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RGP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20-12-09王森金月英李颖涵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散光镜片曲面

文 王森 金月英 李颖涵

1 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球性RGP临床应用中的分析

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RGP验配都是球性RGP,只是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设计不一样,根据RGP镜片表面的形状可以分为球面或者非球面:球面RGP镜指镜片光学区后表面为球面,非球面的镜片从中央到周边的曲率变化是连续、渐变的[4]。球性RGP只能矫正角膜散光,不能矫正眼内散光,所以当看到一个患者的屈光度和曲率时,一定要快速地预估其是否适合球性RGP。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实际说明临床遇到的散光应该如何分析是否适合球性RGP。

案例1:

该患者总散光为-1.50D×180,角膜散光为-1.75D×180,所以眼内散光就是-1.50D×180-(-1.75D)×180=+0.25D×180。如果配戴球性RGP,那么眼内散光为0.25D,视觉质量应该是很好的(临床上大部分患者眼内散光在0.75D以下的,对视觉质量影响不大;如果眼内散光在1.00D以上的,对视觉质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当然有时也会遇到特殊情况,眼内散光大于1.00D的,患者自觉感受也可接受,影响不大)。因而,本例中患者配戴球性RGP理论上眼内散光只有0.25D,视觉质量是比较好的。

案例2:

该患者总散光为0,角膜散光为-1.50D×180,所以眼内散光就是+1.50D×180,如果配戴球性RGP,那么眼内散光为1.50D,所以对于这类患者配戴球性RGP,理论上视觉质量应该不好。

案例3:

该患者总散光为-5.00DC×180,角膜散光是-3.25D×180,眼内散光=-5.00DC×180-(-3.25D)×180=-1.75D×180?按照前面几个案例的算法,眼内散光即总散光减去角膜散光,为1.75D,但实际上真的是1.75D吗?其实并不是。这里的眼内散光需要将综合验光换算到角膜顶点平面的有效屈光力,再和角膜散光相减才是理论上的眼内散光,因为该患者综合验光最大和最小屈光力方向的度数换算之后都超过了-4.00,需要先进行镜眼距换算,具体换算如下:

通过换算,综合验光换算到角膜顶点平面的有效屈光力为-12.00DS/-3.25DC×180。那么,此时眼内散光也刚好是“0”,所以此患者如果配戴球性RGP,理论上视觉质量也是非常好的。

案例4:

该患者总散光为-6.50DC×180,角膜散光是-6.25D×180,那么眼内散光是-0.25D×180,用球性RGP矫正,理论上眼内散光也不大,在RGP定位良好的情况下,视觉质量应该是比较好的。

对于上述几个案例,我们都是用普通球性RGP矫正计算出的理论情况。那么,对环曲面RGP在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运用如何进行分析呢?

2 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环曲面RGP临床应用中的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环曲面RGP一般有3种:前环曲面RGP、后环曲面RGP和双环曲面RGP。每种环曲面RGP的设计以及主要用途如下:

2.1 前环曲面RGP镜

前环曲面RGP的后表面为球性设计,前表面为环曲面设计。与球性硬镜类似,该类镜片后表面与角膜前表面之间填充的泪液能有效矫正角膜散光,眼内散光可以通过前表面环曲面设计加以矫正,而前环曲面RGP因为后表面是球性的,位置的稳定是一个难点,虽然有一些方法(如三棱镜稳定法、截边设计等)用于镜片位置的稳定[3],但目前在国内主要使用的RGP里面,基本上很少使用前环曲面的设计用于临床患者。

2.2 后环曲面RGP

后环曲面RGP的前表面为球性设计,后表面为环曲面设计。当角膜散光较大时(比如大于3.00D以上),配戴球性RGP,通过静态的荧光素染色观察镜片和角膜接触的情况,如果会引起光学、物理和生理上的问题,那么此时可以考虑后环曲面设计RGP。后环曲面提供镜片和角膜较好的物理匹配关系,如果无残余散光,球性前表面可提供满意的视力矫正,但有时需要调整后表面某一子午线上的曲率半径来提高屈光矫正效果[5]。

