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铸造师魂之“师德师风”思考
2020-12-09曹俊峰
曹俊峰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立德树人”的使命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内在精神的崇高追求,聚焦其内在之师德师风的学习、爱心、育人等核心维度,思析其内在的逻辑内容、意义,以期准确定义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魂;师德师风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追求。“立德树人”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高校思政课教师居于这一教育过程的核心主阵地,因此,思考高校思政课教师内在师魂所在的师德师风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一、学无止境养师德之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神圣历史使命。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面对“拔节孕穗期”的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科学真理的传播者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引路人,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与时而进,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学识修养,切实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当今青年学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其自身集具着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个性张扬等众多特点,因此,现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新深入思考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整体性构建。新形势下,因應新时代教书育人之各种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不断推新,教师更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涵养,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与智慧,才能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育人环境。学高为师,为人师表。从教师职业发展历史进程来看,教师职责早已明确为 “传道”“受业”和“解惑”等项。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不忘初心,潜心育人”,就要有渊博的学识。马克思指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要抓住事物的根本,首先要“明道”和“悟道”,深刻理解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精髓,全面把握理论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思政课不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核心课程,而且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类课程。因此,潜心搞学问是思政课教师的必然选择,并在学习中培养多重素养。其一,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有跨学科的广博 知识;不仅要关注理论前沿,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其二,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才能在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以自身为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树好道德标杆,引导学生积极向善向上健康成长。其四,具备良好的创新素养。在课堂中,没有创新,学生很可能会选择“低头”,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大胆创新,发掘新阵地、开辟新空间,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政课教学的现代化,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爱的课程。
承载神圣使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流。”的理念。学海无涯,正如陶行知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就要求我们在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让自己具有“一条河流”似的源源不断的育人“活水”。坚定信仰学无止境,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爱心培养下健康成长。否则,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不但不能帮人解释疑惑、排忧解难,反而会误人子弟、使人误入歧途。
简言之,思政课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研究的水平,才能够以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爱心奉献释师风之美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师德的准则。
坦诚对待学生,真心面对学生,这是师德的关键所在。事实上,经常了解学生的想法,多听学生们的心声、疑问甚至意见,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和知心朋友,正是学生所希望的。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网络普及加速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影响。一方面,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需求的多元化、丰富化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信息的传播变得平等、迅速、便捷,这就要求师生关系破旧立新,不同以往。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对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蚀,传统师德中强调的无私奉献等利他精神被弱化,师德规范亟须注入时代特色,凝练核心价值。时代在发展,立德树人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可遵循守旧,一味用“老方法”“旧思维”对待学生,这是缺乏育人责任感的体现。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扭转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一 方面,教学目标要由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传授、能力培 养与素质提高并重,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 华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总之,思政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科学精神探索的鼓励者、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者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培育者。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新时代育人环境中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在工作中要真正立足实际,主动奉献与创造,爱岗敬业,以奉献创造为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保持奉献精神,保持积极心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每天的工作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新形势下依据新时代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教育的“合格产品”。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接纳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不同学生,培养好个性鲜明的不同学生。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思政课教师只有践行“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才能真正感染、打动、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给学生开启真理之门、把稳思想之舵、指引人生航向。
三、百年树人塑生命之格
“要立业,先树人。”这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使命光荣而伟大,职责神圣而艰巨。立德树人从立足于“人”的培养层面来探究,思政课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培养学习技能之外,要聚焦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放眼未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观念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面对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和信息的不断更新,思想政治课教育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阻止错误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学生的知、情、信、义、行都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标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必须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准确定位,因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把学生培育成有大格局之人。思想政治课让当代大学生知晓我国所处时代的关键阶段和战略发展期,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让当代大学生学会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己,逐渐形成做人做事的大格局。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也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认知范围。有大格局的人,眼光才能长远,善于自我激励,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大视野的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具有价值整体认识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素养在生命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帮助人打开思想领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的视野、提升认识层次的视野,让长远的发展眼光定格在生命的骨子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思想引导和灵魂塑造工作。面对的是最复杂的思想困惑和心灵净化问题,引领的是最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思政課教师之“百年树人”的职责和担当就在于深刻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让当代大学生拥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之,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政课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大追求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之中,让学生深刻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秀华《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20.4.
[2]郝建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教师研究》[J]决策探索.2020.6.
[3]薛秀娟 .王茜《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6.
(作者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