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舞

2020-12-09杨林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摘 要:中国古典舞,始于新中国,兴于新时代,它不同于中国古代舞蹈,是中国近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结果和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此文的撰写,可以对读者理清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轨迹有极好的思路,帮助读者进一步认清中国古典舞本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古典舞起源;古典舞流派

中国古典舞不同于中国古典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许多的人,甚至有许多的舞蹈人,却往往会把他们混为一谈,今就这一问题,笔者将于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国的古代舞蹈与中国古典舞

中国的古代舞蹈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加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或者可以将它看成是古代“巫”文化。而中国古典舞却是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于1950年,由欧阳予倩先生首次提出“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之后逐步经过大家的认可之后,广为流传,并最后定名。

所以,中国古典舞至今也就只有数十年,不足百年的历史,远远少于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年龄。它是古代舞蹈在新中国的文化复苏,也是戏曲这一国粹在舞蹈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上新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是中国古典与现代结合而成的一个崭新艺术品,是几千年中国传统舞蹈的复兴,更是一道地道的中国货,是继承更是发展。

二、中国古代舞蹈的几个阶段

(一)舞自巫始

《说文解字》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这就是说,巫是以舞来交通人神关系的。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产生了。之后便有了用来取悦和沟通天地鬼神的形式,即“巫”,同时亦产生了舞。

(二)宫廷舞蹈

周代开始,到汉、魏、两晋,乃至唐宋,随着阶级观念和权力概念的愈发发展。为了享受和政治需要,除了“巫”舞,逐渐又演化发展出来一个新的舞蹈种类,即宫廷舞蹈。

上层阶级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发展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

(三)戏曲

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元、明、清三代以后,社會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古代舞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古典舞的始于兴

(一)“戏曲舞蹈”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不过这一时期的舞蹈,不管是训练方法还是表演形式都与戏曲极为相似,故此也被称之为“戏曲舞蹈”。

(二)复古乐舞和身韵

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

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另一方面,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等老艺术家,通过革新理念,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从中国的大文化中,提炼出了“身韵”这一舞蹈利器。“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是技法范畴,“韵律”则是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有机结合又相互渗透。讲究“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有了身韵,古典舞就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

不管是复古乐舞还是身韵的运用,都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

(三)四大流派

首先自然就是“身韵”学派。它是中国古典舞“元老”意义的流派,同时也是运用最多,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身韵”这一门课程,不仅自成体系,而且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其次就是“汉唐”学派和“敦煌”学派。汉唐舞学派和敦煌舞学派,主要是通过对汉画砖、敦煌壁画等人体形象的模拟和复活,找出其舞蹈形态和动律。同时这两种学派更注重的是创作实践环节。汉唐舞主张,古典舞应该置身于中国文化体系中,以史学研究为基础进行创建。强调对历史舞蹈形象的重现,立足于对古代乐舞资料的搜集研究、对历史舞蹈形象资料的解读,以达到现实与历史的连接;敦煌舞主要强调了地域的风格特色,表现敦煌舞姿的形象美,反映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内容。以“S”形为主要特征的动态;最后就是“昆舞”学派。昆舞,来源于传统剧种昆曲,提取了昆曲的优秀基因并加以改进整合,讲求先立脑,后立身,以意为帅,身体从之,对于意念引领身体运动的要求是昆舞与其他古典舞的重要不同点。舞蹈中要在空间点位有27点,五指莲花式手势为其独有手型。以五指莲花式手势为其独有手型。

参考文献

[1] 简述学习古典舞身韵元素的重要性[J]. 宋佳伦,范波澜.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3)

[2] 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中的重要性[J]. 郭安.  黄河之声. 2016(08)

[3] 试论古典舞身韵课堂中舞蹈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 唐敏.  大众文艺. 2015(08)

作者简介:杨林 男,1983年5月,汉族,湖南邵阳,讲师,本科学士,舞蹈学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性、训练性、运用性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之我见
对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