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启示
2020-12-09邱小慧李春刚
邱小慧 李春刚
摘 要:苏区体育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该被忘记。其对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创健康校园氛围,树健康强国目标;健康意识和行动融入生活和学习全程;开发适宜不同类型大学生需要的实用有趣健康项目等,更好更快建设健康中国与实现体育强国梦。
关键词:苏区体育精神;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中国
苏区体育精神,指在中国共产党局部初次执政的苏区时期,在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人民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开展体育实践活动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革命精神。[1]毛泽东同志在1933 年“五卅”体育运动会上提出“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的口号,是对苏区体育精神核心的高度凝练和概括。苏区体育精神曾在革命战争时期指导人民工作、生活和生存,振奋了战士们和爱国主义者的革命热情,鼓舞苏区人民在艰苦条件下乐观果决地打赢了一系列残酷硬仗。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新时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却成为社会热议点和聚焦关注问题:大学生体测结果不如意,体育场锻炼人数越来越少,体育运动项目一边倒,校园猝死事件频繁发生。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各本科高校要严把大学生的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2]基于此背景,笔者梳理和分析了苏区体育精神的内涵特征,认为其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该被忘记。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也可以依托苏区体育精神,更好更快建设健康中国与实现体育强国。
一、苏区体育精神的特点
中央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为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维埃政权在中央苏维埃区域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3]其中苏区体育精神是中央苏区精神的中流砥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4]具有以下内涵特征。
(一)内容实用、目标坚定:依托军事演练,体育为民图救国
苏区体育,又称赤色、红色体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地区体育,主要的参加对象是劳苦大众们,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服务战争,保卫家乡和保卫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体育为民是苏区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十年抗战时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消灭敌人的入侵围剿。当时人民的在生活条件十分落后、药品衣物相当匮乏、交通不便捷,所以,此时期的生活生产和革命战争等,不仅要求身体素质强,也要求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爬、扛、射、扔,以军事训练来提高战士们的作战本领。毛主席、朱德等领导人亲力亲为,亲自调研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并参加体育活动。[5]一方面是通过苏区来大力宣传和倡导体育训练,锻炼人民和战士们体力,另一方面军事化体育运动是当时最有意义的一种形式,借助实用的军事演练“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当时,苏区体育反对锦标主义,人民大众是参与对象,没有场地就用一块土地来当运动场,没有运动器材就用废弃的物品创新,开展球类、刺枪、下操打拳等比赛,都遵循“体育为民”的原则,做到随时随地有健康条件上战场。
(二)氛围浓厚,形式多样:艰苦卓绝,强健体魄贯穿生活劳动
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工农红军,以中国穷苦偏远的广大农村地区为主建立革命根据地。[6]当时国家的经济较落后,军事作战技术不如敌人,医疗技术和设备很差,所有的战士们只能依靠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来参与体力劳动和军事战斗,因此苏区体育就应运而生了。苏区体育精神能够在当时艰苦条件下形成并长期存在,原因除了战士们和苏区人民积极报国热情外,苏区领导们也非常重视,积极营造健康运动氛围,树立强健体魄为救国共同目标,将健康意识和行动贯穿于生产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针对红军战士进行的爬山军事体育练习,曾说过一番风趣的话:“有人嫌井冈山高,嫌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不愿意再爬它,想打到城市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雖然它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我们每爬它一次,就打一次胜仗,消灭一些敌人;如果我们多爬它几次,就会多打几次胜仗,多消灭一些敌人。”[7]可见,苏区人民和战士不管在战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都有意识通过扛枪和游击战、爬山、涉水、挑水洗衣、红色体育运动(下操、打拳、投弹、爬山、翻墙、拔河等)等来练就强健的体魄,增加手臂肌肉,增强作战耐力,提高战士的战斗能力。
二、苏区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启示
毛泽东同志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身体健康都是第一要点。革命时代,要有健硕的体魄才能与狡猾的敌人抗争,夺取胜利。现如今,我们虽远离了炮火纷飞的年代,处于安稳的环境,但国际环境依然纷杂,国内发展更需要青年一代强身富脑,有了健康的身心,才有时刻为国家奉献力量的基础。
(一)创健康校园氛围,树健康强国目标
抗战时期军民们用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克服重重的困难,练就了铁一般的体魄和意志,支撑救国保民梦,对今日大学生健康教育很有启示。
据调查,近几年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处于下降趋势,[8]肥胖率却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约2%~3%[9],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异常严峻,改善行动迫在眉睫。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到2022年、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60%及以上。[10]高校应坚持“学生为本”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初心,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充满活力的可靠接班人,努力打造和创建健康校园氛围,引导师生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健康行动,自觉投入健康生活。
