明白了之后,顿时流下了眼泪,叹了口气说:‘大家不知道你们队伍这么好,所以都跑上山去了。在韦老汉的帮助下,躲藏在山里的老百姓纷纷回到村里。”[8](P100)

灵活多样地开展革命宣传。“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工农群众不要害怕,不要逃跑上山”等标语的宣传,“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等歌谣的教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关于进入城市执行政策的规定》等的颁行,辅之红军严明纪律的践行,逐步消除了民众对红军的误解,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得到民众的欢迎和拥护。据成仿吾回忆“我们进占遵义城后,展开了广泛的宣传工作。青年学生,从我们进城第一天起,就自动组织宣传队,手执红旗,在街上演讲,为红军宣传。商人都立即开门营业,逢人便说红军公道。后续部队进城时,全城群众都在街上欢迎,鞭炮声,高喊‘欢迎红军!‘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7](P122-123)“二渡赤水河一进桐梓城,听到街上锣鼓喧天,看到红旗招展,原来是桐梓苏维埃政府召集几千群众欢迎我们,当时心情十分激动……像久别母亲的儿子回到了母亲身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感动得留下热泪。这是长征以来数日深感没有苏区、没有根据地的苦处。一听到苏维埃政府许多战士放慢脚步,想多看一下这个热闹的场面。”[9]遵义人民热烈欢迎红军的历史佳话,至今仍在传唱。

适时有效地发动土地革命。打土豪惩恶霸,维护百姓利益,红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红军是工农的军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与拥护。1934年12月,红军在镇远期间,批斗了饶福顺、黄百成等多位财主,分了他们的钱物,把他们的财产发给贫苦群众。有的分得一口锅子、桌子、椅子,有的分得一床旧棉被,有的分得几斤粮食,有的分得几件旧衣服。[2](P133)1935年1月,红军经过湄潭时,红军领导干部组织群众打开了大奸商王芝圃囤积的两仓盐巴,把食盐分给穷苦人民。…打了覃瑞生、颜茂修、张春普、陈如南等几家土豪。没收衣物粮食分给“干人”,杀了肥猪,连毛皮砍成五、六斤一块,在“晚寿宫”前戏楼上丢给群众。[4](P46)据不完全统计,在黔北地区,共打土豪800多户,仅遵义县就打土豪153户,穷人分得粮食90多万斤,大小牲畜1000多头、桐梓县缴获大洋39200多元。[10](P144-145)

三、对贵州民众心态变迁历史作用的评价

(一)转变心态,欢迎支持红军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强心剂。在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和感召下,心态发生积极转变的贵州民众,热烈欢迎红军,大力支持红军,给处于革命困难时期的红军带来了新的信心和新的力量,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强心剂和群众保障。表现为:一是参加红军,壮大红军。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贵州活动期间,红三军在黔东扩红约1300多人,中央红军扩红5400多人,红二、六军团扩红5000多人,全省扩红总数大12500人以上,[10](P157)“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成为群众的心声,“此辈加入红军,对红军有莫大之作用。以后毛泽东、朱德之能转战黔北者,此辈出力甚大也”是民众参加红军效果的中肯描述。二是物质支援,供给保障。贵州民众为红军筹粮、筹盐、筹款,赶制服装、鞋袜,补充御寒衣物,让两个多月来连日行军作战疲惫至极的红军得到大量的供给补充。如中央红军来到桐梓时,“一百多人民群众不辞辛劳,不讲代价,一心为红军多碾米,解决了红军吃粮难的问题。桐梓城区南郊、西郊革命委员会,发动居住城区的缝纫工人10多人,和几十名辅助女工,带着缝纫机12台,住进桐梓中学,为红军赶制军衣3000多套。”[10](P154)三是支援前线,抢救伤员。贵州民众或为红军找渡口、献门板、砍毛竹、達浮桥,或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或为红军抢救和安置伤病员,进而为红军赢得战略主动、保存有生力量、打击反动势力创造有利条件,贵州民众与红军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同生死、共患难,建立起血肉联系,凝结了骨肉之情。

(二)转变心态,接受进步思想洗礼是民众实现自我解放的助推器。心态转变后的贵州民众,不仅用实际行动来支持红军、支援革命,更难能可贵的是主动接受进步思想的洗礼,通过自我革命实现自我解放,这种“把现代国家、政权意识等观念植根于当地民众之中,为以后新中国的建立准备了深厚的阶级力量”[11](P360)。一是抗日救亡思想楔入,民族意识提升。在黔期间,共产党和红军为消除民族隔阂和误解,在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工作、致力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践等同时,十分注重抗日救国思想的传播,“动员全中国的民众去对日宣战”[12](P17)“加入红军打日本帝国主义去!”“白军弟兄联合起来同红军北上抗日!”[13](P780)等主张通过标语形式向当地民众宣传,使团结抗日、加入红军、救亡图存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积极付诸实践。1936年2月,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其后各地的“抗日救亡委员会”“抗日救国团”“抗日大同盟”等群众团体也纷纷成立。二是积极参与政治,民主意识高涨。审时度势的革命宣传和与红军交往的扩大,培养了贵州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而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刚好让民众参政变为现实,使民主政治参与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以1935年1月成立的遵义县苏维埃临时政府——遵义县革命委员会为例,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领导建立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县级革命政权组织,当时的苏维埃临时政府共由25名委员组成,其中,5人为红军干部,其余20人为本地人,占总数的80%;女性5人,占总数的20%。[14](P56-57)三是继续坚持斗争,保卫红色政权。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后,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疯狂报复和反攻倒算,贵州各地民众仍然继续坚持着英勇不屈的斗争,既保卫了地方红色政权,又为后来的贵州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遵义市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红星璀璨:十位老红军口述的长征故事[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2] 中共镇远县委宣传部,中共镇远县委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在镇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3] 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红军在黔东南[M],贵州省黔东南州印刷厂,1985.

[4] 中共湄潭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红军长征在湄潭[M],1984.

[5] 中共桐梓县委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在桐梓[M],2006.

[6] 中共赫章县委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在赫章[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7.

[7] 遵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红军长征遵义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8] 陈虎.长征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9] 杨利.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中央红军在遵义期间群众工作浅议[J].长江学刊,2019(12).

[10]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1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1] 杨昌儒等.民众民族关系的构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12] 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调查﹒第二集[M],贵州民族研究所编印,1965.

[13] 《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贵州省博物馆.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M],1983.

[14] 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遵义市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吴永燕,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变迁作用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