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2020-12-09钱正元李玉轩
钱正元 李玉轩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传媒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副产品,是经济秩序的延伸(1)姜飞:《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中国方向》,《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第18-20页。。新时代以来,“中国全面崛起并逐步走近国际舞台中央,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和政治秩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西方政客及其主流媒体对我国百般污蔑和刁难,使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挑战。只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抢占疫情防控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抗疫的国际舆论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把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外传播工作的相关研究在国内也成为热点。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挖掘、数据处理及计量分析,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演进态势,总结我国对外传播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基本走向,以期对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并对未来对外传播研究作出展望。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利用可视化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能够比较直观和客观地展示某学科或知识领域在某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和基本动向(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本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以“对外传播”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文献类别为“期刊”,勾选核心、CSSCI和CSCD期刊,时间段为2012—2020年,只检索中文文献,剔除非相关文献,最后筛选出556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的研究现状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传播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见表1),主要涉及如下关键词:“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能力”“对外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外宣旗舰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等。
表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传播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
年度文献数量是反映某领域研究热度的最简单的指标。由图1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传播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且2014年和2017年的发文量增速相对较快。可以推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发表的“8·19”讲话和2016年发表的“2·19”讲话,是这两年发文数量增多的政策因素。这两次讲话精神是新闻传播学界公认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政策依据。
图1 2012—2019年对外传播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统计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的研究热点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计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分析,可以呈现某领域的研究热点。运行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2012—2020,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Keyword,筛选标准的阈值为Top 50,裁剪选项为Pathfinder,并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选项,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其中,节点数N为131,连线数E为176,网络密度D为0.0207。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出现的频次越高,高频关键词可认为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导出前15位高频关键词的数据(见表2)。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中心性并非正相关,一般认为,频次较高且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为研究热点主题。
表2 高频关键词表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12个聚类标签(见图3)。聚类的模块值Q为0.7585,大于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为0.7448,大于0.7,表明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导出关键词聚类图谱的数据(见表3)。
表3 关键词聚类表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12个聚类内容为:#0对外、#1跨文化传播、#2 传播路径、#3分台、#4一带一路、#5媒体融合、#6国际合作、#7 “一带一路”、#8周边传播、#9国际传播、#10政治、#11 CGTN(4)CGTN为中国国际电视台的缩写。。导出每个聚类号下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梳理出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1.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进入新常态。郭光华(2013)认为,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传统对外宣传的“内外有别”原则并未过时,要承认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之间有差异,才能根据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5)郭光华:《“内外有别”:从对外宣传到跨文化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146-147页。。涂凌波(2015)提出,对外传播工作需要从规模建设向议题建设转变(6)涂凌波:《中国对外传播“新常态”与三种转变路径》,《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第46-49页。。邓年生等(2017)表示,对外传播与叙事艺术密不可分,对外传播需要做到叙事传播平台创新、叙事传播话语创新和叙事传播内容创新(7)邓年生、李奥:《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创新》,《中国出版》2017年第18期,第3-7页。。
沈正赋(2018)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对外传播的手段建设。从微观看,可借助华人华侨对外传播“情感中国”、定制新闻产品对外传播“文化中国”、借助第三方媒体和舆论领袖对外传播“现实中国”。从宏观看,可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外宣旗舰媒体和利用好各种传播渠道(8)沈正赋:《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手段建设方案》,《中国出版》2018年第6期,第7-11页。。可见,学界主要从对外传播的背景、困境、实现路径及建设手段等方面展开研究。
2.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9)刘泰来:《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4-19页。。孟威(2014)认为,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时需要处理好“讲道理”与“讲故事”“自己讲”与“别人讲”“大声讲”与“柔声讲”三对关系(10)孟威:《改进对外传播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新闻战线》2014年第7期,第82-85页。。胡邦盛(2017)强调,构建话语体系关键是做好议题设置,一是根据国家战略确定议题;二是根据传播规律确定选题;三是根据议题类型确定表达方式;四是根据传播平台确定节目形态(11)胡邦盛:《我国对外宣传如何实现精准传播》,《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第7期,第62-65页。。“概念也是话语”,郭镇之等(2017)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可以先引进西方概念,再进行意义改造和概念创新,最后输出中国构建的概念,以概念为媒介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12)郭镇之、杨颖:《概念作为话语:国际传播中的引进与输出》,《新闻大学》2017年第2期,第16-22页。。总之,学界主要从战略意义、意识形态等方面阐述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从讲故事、定议题和选概念等视角建构对外话语体系。
