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角下《杜兰葛山庄》中的人物行为研究
2020-12-09孟馨鑫
摘要:安妮塔·布鲁克纳是一位当代杰出的英国女作家,出生于1928年。在她的所有作品中,《杜兰葛山庄》在1984年荣获布克奖,这是文学界的一项重要奖项,该作品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主要描述了单身女性的内心世界,小说中有很多女性角色,故事主要讲述了女主角伊迪斯来到杜兰葛山庄逃避自己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分析人物的生活轨迹及行为。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人物面临的困扰,同时可以呼吁现代社会更多的人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杜兰葛山庄》 精神分析 本我 自我 超我
一、引言
《杜兰葛山庄》是安妮塔·布鲁克纳的第四部小说,并于1984年荣获布克奖,一直受到读者及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伊迪斯是一位主要写言情小说的女作家,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未成家,最后还和有妇之夫大卫一直保持着恋爱关系,在这段恋情之前,她曾有过两位男友,甚至和其中一位差点儿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最终她还是选择和大卫保持这种关系,原本她很渴望拥有一个家庭,但她选择在闺蜜的帮助下逃离,最终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感情该如何收场。逃进杜兰葛山庄的她碰到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女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杜兰葛山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很少有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精神分析法又可以被称为心理分析法,它兴起于1895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中正式创立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主要提出两大理论,首先是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从这两大理论入手去分析文学作品,相关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由此可见,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去分析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去分析《杜兰葛山庄》中的不同人物,深度剖析她们的内心世界,研究人物的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二、本我
本我象征着人的欲望来源,一个人若想实现本能的快乐需求,可以不计任何后果,也可以不受法律或道德准则的约束。自我有逻辑、有理性,具有组织和批判的能力,它遵循快乐原则。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迪斯是一位独立的女作家,幼年时期,伊迪斯的母亲常常对她的父亲表示不满,经常吵架,事后把脾气带到幼年的伊迪斯身上,伊迪斯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经常选择放低姿态去讨好母亲,而母亲却时常嘲弄她,连半分情面也不留,为了得到母亲的认可,也为了自己可以过得舒服,她养成了经常去迎合他人的性格。伊迪斯来到杜兰葛山庄后,碰到普西太太母女,与她们相处后,她就开始自卑,但为了寻求认同,就开始迎合普西太太。在人际交往中,伊迪斯不愿意表现自己真实的个性,竭尽全力地去迎合他人,时刻放低自己的姿态,为了让自己过得舒适,她选择这样与人们相处,此时,伊迪斯的自我就遵循了快乐原则,她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她认为这种方式是最适合自己的。
此外,伊迪斯时常有焦虑心理,在择偶问题上,她始终摇摆不定。她一共交往过三个男人,第一个男友是大家口中十分适合结婚的优质男人,但在闺蜜彭尼洛佩的帮助下,她逃离了婚礼现场,来到山庄度假,男友乔佛里是大家公认的好男人,他成熟稳重、家庭条件好、温柔细腻,大家都觉伊迪斯能够碰到这样的男人很幸运,闺蜜彭尼洛佩也劝她再冷静地思考一下。之所以逃婚,是因为伊迪斯对爱情有自己的幻想,她想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爱情,本我驱使着她追求一份完美的爱情,也因为幼年的她看到父亲与母亲的争吵,而对另一半有着很高的要求,父母亲给她带来了巨大的阴影,让她不敢相信此刻陪伴她身边的乔佛里是适合自己的好男人。于是伊迪斯选择逃婚,选择去寻求更高质量的爱情,本我的欲望在此时控制着她,让她想去追求更快乐的生活。
三、自我
