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文人集会茶事图中“点茶法”器具研究

2020-12-09陈曼玉邓莉文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10期
关键词:茶盏茶事茶匙

■陈曼玉,邓莉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事活动在宋代文人集会中不可或缺,加之宋代绘画的兴盛,因此宋代描绘文人集会茶事活动的绘画数量较多。茶画同理,品性同韵,画家好茶,情有独钟[1]。相比唐代,宋代茶画的内容也更佳丰富多彩[2]。在照片没有出现以前,可以用来保存时代物象的手段只有绘画。

1 宋代茶画是点茶文化的视觉再现

宋代绘画在宋徽宗的推波助澜下达到了全盛,以宋徽宗为代表的上层写实审美趣味成为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宋代韩琦在《稚圭论画》评述“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佐证了这一观点。宋代院体画从观察方法到表现技法无不以“真”为法则,从遗存宋代茶画的作者以及画风来看,符合院体画的类型,由此以宋代茶画为观测点研究宋代点茶法器具具有高度的可信性。本文主要以宋徽宗所绘的《文会图》以及刘松年的《撵茶图》为例,通过不同茶画中器物的比较,窥探宋代“点茶法”器具的组制及特征。宋徽宗曾画过一幅描绘自己和文人雅士们在一庭院中集会场面的作品——《文会图》(图1),画面中一共出现三组人物,第一组就是杨柳之间的黑漆榻旁的十三人,也就是本次文人集会的主体人物:宋徽宗与一些文士大臣共九人围坐在中间的黑漆方形食案旁,案上摆着一些插花、瓜果、盘碟,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套茶盏。食案右下角的文士端起茶瓯正欲搜肠润吻,食案旁两名侍从正在给文士们端茶送水。第二组是在杨树左侧竹林中交谈的两名文士。第三组就是画面下方侍僮备茶场景中的五人,此场景中的备茶场面和点茶流程被着意表现出来,宋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中所介绍的茶事器具在《文会图》中均可找到相应的对照。赵佶的《文会图》描绘的是皇家雅集的盛况,而刘松年的《撵茶图》则是三两挚友的小型文人集会(图2)。刘松年此画所绘为历史人物,其所绘器具及茶艺程式,皆为典型的宋代点茶法[3]。《撵茶图》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右侧坐有三人,长桌旁边一僧人正在伏案挥笔洒墨,一文士坐在僧人的侧面,双手展卷,一儒士与僧人相对而坐,两人都在目不转睛地欣赏僧人作书作画。左边两个侍从正在专心地忙于茶事。《文会图》以及《撵茶图》是宋代文人集会茶事图中对点茶法的相关器具以及流程描绘得最为详细的两幅作品。此外,马远的《西园雅集图》、南宋佚名的《会昌九老图》和《春宴图卷》中均出现了侍从们在候汤点茶的场景。可见宋代文人集会中不可或缺的茶事活动大多以点茶为主。

2 宋茶画中点茶法器具对照分析

点茶起源于斗茶,斗茶起初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茶事活动的方式,通过斗茶来区分茶叶的好坏,后来文人们将斗茶法吸收提高形成了点茶法,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自煎、自点、自品。点茶法指的是将新鲜的茶叶制作成茶饼,在饮茶的时候将制作好的茶饼碾成茶末,将研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加入少许开水进行“调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用茶匙(茶筅)击拂。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将点茶所用到的茶事器具进行了汇总,并用拟人的手法给每件器物起了名字,并称之为“十二先生”。点茶法中所用到的茶事器具蔡襄在《茶录》的下篇中进行了细致统计: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图1 北宋赵佶《文会图》

图2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图3 《文会图》汤瓶

图4 《会昌九老图》汤瓶

图5 《撵茶图》汤瓶

图6 《会昌九老图》盏托图

图7 《西园雅集图》盏托

2.1 汤瓶

汤瓶又叫做执壶,既是煮水的器具又可以直接进行点茶。《文会图》下方的备茶场景中左侧的茶炉上炉火正炽,茶炉中放着两把白瓷执壶(图3),旁边的白衣侍者正在一旁候汤。《会昌九老图》中侍者备茶的场景中也出现了正在煮水的白瓷汤瓶(图4)。《撵茶图》画面左侧上方的另一位侍从伫立在黑漆茶案旁,左手持一白瓷小茶瓯右手提汤瓶正欲向桌上带把手的金属大茶瓯中注沸水进行点茶(图5)。从三幅画中的汤瓶可以看出,汤瓶的造型上小下大,汤瓶的“腹部”两边分别是执与流,流的造型口小,坡度较大且陡峭,这一设计使得水从流嘴流出时的水柱紧实而不松散,能够较好控制水流精准地注入茶瓯中,符合点茶注汤时的实用功能。汤瓶有两种使用方式,第一个就是只用来点茶,第二个是既用来煮水又用来点茶。《文会图》与《会昌九老图》中出现的汤瓶都是直接放于风炉之上烧水。而《撵茶图》中风炉上坐落的是一专门用来烧水的“铫”,烧开之后再将水灌入汤瓶进行点水。由三幅图可以看出,直接用来烧水的汤瓶“腹部”较宽空间更大,可以一次烧较多的水,而只用来点茶的汤瓶因为有专门煮水的器具,所以不需要一次注入较多的水,因而“腹部”细长,更加小巧。

