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医学典籍英译史与英译策略
2020-12-09施莹莹项婵娟
施莹莹 项婵娟
摘 要:中华传统医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之一,以其疗法的天然、理念的和谐、理论的玄妙,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目光关注着传统医学典籍这个承载和记录着中医药学理论精髓和文化意蕴的载体。中华传统医学典籍体现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中医药文化,要想传统医学真正做出国门,就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医学典籍的英译研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医学典籍;英译史;英译策略
一、中华传统医学典籍简介
在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的这几千年里,无数的医家们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所学与经历,撰写了无数优秀的中医药典籍。每一部医书典籍的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无一不凝聚着医者们的艰辛与汗水。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流传至今的中医药典籍,现在的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医药学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典籍种类繁多,从医学到药学,从内科到外科,几乎总结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有的病证大疫,它们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能给后人带来无数宝贵经验的经典之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这些典籍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是历代医家们心血的结晶。
二、中华传统医学典籍英译史
中华传统医学典籍的英译其实早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开始了。依据时间,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1、探索期——以西为主(17世纪-1840年)
17世纪前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地理上远离世界其他文明中心,长期处在难以与外界交流的隔离机制中,很少有人愿意冒险去寻找中国以外的世界。相反,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丝绸之路的开通和《马克波罗游记》的传播,吸引了许多具有冒险精神的外国商人及传教士。他们在交流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中医学,从而使中医能够在欧洲得到传播,并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著作。故而在17世纪-1840年期间,中医典籍的翻译是以外国人为英译主体的中医西传的阶段。
2、起步期——中方起步(1840年-19世纪中期1949)
1840年—19世纪中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加之语言方面的障碍,从事传统医学典籍英译的国人或缺,但值得一提的是,由王吉民与伍连德先生撰写的《中国医史》,作为第一部中国人用英文写成的中国医学史巨著,向海外人士宣传了中国医学对人类文明健康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这一时期愿意从事中医典籍翻译的主体人群还是西方人。
20世纪初基础医学的建立,使得西方人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多更好行之有效的药物来研究并应用,中华博大精深的本草医学自然成了西方人关注的焦点。在此时期英国的“药物学”与“药化学”学士伊伯恩就英译了《本草纲目》。中医典籍英译也开始以对应翻译为主,译者会在翻译过程中结合西方医学的观点,不能对应翻译时则会采用直译或者意译。
3、发展期——以中为主(19世纪中期-1990年)
第三阶段是中医英译理论研究初显端倪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传统医学英译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与欧美等国家的关系开始解冻,随着中国与各国的邦交正常化,中医又重新在欧美各国兴起,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上所收到的显著疗效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各国医学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以惊人的速度在民众中得到了传播和认可,中华传统医学典籍的翻译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在此阶段中医英译的水平又上升了一个层面。
4、鼎盛期——后来居上(1990年-至今)
1990年起,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的逐年增长带动了文化实力的增长,传统医学英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医国内国际地位的提升,激发了国内外传统医药学英译爱好者的翻译热情,传统医学英译的活动逐年增加。英译的作品数量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局面。在这一阶段,传统医学英译彻底进入了繁荣时期,无论从理论的总结、英译资料的出版、人才培养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有序地进行,传统医学英译的成果丰硕。
三、中华传统医学典籍英译策略
由于中医语言的特点以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传统医学典籍英译的策略上,有着许多的选择,其中最常被译者采用的就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这两种译法给传统医学典籍的国际传播和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
1、归化翻译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早期传统医学英译以归化翻译为主,这种译法更倾向译文语言,强调意译原文,语言地道,其译本更容易得到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一方面实现了科普中医的目的,另一方面,能让西方人有更好的理解,培养对中医的兴趣。传统医学语言言简意赅,因此,使用归化法进行翻译时,常常会借用西医固有的词汇翻译,这样能消除外国人对中医的陌生感和隔阂感。但此翻译思想的消极方面体现在西医化中医,即将中医的一切概念都生搬硬套进西医的既定模式,导致翻译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内容。
2、异化翻译
异化翻译是一种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由于忠实原文,更能够将中医独特的文化价值真正的介绍给世界,保持民族特色和中医文化因素。例如“人参”是中国特有的产物,18世纪初期,一位从中国回去的英国传教士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远东人参的文章,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但由于之前在欧洲人们未发现过人参,故也没有英文的词汇,所以在英译“人参”时就音译为“gingeng”。这样的翻译就需要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类似的词汇。
此外,音译是异化策略的一种特殊变体。汉语拼音英译,一方面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对应词,另一方面,音译法因其最能保留中医文化特色,避免误译而得到提倡。特别是一些草药名称和方剂名称,带有着鲜明的中医文化特色,比较适用于音译,例如:“竹叶”(ZhuYe),“丹皮”(Dan Pi), “石菖蒲”(Shi Chang Pu)。
3、歸化与异化相结合
就翻译传统医学的基本理念为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言,“归化”译法功不可没。但是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异化”译法则更有利于保留其中的东方哲学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结合两种译法,取长补短。在进行传统医学典籍英译时,想要翻译出原文的精髓,了解其背后的中国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该不时地换位思考,才能让所翻译的译文被理解并加以运用。
四、结语
中华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中华传统医药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的载体,其文化内涵、学术地位和临床价值不可估量。开展中医药典籍的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对其英译史的研究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启示和推动作用,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安.音译在中医名词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92-793.
[2]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温烛光,李晓红.翻译距离下中医英译的归化与异化[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7(1):146-149.
[4]施莹莹.典籍英译策略——中医古典医籍翻译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
[5]施莹莹.中医典籍文化西传起源及其对英译的影响[J].东西南北,2018,519(19),245.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