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020-12-09徐刚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4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学

徐刚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大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力度。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疑问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疑问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故而,是否开展探究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当前昆山初中历史教学情况为基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对于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内涵、价值及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探究性学习  培养能力

【中圖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4-0082-02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要求,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一直倡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主动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性,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现代的历史教育认为,历史教学是将历史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上课时,老师与学生以相关史料为媒介,通过各种形式,如:“对话”、“交流”和“沟通”等,对某一段历史进行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对当下历史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真理,例如: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问题,带着探寻真理的目标,查阅历史资料,动脑思考,最终得到真理。从概念上看:探究性学习“inquiry study”这一名词是从国外引进的。自从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出现后,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对其展开了研究,许多专家还写了很多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著作。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历史教学经验的教师,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并非必须由学生完全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合作探究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学生面对问题时,应当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经过教师指点后,带着问题与观点查阅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不可过度干预,只需对其进行指点与引导即可。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1.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兴趣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敢于实践的性格。

2.历史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第斯多惠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专家,他认为教师应当将教学当作一项艺术来对待,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埃德加·富尔对第斯多惠的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他同样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探寻真理,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探索。新课改未实施以前,大多数历史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显然是教师,由教师主导着课堂,新课改实施后,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新教学模式中只需对学生进行引导,向学生指出探究方向,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教学模式的真正主体。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除了能够增长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之外,还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加强历史观点。

三、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历史学习贵在敢于质疑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他建议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正符合这一观点。从实际来看,该如何来鼓励学生质疑呢?我们通过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1

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曹操败北的原因时,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阅读课本后,大家是不是认为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中失利,是因为对方采取了火攻这一策略?

生:(齐)是的。

师:教材上还说到其他原因了吗?

生1:除了火攻策略以外,曹操过于自信,轻视孙刘联军,军队在经过了遥远的路途,早已疲惫不堪,军队中还出现了传染性疾病,最重要的是军队不识水性。

师:这位同学说得已经比较全面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一点,很多文学作品都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说明曹操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连周瑜都知道火攻,他难道没有料到吗?曹操真的这么笨吗?[1]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补充与历史课本中的观点形成强烈的矛盾,但教师的问题却引起学生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的进一步探究,从而一定程度上摆脱教材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分析,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的分组探究,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兴趣得到很大提升。设问形式是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的有效形式,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此外,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涉及到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比如在评价汉武帝,哥伦布等人时,教材通常从正面的角度,但是熟悉这一段历史的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汉武帝的对外战争导致西汉自文景时期积蓄的国力大量被消耗;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美洲土著来说却是灾难的开始,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要培养客观公正的唯物史观,这些历史人物与课本上截然相反的评价,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敢于发出质疑的好材料。

2.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结合的观点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前提,学习和运用史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史实的掌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历史的漫画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史料,甚至在中考中也屡见不鲜,从学情上看初中学生对漫画也非常喜爱,但怎样才能正确地分析一幅漫画呢?从实际传授学法时,作者一般针对漫画的分析,采取几个步骤:(1)漫画中是否有人物?如果有,他(们)是什么人?(2)漫画中是否有代表特定历史的信息(时间,文字符号都可以)?如果有,它的含义是什么?(3)漫画涉及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画中人物(或者动物等其他画中事务)充当了什么角色?有什么特殊的含义?(4)漫画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表扬还是讽刺?教师通过几个从简至难,由表及里的提问,来让学生认识理解漫画的中心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再例如,历史的表格型题型,无论是常规的历史教学还是各类考试中,都是相当常见的,这类题型在语文考试中也有所见,表格中所反应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情况,但是想要从表面的表格数据来揭示历史的本质,这无疑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探究,通过数据变化的发展趋势,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实际的授课中,历史教师首先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表格中历史时间来判定基本的史实,如历史事件的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趋势来联系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涉及到三个及以上的时间节点的对比,则尤其要注意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时间点对应的数据,中间数据的波动往往可以忽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表格题型时,还需引导学生注意表格数据变化最大的项目,这往往是这道题目考查的要点,也是得出答案的重要线索。最后学生在探究完这类题型时,还要结合语文的概括能力,用一句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

3.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现实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教育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能体现教育。历史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时,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案例2

教师在初中年级讲授遵义会议时,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问题提出后,教师没有把答案给予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学生说出一件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夸奖自己长大了的往事,并说出长辈夸奖自己长大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单个发言和分组讨论,学生普遍认可长大的标准有两条:1.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2.把问题处理得很妥当。随后,教师再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问题。[2]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的经验来感悟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设计理念上看,把抽象的历史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联系,使得本课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再比如讲授《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节日风俗等知识,表面上貌似离现在的生活比较远,但仔细分析却能发现,宋代日常生活与今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以“除夕”这个传统节日作为导入,而学生都有过除夕的经历,也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家乡过除夕的习俗,如穿新衣、团圆饭、包饺子……教师在讲解宋朝人除夕的风俗时,可以让学生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究,以进一步感受历史。

4.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进行课堂分组探究

笔者所在任教的昆山市,翻转课堂的推广相当顺利,笔者也有幸利用翻转课堂上过几次课,在实际授课中笔者发现,这种课堂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传统课堂传授新知识的任务放在了授课前,相较于传统的授课过程,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授课探究时间更加充足,探究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在复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笔者用了引导学生在课前分成几组整合相关抗战史实,第一组制作抗日战争的时间轴,第二组列表展示侵华日军罪行,第三组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在实际授课时,教师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展示学生课前整理的史实材料,对于基础知识通过时间轴,列表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夯实与巩固。第二环节探究,探究任务一:教师通过表格展示当时的中日工业力量对比,通过历史照片,对比中日士兵战斗力。分析两国在国力上的悬殊对比,从而对这场中日战争惨烈的背后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探究任务二:学生结合课前所整理的史实,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社会问题,对日本观点进行驳斥。探究任务三:教师展示两种观点:(1)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2)國军是抗战的主力,共军游而不击。教师引导学生在分组过程中结合史实与历史的研究方法,对两种观点的正确性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在抗战中战略防御阶段,国军在几次大会战中是绝对的主力,但是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国军也仍在积极抗日,而共军方面也并未游而不击,在组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成为了敌后战场抗日的主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通过“展示+探究”的方式来关注学生的活动,这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探究性学习能力,更使得探究活动与课堂融为一个整体,使得课堂环节更为流畅。

以上是笔者对探究性历史学习的看法,法国史学家布洛赫曾说过:如果一门学科最终不能以某种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完美[3]……现今初中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斥着诸多的不足,但历史探究性学习是历史课改的必然趋势,也是赋予历史学科生命力的一针强心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0页

[2]尹翠萍.用好史料资源,把握历史教学的有效依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6):118.

[3]刘文红.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史料教学实践与研究[J].成才之路,2019(17):85.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学
“双减”背景下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