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一个鲜活的千秋女帝读远人长篇历史小说《长虹贯日:千秋女帝武则天》

2020-12-09汪破窑

南风 2020年32期
关键词:李治高宗武则天

文/汪破窑

武则天像(选自《明刻历代帝贤像》)

当远人说要写一部武则天的长篇历史小说时,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对于一个国人皆知的历史人物,关于武则天的作品实在太多了。不同的作家从不同角度的切入,写了武则天的一生,各有千秋,一个几乎被写“滥”了的历史人物,再写很容易落入他人窠臼,甚至有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之嫌。

我的担心是多虑的。当我打开《长虹贯日:千秋女帝武则天》后,就不忍释卷。书好读,来自远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武则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面对“历史”二字,远人不得不谨慎,他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书籍进行了认真研读。为防止自己置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他不囿于传统史料的束缚,在消化史料的基础上,用历史的眼光来打量武则天,以小说的手法来书写武则天,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武则天。

小说以李世民驾崩为开篇,从“终南霹雳”的标题,到里面极端天气的营造,把读者一步步带入极具现场感的情景当中。武则天的出场,是泪眼婆娑的小女人形象,这是否与武则天的身份相符?毫无疑问,远人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再伟大的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即使是日后成为千秋女帝的武则天也不例外。那么,武则天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是不甘接受命运的安排。

自十四岁入宫以来,武则天在宫内的明争暗斗中成长起来,她深知自己和后宫的所有嫔妃一样,不过是唐太宗情欲发泄的对象。但武媚娘不甘命运的安排,在唐太宗油灯将尽之际,与太子李治暗结情愫;太宗溘然长逝后,作为先帝的妃子武媚娘只能与众多未生育的嫔妃一样出家为尼。“等着自己的,是无从预料、也无从想象的出家人生活。尼姑、寺庙、佛像,那会是怎样的日子?坐以待毙吗?”面对命运无情的安排,当她再次与唐高宗李治重逢之际,她知道这是从孤立无援的世界中,走出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她施展媚术,深深地拴住了唐高宗李治。李治服孝期满,武媚娘终于再次入宫,凭借出众的才华和原本就风姿绰约的容颜,完完全全地吸引住了唐高宗所有的注意力,并被迅速拜为昭仪,投入对前途命运的主动掌控当中。

作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女皇,有太多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至今悬而未解,远人通过史料中的只言碎语,精心反刍,用一个个场景,一次次对话,将武则天的所在环境和性格发展勾勒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个鲜活逼真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给读者强烈的带入感,轻松地攫住我们的内心。远人谙熟小说的结构和布局,在他细腻的笔触控制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武则天。面对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远人故意从叙述者的角度隐瞒情节发展的关键信息,从而营造出小说的悬念。

从“尊遗诏”入感业寺落发为尼,到重返皇宫,武则天深知,要想改变寒微的命运,就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获取显赫的地位和身份,她亲手扼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我们从远人对武则天内心活动的描写,也能感受到她所背负的罪恶感和痛苦,然而为了嫁祸王皇后,她已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她不择手段地将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一个个地扳开、打倒。远人通过小说的照应手法,藏住悬念,再以其他的事件来揭开谜底。读者在这里感受到的,也就是极为纯粹的小说阅读感受。

把武则天抬上皇后宝座的首推李勣之功。李世民病势加重之后,考虑太子李治生性懦弱、不善权谋,“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唯独有一点,我怕你应付不了。”李世民担心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勣。《资治通鉴》记载:“李世勣(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李世民为了儿子能江山永固,把李勣贬黜到叠州,然后授计李治九五加身后,再亲升李勣为仆射。高宗李治即位后,很快把李勣调回洛阳,委任尚书左仆射,摇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李世民的驭臣之术,本是帮助李治建立一股制约元老重臣的重要力量,可惜他看对了李勣之才,却看错了李勣之德。当高宗想立武则天为后,却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忠臣的坚决反对,李治问计李勣,以李勣之智怎能辨识不了武则天的为人,但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竟轻飘飘地来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去问外人?”作为帝国军方代表的李勣,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却令李治茅塞顿开,李勣的态度无疑让高宗的精神为之一振,也预示着扰攘多时的君臣博弈终于在此一锤定音。李治将王皇后贬为庶人,不明原委的百官迅速站队附和,联名上疏请求立武昭仪为后,这也意味着皇权与相权正面交锋,终于以高宗的完胜落下帷幕,高宗的皇帝生涯才真正开始。一道诏书颁下,武媚娘从此正位中宫,开始了她母仪天下的皇后生涯,才有后来的一步步蚕食大唐天下,最终窃唐为周,究其原因,英国公李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能忽视,那就是内侍总管王伏胜。王伏胜可算作李治与武则天的“牵线红娘”,也是武则天与李治“苟且”的唯一知情人。正是他的“知情不报”,才成就了千秋女帝,导致一系列的后宫惨事、朝堂争斗,武则天手腕如铁、心狠手辣,让这个侍候过两代帝王,熟知朝廷与后宫的残酷争斗的太监叹为观止。作为旁观者,他一直在懊悔中度过,懊悔自己没有把武则天与太子乱伦之事告知李世民、长孙无忌,最终也被安上“勾结谋反”的罪名问斩。