自我,顾名思义,以自身为中心,有保护自己的心理机能,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自我是一种理智和谨慎,自我帮助人调节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自我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自我保护着本我,让本我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改变。它遵循现实原则。小说中除了女主人公伊迪斯外,还有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詹妮弗,詹妮弗是一位单身大龄的女性,39岁仍未成家,她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时时跟在母亲的身后,事事听从母亲的安排。她的母亲普西太太结婚多年没有怀孕,后来终于有了詹妮弗,因此她格外珍惜这个宝贝女儿,女儿似乎成了她与丈夫保持联系的纽带。普西太太十分疼爱女儿,长期的过度疼爱使詹妮弗成长为一个乖乖女,普西太太总是衣着华丽,给人高人一等的感觉,女儿詹妮弗总是小心翼翼地跟在母亲身后,与母亲的关系过于密切,在公共场合下,她会用自己的脸颊在母亲的脸颊上蹭来蹭去,像个小女孩一样去讨母亲的欢心,她觉得讨好母亲是在保护自己。小说中有多次詹妮弗和母亲共同出现的场景,但每一次詹妮弗都在母亲的光芒之下,看着母亲谈笑风生,她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会微笑着对母亲的言语做出回应,她以为这样表现就是社交活动了。詹妮弗保持谨慎,习惯性依赖母亲,将自己保护得很好。伊迪斯发现在社交场合中,虽然詹妮弗表现出乖乖女的形象,人在母亲旁边,但是心早就飞到別处了,她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抗拒这份沉重的母爱。其实詹妮弗的自我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她的自我保护着她的本我,詹妮弗是能看清现实的人,普西太太只不过是把结婚后多年未孕的情绪带给了詹妮弗,使詹妮弗不够成熟,没有自己的人际关系,无法过独立的生活。
伊迪斯的母亲是维也纳人,父亲是英国人,两个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难免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两个人经常吵架,婚后生活产生隔阂,影响了彼此的感情,母亲常常回忆年轻貌美时的自己,她认为与伊迪斯父亲结婚后,失去了原来的光彩,逐渐产生了焦虑和困惑的情绪,幼年时的伊迪斯主动站出来,利用自己去调和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小小年纪的伊迪斯就懂得如何在父母亲面前表现来保护自己。幼时的经历也与她后来悔婚有着重要的联系,她总是在理想的爱情和现实的婚姻之间徘徊不定,最终她选择和已婚的大卫进行地下恋情。
四、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指道義方面对人的要求,人物表现为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目标是实现完美,超我代表社会道德伦理的约束,象征着人的良心和自豪感,有着维护社会利益的心理机能,它提倡生活中一切美好而又崇高的道德情操,提倡舍己为人,它遵循道德原则。小说中还有一个女性角色莫妮卡因婚后没能给贵族的丈夫生儿育女,来到杜兰葛山庄调理身体,她就像年轻时的普西太太,因婚后长时间未孕感到焦虑,莫妮卡时刻谨记着要帮丈夫传宗接代,给丈夫生个一男半女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能生下孩子,就能在家中有立足之地,就不用担心会被丈夫赶出家门,就可以过上稳定的生活。为了丈夫,她愿意来到山庄调理身体,她愿意理解作为贵族的丈夫急需子嗣的心情,丈夫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她的超我体现在这一点。
普西太太的女儿詹妮弗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的举止行为和谈吐都表现为一个淑女,她的脸上时刻都有着甜美的微笑,例如在与母亲一起吃饭时,在女佣向她们走来时,她就会冲着女佣们微笑,并用十分优雅的语言请女佣上茶,当女佣再次走来时,她又会微笑,时刻都彬彬有礼。这是母亲从小教育她的,她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詹妮弗的超我控制着她,让她模仿母亲,成为母亲所认为的淑女。如此乖巧听话的詹妮弗也曾与母亲有过矛盾。某天早晨,普西太太觉得詹妮弗房间里有其他人,直接大叫着冲了进去,完全不顾及女儿的隐私,杜兰葛山庄的人们都前来围观,让詹妮弗感到十分尴尬,虽然詹妮弗一直顺从母亲、讨好母亲,但其实她的内心深处也想摆脱母亲的过分关爱。在这件事后,詹妮弗和母亲发生了冷战,冷战期间,是伊迪斯帮助詹妮弗去关心普西太太。伊迪斯的超我帮助詹妮弗短暂地摆脱了母亲的溺爱,其实詹妮弗内心也是渴望独立的生活。
五、结语
《杜兰葛山庄》聚焦几位女性角色的心理世界,本我、自我、超我控制着不同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女性的内心,有些角色在本我和超我间挣扎。安妮塔·布鲁克纳一生共创作了20多部小说,大多描写了中产阶级女性的情感经历和生活困境,叙事结构多变,语言细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启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我们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改变不了外部环境,那就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认清现实,不轻易放弃,勇敢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英]安妮塔·布鲁克纳.杜兰葛山庄[M].叶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2]林业艳.探寻单身知识女性本真的自我——评安妮塔·布鲁克纳的《欺骗》[J].当代外国文学,2012(4):12
1-128.
[3][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孟馨鑫,女,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