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0-12-09赵凤兰

商情 2020年44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实践能力一带一路

赵凤兰

【摘要】“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传统外语教学所培养的单一型人才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要从不同层次入手,做好外语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具体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涉及的领域,构建外语人才的实践平台建设,通过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两个维度,从大学四年不同阶段探析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關键词】一带一路  外语人才  实践能力

一、实践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举足轻重。“一带一路”提出的互联互通更需要设施的互联,文化的互通。互联互通,是语言的沟通,文化的融通。这就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外语类人才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然而中国当前的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单一外语人才过剩,综合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国际知识面窄、管理能力欠缺、创新能力缺失等导致外语专业学生普遍社会适应性差, 职场成就低。由此可见,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纯语言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为经济全球化服务,更不能为“一带一路” 建设服务。因此,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一系列合作领域,培养“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外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相关的专业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跨国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语言通、文化通对于民心相通至关重要。

二、创新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

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将课内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语言类的实践活动、志愿活动、交流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明确学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结果和学生毕业资格相挂钩,学生在学期间完成“一次翻译志愿服务、一次出国实践机会、一份社会实践报告”的实践任务方可毕业。就社会实践机会而言,社会学校层面搭建各类社会实践平台是效果比较好的方式。依托社会相关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通过打通渠道、搭建平台,既拓展了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又为其尽快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

(1)以文化素养提升为培养目标。外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教语言,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介绍语言背后的价值观。知彼知己,方能有效沟通。根据学生的外语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对应的语言课程,强化外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从事专业研究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目前 “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特色、文化背景,是下一阶段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开设的课程,地方文化教学对于提高本国及地方软实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鼓励学习语言外再增加第二辅助专业。就显示而言,就语言学习者而言,仅掌握英语、日语法语等单一语种的人才根本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多语种语言的需求。目前,一带一路沿线有50多种语言,许多语言精通人士甚少,更谈不上精通,这块人才“荒地”需要及时“耕种”。

(3)语言仅是交流工具,如果仅仅会语言,没有相关的文化积淀、缺乏相应的行业支撑、专业知识,那语言的交流谈不上融通。学习一门或几门语言的同时,通过第二专业或同时设置两个专业。另一个专业可以是人文、经济、社会、法律、财务、交通、机电等涵盖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医、教育等各个领域。

(4)加强建设复合型外语教师队伍。提高外语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与综合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自身。教师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策略培养中最重要的因素。建设高质量复合型教师队伍不能脱离实际,单凭主观臆断。

(5)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构建复合型外语教学模式。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新兴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如“互联网+教育” 这种教育生态模式就很适合这种困境。着眼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社会需求,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迎合外语人才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市场要求。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单纯依靠高校增设语种,周期长,见效慢,因此结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企业可立足自身实际,在高校定向培养尖端人才。

理想的、科学的外语类人才应该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人才。其对应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是以语言作为载体或媒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的跨文化交流使者。

三、深化外语教学方法改革

外语教学改革要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角色转变工作,从权威地位上走下来,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从提升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虽然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外语知识,但是也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取的知识量与创新型外语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进行,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化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教师可以开发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实现针对性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不受时间与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自身的学习意愿出发自觉学习。其次,教师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借助网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线收听外语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准与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在线交流来学习外语知识,如可以组织学生借助互联网聊天室来学习,或是鼓励其与外语使用者进行交谈,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吉林省高校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GH180584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实践能力一带一路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