“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虽然贴满运动场所数十年,但很多大学生从思想上却没有认可这句话,宁可把课余时间用来玩游戏、看电视剧、网络购物,也不愿花1小时参加体育运动。“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大学生应时刻牢记自身使命和责任,每位大学生的健康将直接影响“健康中国”能否顺利开展。只有把“健康”放第一位,树立健康强国目标,以民族大义目标要求自身,健康行动才能更持久恒力。健康中国和健康强国都离不开苏区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更需要强大的目标和坚强的意志作为动力指引前行的方向,把爱国之心化为健康强国之行,“我健康国越强”才能走的更远。
(二)健康意识和行动融入生活和学习全程
苏区时期,体育运动是大众化的运动,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比赛结果不计输赢、运动场上不分职位,军民们通过体育运动能放松身心、提高技能。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苏区军民们不因艰苦环境和简陋设备而放弃体育活动、放弃对身体的锻炼,这些精神都是当今大学生要学习的。处于“90后、00后”的大学生生活品质和条件都随国家经济发展而有了显著提高,生活需要可足不出户地完成,导致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这是因为体力劳动、体育运动时间、外出活动数量变少以及对自身健康问题不够重视。
2019年7月国务院公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把健康中国战略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全部,为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供了有效抓手,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绘就了“路线图”和“施工图”,让全民健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工程、民生工程。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大学时代是青春最繁华的时刻,大学生的健康与家庭、社会、民族紧密联系,大学生是祖国栋梁之才,拥有强健的体魄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中,才能尽最大的努力为祖国的未来和建设作贡献。高校要加强教育改革,用心强力将健康教育融入相关适宜课程和生活,引导大学生时时处处有健康心和健康行,健康实践融入和贯穿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全程全部。
(三)开发适宜不同类型大学生需要的实用有趣健康项目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大学生体测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但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意识依然令人担忧,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大学生对现下一些健康项目不感兴趣,这些健康项目与未来生活、工作等关联不直接。苏区时期,军民们将实用的军事训练贯穿生活劳动中,使得生活劳动有趣、健康与技能双丰收,对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有很多启示。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现状,高校要努力了解大学生包括健康、娱乐、就业等综合需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和开发适宜不同类型大学生需要的实用和有趣的健康项目,如可以打造依托多媒体应用的的大学生健康社团APP,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该平台来健身、分享、交友、交流、评论、释放和咨询等,将健康放在关键地位,健康问题随时掌控,通过线上交流心理健康和线下运动强身,很便捷就能找到适宜各自的“健康项目小分队”。另外,大学生健康社团APP可以借助社团文化节来开展一些趣味运动交友、野外露营自立、迷你心理健康交流、就业健康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用有趣的项目释放学习、交流和释放压力,炼就热爱健康兴趣,培育能吃苦、肯奋斗、不怕失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叶云明.论苏区体育精神[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抓实抓牢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有力支撑健康中国战略[EB/OL].(2019-11-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19/tqh20191105/sfcl/201911/t20191105_406948.html.
[3]黄何平.中央苏区体育精神解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
[4]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苏区和中央苏区精神[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8:17.
[5]肖锋,吴曼翎.回顾与展望:苏区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
[6]崔乐泉,李剑中.中央苏区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7).
[7]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8]刘扶民,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43-70.
[9]楊国庆,刘红建,郇昌店.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2).
[10]开展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心。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807/c14820-31281297.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基金项目:2020年度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0YT09和20YT07);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2020年度一般课题(mz—wtxm—2020008)。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