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趋势

2020-12-09许晨薏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许晨薏

摘 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然后重点探讨了目前企业管理人员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管理;人才培养

近些年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企业管理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企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探索创新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

1 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1.1 企业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创新意识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各个行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会淘汰一大批落后企业,同时也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因此企业生产技术、营销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均需要进行变革,这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挑战。企业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基于市场环境变化及时引进新技术、转变新理念,创新新模式,更好抓住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便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1.2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综合素质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决策能力,能够基于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快速做出科学合理决策,特别是在紧急关头,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能够沉着应对,不盲目胡乱决策,保障决策的合理性[1]。二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协调能力,目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同时企业内部部门进一步细分,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有效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为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还需要内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有效协调,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在问题处理中能够形成合力,从而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沟通能力,企业管理的本质在于沟通,企业管理人员一方面应该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客户的理解和认可,提高客户依赖;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通过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目前企业管理人员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采用高等院校培养的方式,因此本文关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从高等院校方面进行分析。

2.1 企业管理人员培养理念滞后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基本上基于教学大纲来确定相应的培养内容,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这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在于在培养过程中被培养人员只是简单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管理人员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同时过多的开展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培养,容易导致培养出来的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是纸上谈兵[2]。此外,在管理人才培养之后往往采用试卷考核方式进行考核,难以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管理人员的真实水平。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培养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人员培养中刻意安排被培养人员去相关企业实习锻炼,但是通常情况下企业只让被培养人员参与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因此难以有效锻炼实践能力。

2.2 企业管理人员培养模式不健全

整体来说我国在企业管理人员培养方面主要教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首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专业知识教学,从而在保障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能够具备综合能力。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在人才培养中开始广泛应用。比如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智慧树等人工智能混合教育平台选择相关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在学习成长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发展。但是学生们在课程选择过程中往往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短板知识的加强[3]。因此,这种模式难以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同时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学生们的考核主要采用学分制,即学生们修完相应的学分该课程便合格。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們刻意选择学分多但是难度低的课程,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3 高校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师资队伍力量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相对较晚,与西方国家还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较为缺乏,关于人工智能与企业管理融合的人才更加匮乏。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中只有一半左右开展了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相关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导致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同时在我国双一流高校中,关于人工智能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课程较少,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中难以进行融合教学,这样势必会影响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3 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3.1 高校层面

首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积极推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形成差异化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可以在传统线下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打造线上教育培养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效结合,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对学生们学习的限制,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

其次应该加强智能在线教学系统的研发。目前我国高校关于智能在线教学系统应用较少,即使有部分高校采用该系统,也主要是集中在医学以及机械等专业,同时智能在线教学系统所取得的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高等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智能在线教学系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对智能在校教学系统的研发力度,为积极完善优化人工智能和企业管理相关的教学课程,促进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应该摈弃传统学分制考核方法,紧急围绕学生全面深入掌握专业水平来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式。

再次应该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企业管理人才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因此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如果只开展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加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便是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在企业内建设企业管理人员实践教学基地,由高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实践水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持续为企业供应优秀的管理人才,为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人才基础。

3.2 企业层面

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企业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组织教育培训的方式,由企业内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或者聘请业界知名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但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滿足高端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企业管理人员培养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工智能思想,形成企业管理与人工智能充分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和培训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保障培养出来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其次应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企业应该将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高度,提高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形成长效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打造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人员梯队。同时为了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成效,企业在确定培养内容和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确保企业管理人员在培训中能够有所收获。此外,考虑到企业管理人员具有不同的层次水平,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群体在内容上应该有所侧重,实现培育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从而更好提升企业培训成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发展对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自身发展,便应该尽快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国高校和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琳.“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创 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 代,2018(40):51-52.

[2] 陈建国,陆慧娟,周杭霞.人工智能背景下 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9(5):13-16.

[3] 夏进.AI+教育:人才培养的下一个“必争 之地”[J].大数据时代,2017(5):30-33.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