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两走一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研究

2020-12-09王永强吴维玮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微时代意识形态

王永强 吴维玮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本文以“微时代”为背景,通过对“两走一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路径探究,旨在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而达到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

关键词:意识形态;“微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传播方式的普及,我国社会已逐渐步入“微时代”。 “微时代”就是指Web3.0时代,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早已融入到“微时代”的潮流中。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进程的主体, 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用全面的、联系的、历史的观点看待社会和世界。历史的细节应放入整个历史的宏观发展当中去考察。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微时代”的表现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微时代”的传播力,以“重新评价”为名,沉渣泛起,歪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在“微时代”的主要表现为:寄生于“大众文化”的丰富表现形式,如微博文章、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短视频等,选择情节性较强的历史片段、英雄人物等,在贴近大众娱乐和制造笑点中误导大众的历史认知;借助于重要时间节点混淆概念宣扬自己的错误观点,颠倒历史的主流和支流,如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虚无主义再次利用纪念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借题发挥、借船出海,将改革开放前后的现象作肤浅的历史类比,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的支流当作主流。

二、大学生开展“两走一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开展“两走一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宿舍、走进课堂、贴近学生思想深处”,通过宿舍、课堂两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一)“两走一贴近”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应然之举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两走一贴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应然之举,是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的有效途径。

(二)“两走一贴近”是贯彻高校“三全育人”的题中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两走一贴近”正是“三全育人”格局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两走一贴近”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措施

历史虚无主义通常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而全盘否定,肆意抹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通过开展“两走一贴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这是引导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把它当作永远激励大学生不断上进的宝贵财富,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文化支撑。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性品性,跳出西方理论的解释框架,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

三、“两走一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

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把握“两走一贴近”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常态化走进学生课堂、宿舍,坚持用心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处,倾听学生声音,以切实之举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达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

一要以“四心”稳健行走的步伐。要抓住“两走一贴近”的核心关键,真心聆听、耐心观看、细心检查、爱心到访,要通过听、看、查、访了解实际情况,寻找问题根源,分析现象、梳理线索、做好记载,聚焦新时代关心和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建立查找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推动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起解决,新问题和老问题一起解决,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一起解决。

二要以“四向”聚焦贴近的初衷。 贴近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上的靠近,也不是形式逻辑上的走近,关键要心系学生发展,情系立德树人,坚持向问题贴近,向学生贴近,向内心深处贴近,向基层贴近,以“四向”为指引,了解真实的一线情况,破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瓶颈,化解现实的矛盾阻碍。只有以“四向”掌舵,才能守初心而得始终。

三要以“四力”巩固既有的成果。坚持多措并举,多维联动,将动力、毅力、能力矢量合成形成竞争力。动力源自清晰的工作目标。毅力需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关键少数”。能力需要注重科学的方法论。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调查研究,分析归纳的工作方法,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尊重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规律,通过走进师生的内心,把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精华讲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诠释出来。动力、毅力、能力须融合为竞争力。竞争力需要发挥群策群力,集万千智慧于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新剂。高校要持续深入将“两走一贴近”向纵深推进,将“两走一贴近”与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相结合,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以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以讲好“四史”坚定文化自觉,通过“两走一贴近”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历史虚无主义无可乘之机、无趁虚而入之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 :第 3卷 [M].北京 :人 民出 版社 ,2012:1002。

[2]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 习和掌握历史唯物 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 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5日。

[3] 李亚员.关注和研究社会思潮影响大 学生的内在机理 [J].中 国 高等教育 ,2o12(2o):37。

[4] 周艷红,微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 第1期,75-79页。

[5] 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光明日报2019年2月14日。

作者简介:王永强(1984年11月—),男,山西长治,汉,讲师,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吴维玮(1986—),女,四川绵竹,汉,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社会工作。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微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6SKSZ044)的阶段研究成果。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GX-327)的阶段研究成果。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冶金热力学》课程为例 ( 课题编号:YJG2020y007)。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微时代意识形态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