2.2 盏托、茶盏

盏托,顾名思义是承托茶盏的器具,宋代的茶盏并没有把手,因此盏托的出现可以很好地避免盏热烫指。盏托多以木制成,外部再施以红色或黑色的漆,如《撵茶图》中出现的盏托就是漆以砖红色的木盏托(图8)。但是《文会图》(图9)中所绘的黑色盏托都泛有白边,色黑如漆,胎白如玉,正与明初曾昭《格古要论》等书中所记宋定窑黑釉器相符[4]。因此《文会图》中所出现的盏托为宋代定窑出产的“墨定”瓷,那么与之配套的茶盏则为宋定窑中的“白定”瓷。茶盏又叫做茶瓯,茶盏与盏托配套使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茶盏最好选用青黑色,尤其是盏壁上有兔毫纹的最为贵重。“斗色斗浮”,茶汤的颜色是斗茶的评判标准之一,茶汤是白色,深色碗更利于观察茶汤的颜色,因此在斗茶活动中用的茶盏基本都是黑色。文人喜爱斗茶,很多文人集会图中都有黑色茶盏的身影,如在《会昌九老图》(图6)、马远的《西园雅集图》(图7)中所出现的就是黑色茶盏。但是在《文会图》下方备茶场景中出现的茶盏以及《撵茶图》中倒扣在案几上和侍从手中的茶盏均为青白色。在南宋陆游的《试茶》诗中也有“绿地毫瓯雪花乳”之句,绿地指的就是青白色的茶盏。因此在宋代文人集会中,青白色茶盏亦常使用。虽然黑色茶盏在功能上更佳适合斗茶,但是黑色茶盏尤其是兔毫盏底部没有上釉,胎体裸露在外部,显得朴素笨拙不够精致。北宋时期的白定瓷釉色白中泛青,瓷质润泽如玉,釉色明如镜,“青白”同“清白”暗喻文人节操,白定瓷温润如玉的气质也符合宋代文人所追求的审美,经常被宋代文人喜爱和收集。宋代文人对形式的追求超越了功能需求,因此这种蔡襄口中不适合斗茶的青白色瓷茶盏也依然被宋代文人所喜爱。

2.3 茶匙、茶筅

图8 《撵茶图》局部

图9 《文会图》局部

图10 《撵茶图》茶筅

图11 《文会图》都篮

图12 《春宴图卷》都篮

图13 《文会图》茶焙

图14 《撵茶图》茶磨

茶匙与茶筅都是点茶时的一种调茶工具,在点茶过程中起到搅拌的作用。茶匙最早出现在唐代,起初是用来量取茶叶的工具,到了宋代点茶法取代了煎茶法,点茶法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击拂茶汤就是用茶匙来完成的。《撵茶图》中黑漆案几上用来点茶的大茶瓯中有一把金属茶匙(图8),弯柄且一端用衔环动物头做装饰。《文会图》备茶场景中侍者手持一把白色长柄茶匙正欲将茶罐中的茶末舀到茶盏中(图9),蔡镶《茶录》中明确提到茶匙的一定要足够重,这样在击沸茶汤的时候才有力道,材质选择金银最好,其次可以选择铁,竹子太轻不适合做击沸用的茶匙。《文会图》描绘的是皇家雅集,所出现的器具应为最好,因此推测《文会图》中应为银制茶匙。茶筅是茶匙击拂功能的进一步发展,茶筅以竹做成,最好选用苍劲的竹子,做成的竹束才可以坚挺有力。竹束的末梢一定要足够细密,使用时更好地将茶汤击碎,搅拌得更加均匀并且不会产生浮沫。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姓竺名副帅,该茶筅为扁平分须形制,与《撵茶图》中的茶筅可呼应(图10)。

2.4 都篮

都篮又叫做“都蓝”,是用来存放茶器的,最早给都篮命名的是在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文会图》中茶炉下方有个鼎状的水瓮,水瓮下方放着一个方形的白色都篮(图11),都篮里面还有一些未拿出来使用的茶盏和盏托。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佚名《春宴图卷》中的侍从备茶场景与《文会图》布局大同小异(图12),同样的位置也有一个都篮,但是《春宴图卷》中的都篮的门是关着的,并且为了便于提携,都篮的四个角穿有绳子。都篮多为竹篾编制而成,也有木质或者木为框架,再用竹子编制而成,《文会图》与《春宴图卷》中所出现的是均是施以白色漆的木质都篮。宋代文人喜爱外出到山林中去集会,而他们集会必然包括焚香、茗茶、赏画等内容,因此宋代的都篮不仅仅是盛放茶具的容器,进一步扩展为盛放香器、酒器、茶器等为一体的综合收纳箱。

