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段句子教学策略初探

2020-12-09潘晓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策略

潘晓飞

【摘   要】低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句子教学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扶放结合的策略:初识标点,建立概念;读好句子,读懂意思;仿说句子,内化语言。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句子教学;策略;语用实践

低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句子教学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扶放结合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一、初识标点,建立概念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句子时,对于句子的认识很不到位。教师应借助教材资源,慢慢渗透相关知识。

一年级上册拼音单元第7课第一次出现“句子”这一概念。学生通过教材中“我是小学生”这句话,了解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末尾还会加上“。”这样的标点符号。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之后课文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认识句子,数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秋天》为例,首先出示第1自然段:“你发现文字最后有个什么?对啦,一个句号。”“快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句号?嗯,只有一个句号,说明这是一句话。”接着,教师让学生读第2自然段,仍旧数一数有几句话。之后,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继续问学生。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补充:“‘!叫感叹号。文字后面如果带上它,就表示这是一句话。课文里有两个‘!,所以是两句话。”最后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使用“。”和“!”,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句号表示感情平淡,语气平缓;感叹号表示惊叹、感叹,情感更强烈些。

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中,作者巧妙地将逗号、句号、省略号三个标点符号比喻成池塘里的“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极富情趣。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事物认识这些标点符号,通过读青蛙的诗,懂得逗号一般都是在句子中间使用,表示停顿的时间比较短。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根据标点符号认识句子后,还要初步认识单句的基本句式,如写物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写人用“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式,知道一句话的末尾要用上句号、问号、感叹号。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句子的概念。

二、读好句子,读懂意思

低年级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比较弱,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时容易破词,拖长音,长句子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一)示范朗读,尝试模仿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好的范读能创造性地再现文中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模仿朗读者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学生可少走弯路。

课前,教师可发送课文的朗读音频到班级群,让学生多听,试着模仿。课上,教师针对学生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内容比较长的句子进行范读。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听,还可以鼓励学生跟着自己轻声地朗读。等学生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可以读完整、读通顺后,再请学生展示读。课后,学生将自己朗读的音频发到“打卡群”,互相欣赏学习。把示范性朗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聆听作者的心声,引发共鸣。

(二)借助符号,读好语气

学生认识了句号、问号、感叹号后,在朗读中还要读出相关语气,理解句子的意思。

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课后第一次出现“一问一答”的句式训练。教师可以先出示文中6个问句,并指导朗读。教师范读时,语气上扬,同时在句尾标示符号“↗”,把语感正确地传递给学生。接着出示6个答句,再次指导朗读。教师范读时,语气要平和,分别出示“一问一答”“三问三答”的句式,指导学生进行多形式朗读。此外,由于课文朗朗上口,教师可让学生配合着摇头或者打拍子,读出节奏美;在读带有问号的句子时,用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读出语气美。

(三)读对停顿,读好长句

长句的朗读往往成为低段的教学难点。恰当地运用停顿符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从容不迫地读,做到自然、连贯。

如一年級上册《雨点儿》课后习题要求读第5自然段,注意读好停顿。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并提出相关要求,如“认真倾听,老师是在哪里停顿的”“仔细想想老师为什么要在这里停顿”。刚开始示范读时,学生不能一下子听出所有停顿的地方。教师可多读几次。之后,教师出示停顿符号,解释其用处,在朗读停顿处插入该符号。学生在课本中照样子标注,并练习朗读。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还有一些句子,学生不理解意思,很容易错误地停顿。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中的“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学生会在“看船” “身下”“沉多少”之间停顿。这个时候就要先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通过给“船身∕下沉多少”画停顿符号,让学生明白这是“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再通过教师领读、全班反复读,指导学生真正做到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四)利用重音,强调内容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字词句运用”中的第二题要求“根据不同的提问,读读下面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围绕“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一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让学生体会重音不同,强调的内容不同。如:“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种子)这里强调‘什么,显然‘种子应该读重音。”“种子睡在哪里?(泥土里)这里强调‘哪里,‘泥土就要读重音。”“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松软的泥土里)这里强调‘什么样,所以‘松软应该读重音。”

在学生掌握这一朗读技巧后,教师出示《语文作业本》中的相关题目(如下图),让学生练习朗读。

之后,教师出示“我和军军兴致勃勃地去温州参观科技馆”,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要强调的内容(人物、心情、地点、事件)运用重音进行朗读。朗读指导从扶到放,最终促成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明白想要强调某个内容时,可用读重音的方式,引起听者的注意。

三、仿说句子,内化语言

仿说句子,可以直接检测学生的迁移、表达、创造等能力。如二年级上册的《拍手歌》中的“雄鹰飞翔云彩间”含有“谁”“在哪里”“干什么”三个要素。教师可让学生给句子“变魔术”,用“谁、干什么、在哪里”的句式,改写“天空雁群会写字”“竹林熊猫在嬉戏”两句话。最后出示关于孔雀、锦鸡、老虎、百灵、黄鹂的情境图,请学生用上这个句式说说它们会怎么做。

又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教师引导学生用句式“一……就……”分批次练习说话:(1)学完第1、2自然段后,出示句子“我一升到天空,就_________”,让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水变成云、雨、冰雹、雪的过程。(2)学习第3自然段时,联系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动特点,出示句子“我们一来到_________,就喜欢_________ ”,进行说话练习。(3)学习第4自然段时,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说水温柔时和暴躁时分别会怎么样。出示句子:我的脾气一温柔起来,就_________。我的脾气一暴躁后,就_________。(4)学完课文,针对第5自然段,结合句式“小朋友们一学完课文,就_________”,让学生猜猜“我”是什么。

以上两个课例十分注重让学生内化、运用语言。课堂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放缓了训练的坡度,也丰富了训练的内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句子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立足课堂,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优化语用实践,促成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力求提升低段句子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

[2]吴忠豪,薛法根.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浙江省瑞安市莘塍第二小学   325200)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