2.3 双环曲面

双环曲面镜片的前后表面都是环曲面设计,后表面设计是为了提高镜片和角膜的物理匹配关系,前表面设计是提高球镜和柱镜来矫正视力。

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几个案例,从临床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应该如何选择环曲面RGP的设计进行应用。

案例1:

该患者角膜散光不大,但眼内散光比较大,理论上应该选择前环曲面设计RGP,但是前环曲面RGP镜片的轴向稳定是一个难点,目前国内应用较少,各自机构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是否有合适设计来达到矫正目的。

案例2:

该患者总散光为-3.75DC×180,角膜散光是-3.75D×180,所以眼内散光是“0”,如果配戴球性RGP,那么眼内散光也是“0”,对于这类单散光且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的患者,配戴球性RGP之后如果定位良好,视觉质量也应该是很好的。但是,配戴球性RGP通过静态的荧光素染色观察镜片配适会呈现出一种高散光的配适状态,角膜3、9点会有接触(如图1)。如果引起光学、物理和生理上的问题时,也可以考虑使用后环曲面RGP,后环曲面RGP在矫正散光的同时还能使镜片与角膜的物理匹配更好(如图2)。

图1

图2

案例3:

该患者角膜散光很大,眼内散光通过上面的方法十字分解之后眼内散光是+1.75D×180,所以更加适合双环曲面RGP的设计,后表面环曲提升镜片定位的同时,前表面环曲还能有效矫正眼内散光。

案例4:

该患者是混合散光,属于角膜散光较大而眼内散光较小,同前述案例一样,理论上球性RGP即可矫正;球性RGP如果定位不好,视觉质量也会受影响,此时也可考虑后环曲面RGP;如果后环曲RGP诱导的残余散光较大而影响视觉效果,也可考虑使用双环曲RGP,在保证镜片和角膜定位的情况下还能有效矫正眼内残余散光。

3 小结

a.以上案例的分析表明,日常工作中要学会正确计算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准确度数(超过±4.00D的需换算到角膜顶点的有效屈光力),为后面选择何种设计的RGP做好铺垫。

b.球性RGP(球面或者非球面)主要能矫正角膜散光,不能矫正眼内散光,所以主要适用于总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的患者,对于度数太高的角膜散光,虽理论上是可以矫正,但是安定位置不好有可能影响视物效果,也可以考虑更换为环曲面设计的RGP。

c.前环曲面RGP主要适用于角膜散光较小、眼内散光较大的患者,但是前环曲RGP轴位稳定是一个难点,目前国内应用较少,需谨慎选择。

d.后环曲面RGP主要用于角膜散光较大(比如大于3.00D以上),眼内散光较小的情况,后环曲面提供镜片和角膜较好的物理匹配关系,如果无残余散光,球性前表面可提供满意的视力矫正;有时需要调整后表面某一子午线上的曲率半径来提高屈光矫正效果。

e.双环曲面RGP主要用于角膜散光较大、眼内散光也比较大的情况,但在有些高度角膜散光且眼内散光比较小时,如果使用球性或者后环曲RGP镜矫正之后残余散光依然较大影响视力,也可考虑使用双环曲面镜片。

f.以上关于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RGP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主要应用在RGP种类的选择中,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受接触镜配适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的预期眼内残留散光与戴镜验光的实际残余散光可能有一定出入,但是预期残留散光的计算有助于判断患者散光的来源,也有助于预测患者配戴球性硬镜后的矫正效果,进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接触镜矫正散光。

以上是笔者关于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RGP临床验配中的一些个人分享,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同行指正交流。

猜你喜欢

散光镜片曲面
镜片外的星光
3 ~12 岁儿童高散光的临床分析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参数方程曲面积分的计算
参数方程曲面积分的计算
第二型曲面积分的中值定理
隐形眼镜
关于第二类曲面积分的几个阐述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