2.5 茶焙

茶焙是用来烘烤茶叶的,烘烤后的茶叶水分蒸发,茶香转化后口感更佳温醇。《文会图》右侧的茶床旁边的地上有一茶焙,上半部分是竹编的盖,下半部分为一木板拼接的容器(图13)。《茶具图赞》中茶焙姓韦名鸿胪,韦同苇,指的就是竹子,鸿胪是掌管朝祭礼仪的官员,与烘炉同音,韦鸿胪其实就是竹子做的烘炉。茶焙中间有一定的储茶空间,将茶饼用箬叶包裹后放入茶焙中,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保护茶饼不被火烤黄。下方离茶叶一尺的距离可以生火,小火慢慢烘烤,既可将茶饼烘干又不会影响茶饼的色香味。茶叶喜干燥忌湿冷,宋代人十分注重茶叶的保存,因此茶焙这种可以将茶叶干燥并且可以用来存放的储茶方式在宋代非常受欢迎。

2.6 茶磨

茶磨又叫做茶磑,作用和《茶录》中记载的茶撵一样,都是将茶叶研磨成细粉。沈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一图中对茶墨与茶撵都有重新命名,金法曹指的是茶撵,石转运就是茶墨。《撵茶图》右边两个侍从正在专心的忙于茶事,左前方一侍从跨坐在长凳上,长凳上圆柱形带木把手的石器就是茶磨。侍从手持木把手正在推磨撵茶,磨好的茶叶从茶磨中似雪花般涌出落在磨盘上,茶墨旁边放着一个茶匙与一尾棕帚用来清扫茶末(图14)。宋庄季裕撰《鸡肋编》里对茶磨的作用有专门的记载:“其磨茶,四周皆匀如雪片”,正与《撵茶图》中所描绘的场景一样。宋人喜斗茶,茶叶研磨的越细,冲出来的茶末就越容易“咬盏”,茶汤越稳定,颜色越白持续时间也越长。茶撵有效率低、出茶慢,研磨不均之弊,并且从《茶具图赞》中茶撵的名字可以看出茶撵的材质是金属,造价高不易被百姓接受且金属研磨茶叶会影响其味道。因此茶撵已经不能够满足众人对撵茶的需要,茶磨也就应运而生。茶磨是在宋人品茶方式改变下产生的新器物,是宋人在撵茶过程中的创新,也是宋人饮茶生活中的一大进步。

表1 《文会图》《撵茶图》茶器对照表

3 宋茶画中点茶法器具特征总结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幅图中都出现了汤瓶、茶盏、盏托以及茶匙,说明这些茶器在宋代茶事集会中是不可或缺的。茶筅和茶匙功能相同因而有时可以互相替代,茶磨和茶焙体量也较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宋代文人集会大多喜爱在室外、山林中举行,因此对于茶具会倾向于选择必要的、便于携带的。《文会图》与《撵茶图》中的汤瓶、茶盏以及盏托均为几何造型且通体一色无装饰。《文会图》与《撵茶图》一个代表了皇室发起的聚会一个代表了普通文士僧侣的集会,但是这两幅图都不约而同得选择了颜色清雅又少装饰的茶器,而茶器的材质也大都选择了“平民化”的陶器、竹编、石器、漆器等[9]。茶道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修养,并将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画的境界就在壶中,赏画与品茗往往同时进行,茶道即画道[8]。

也许画家在描绘茶事图时,并没有意识到画中描绘的点茶茶具在今后对于茶文化研究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只是单纯地从点茶活动中感受自然的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笔墨抒发得淋漓尽致。但是宋画重写实,宋代文人集会茶事图中的点茶器具被详细地描绘了出来,与出土的茶具和历史中的文物记载相呼应,互为参照,为现代人研究宋代点茶器具的类型与使用提供了直观的形象,更清晰全面地重现了历史原貌。

4 结语

宋代文人审美崇尚“素”,是深受中国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5]。可见宋代摒弃了唐代追求奢侈华丽的审美,默默无声的朴素、清净之美已经深入人心。宋代书画中的色彩运用沉稳内敛、低调且富有层次,简单而极具禅意[6],这使得宋代家具外表虽朴实无华,细品却有更深层次的韵律及美感[7]。历代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会文,以茶述怀遣兴,

猜你喜欢

茶盏茶事茶匙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小茶匙
茶事春秋
她一下子缩小啦
她一下子缩小啦
崂山茶事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
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
嫩牛肉炒豇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