在远人笔下,武则天不只是一个善于宫廷内斗的“阴谋家”,她还是一个清明的政治家。高宗身体赢弱,让武后协摄政事,开启了垂帘听政、二圣临朝的政治局面。高宗的病情恶化,大权必定旁落,高宗希望武后能够顺利辅佐太子政权过渡,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女人会即位称尊、飞身九五,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武则天做到了!对于年过花甲的普通妇女来说,这正是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年龄。对于女皇而言,她传奇人生中真正的华章才刚刚奏响,一场空前绝后、精彩纷呈的历史大戏也才拉开序幕。多舛的际遇造就了武则天异于常人的心智和手腕,她撰订《姓氏录》不仅仅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同时也打破了门第出身问题,让“万民无分出身,只以立朝廷之功而录”,广开贤路,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高级官吏,大大刺激了读书学习的热情和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武则天知人善任,书中形象刻画了狄仁杰、张柬之、姚元崇、宋璟等开元名臣。武则天主政期间,开放大度、包容并蓄、政策稳健、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阜安,帝国版图臻于极盛,接受邻邦四夷的不断朝拜,为后来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武则天像

神龙事变(局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远人还塑造了武则天的情感生活。武则天作为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当面临着诸多波折甚至凶险的境遇,这些困境都能迎刃而解。表面看她冷血、无情,其实她仍然是一个女人,不论你是帝王还是平民,都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也面临着无助、寂寞、空虚,尤其是对于鳏寡孤独者来说,更是如此。唐高宗李治的离世,留下偌大的皇宫和万里河山,武则天以一个女子之身,扛起治理大唐(大周)江山的重任,在拥有绝对权力时,必然会拥有绝对的孤独苦闷,而男宠则是填补她内心孤寂的一剂良药。武则天对这众男宠有没有爱,我认为没有,武则天指点江山时,已快到古稀之年,加上多年的磨砺,她对情欲之事早已看淡,她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孤独与寂寞,试图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欢悦。远人带着一颗悲悯的心,客观地反映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在情感方面困窘的一面,让我们看到表面风光的武则天的余生,也是与悲惨相伴。史书对武则天的宫闱情缘、任用酷吏、残害忠良的行为大加鞭挞,但是这些我们能说她是一个坏人吗?显然不能。自古成王败寇,只能分出高低,很难分出好坏。作为白手起家的帝王,在向权力巅峰的迈进中,在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她迫不得已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理解成残暴。我们从这些章节中能看到武则天不仅是帝王,同时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远人笔下,则更令人信服地将晚年武则天的内心世界打开,也能感受武则天作为人的方方面面。这正是小说的要求,正如远人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将人物进行尽可能清晰的还原。

不论历史还是小说,武则天当然不是孤立的个人,全书人物繁多,如何安排人物,也是小说对小说家的考验。远人落墨不少的还有李治、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柳奭、武三思、武承嗣、狄仁杰、王伏胜、高延福等等一些人物,他们组成这部小说的各个枝干,大事件是沿着真实的历史行走,细节却始终落在小说的发展线路中,构成全书的起伏跌宕。读后掩卷,我眼前出现小说中的各色人等,他们无不活灵活现,不仅主要人物,哪怕一些次要人物如高力士,侍女秋莲、冬菊之类,都在远人或强或弱的铺张中,在他或张或弛的紧凑中,让我们看到他们各自的性格,与主要人物的命运是如何发生关联,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因各种际遇而有了各种位移和改变,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这样结构的作品,鲜活、传神,也赋予了小说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美学内涵。

远人像一个说书人,在书中也频频使用“关子”和“扣子”的结构手法,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功夫,这就是好作品蕴含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到中午十二点,我就会准时守候在收音机旁,听单田芳那沙哑的声音。评书为什么吸引人,就是会制造悬念,每到关键时候,却是“且听下回分解”之时,让人充满了期待,迫切想知道结果,想一口气听完。

武则天陵前的无字碑

猜你喜欢

李治高宗武则天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测字先生——谢石
李少爷的糖堆儿
幽默字条救名医
毛泽东的纸条让他躲过一劫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基于电流矢量和开关表格控制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
一字之师
纪昀妙对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