3.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新时代,全球性国家形象比地区性、国别性的国家形象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13)于运全、袁林:《构建与我国际地位相称的全球性国家形象》,《红旗文稿》2012年第24期,第20-21页。。国家形象有三种构建理论:一是宏观的软实力论;二是量化与微观化的国家形象论;三是中国梦视角的国家形象论(14)路璐:《中国梦视阈下的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学海》2014年第5期,第5-10页。。孙祥飞(2015)认为,以“中国梦”文化共同体的形式对外传播,增强了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性(15)孙祥飞:《“中国梦”的本土阐释与异域想象——以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为视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87-192页。。仲伟合等(2015)从跨文化传播和传媒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三个转变,即从政治形象向文明形象的传播定位转变;从宣传向营销的传播策略转变;从对抗向对话的传播方式转变(16)仲伟合、王冬青:《传媒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定位、传播与反馈》,《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第3-6页。。楚树龙(2015)提出用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中国形象,强调讲故事的内容必须真实、全面、完整,形式上要使受众“入耳、入脑、入心”(17)楚树龙:《“中国故事”与中国的国际形象》,《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9期,第37-42页。。上述研究主要从认知、理论、定位三个维度论述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述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
4.“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研究。民心相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当务之急(18)张昆:《传播先行,实现民心相通——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传播战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第9期,第62-72页。。田玉红(2017)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不能过分强调“中国性”,应突出合作共赢的初衷;要避免形成以“一带一路”沿线为藩篱,区分沿线和非沿线国家,从而筑起“我们”与“他们”的新意识形态阵营(19)田玉红:《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开辟国际传播新高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带一路”传播实践与思考》,《新闻战线》2017年第9期,第6-9页。。喻国明等(2020)将“一带一路”场景下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目标概括成为经济合作提供信息支持、引导沿线国家对华舆论环境、消除消极影响三个方面(20)喻国明、赵睿、董翊宸:《“一带一路”场景下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播策略》,《前线》2020年第1期,第11-14页。。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需弱化崛起理念、强化共享理念;弱化政治色彩、强化文化吸引;弱化同一传播、强化差异传播(21)袁赛男:《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适时转向——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新对外话语体系为例》,《理论视野》2015年第6期,第71-74页。。可见,学界主要从对外传播的目的、意义和困境出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新理念。
5.对外传播的新领域——周边传播。“周边传播就是在有效的主权辖区边界两侧进行的,介于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一种综合性信息传播活动。”(22)陆地、许可璞、陈思:《周边传播的概念和特性——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系列之一》,《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29-34页。内周边传播是“一带一路”传播的基础;外周边传播是“一带一路”传播的桥梁;它周边传播是“一带一路”传播的主体;文化周边传播是“一带一路”传播的延续(23)陆地:《周边传播理论在“一带一路”中的应用》,《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第4-9页。。刘峰等(2018)基于周边传播理论中“周边文化”的内容提出“周边文化传播”概念,分析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周边文化传播的意义及存在的困难(24)刘峰、严三九:《东盟国家周边传播的文化捷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第20-25页。。此外,相关研究还涉及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周边传播,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对俄罗斯的周边传播(25)杨晶、杨玥、姚莹:《周边传播的融通策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对俄传播的探索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6期,第6-8页。、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对蒙古的周边传播(26)张兴茂、恩和巴雅尔、那日苏等:《扩大和利用文化公分母 提高民族地区周边传播效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6期,第12-15页。以及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对南海的周边传播(27)孔德明:《发挥区域媒体优势 做好南海周边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6期,第9-12页。等。
6.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有着“东学西渐”的辉煌历史,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也有其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因素(28)曹胜强:《基于历史与现实视阈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第96-100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依旧是“西强我弱”的格局,对外传播的体制落后,模式、方法僵化,内容缺乏针对性(29)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96-103页。。王丽雅(2013)通过对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四国民众进行“中国文化印象”问卷调查后发现,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有一定认知度,但是好感度不高(30)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5期,第74-83页。。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机构,郭镇之等(2016)认为,孔子学院“疾风劲雨”式的对外推广,导致受众产生“中国威胁”感;中国文化中心的对外推广需以此为戒,文化的对外传播应该是“和风细雨”,是“以文化人”的渐进过程(31)郭镇之、张小玲、王珏:《用文化的力量影响世界:试论中国文化中心的海外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第41-50页。。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全球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动秩序中呈现“美欧中心圈—亚太次级传播圈—其他传播区”三层结构,可利用“亚太次级传播圈”实现“中介突围”(32)徐翔:《“西方中心”与“中介突围”:中国文化在社交媒体国际传播中的区域张力与结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07-119页。。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研究的演进态势
(一)关键词突变分析
突变词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能反映该时间段内研究的前沿领域。借助CiteSpace软件做关键词突变检测,将突变时间的最小单位设置为1年,其余参数值默认,得到关键词突变图谱(见图4)。突现强度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交媒体”、中国文化。持续时间较长(持续三年)的关键词有:中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传播。突现时间较近(近三年)的关键词有:“一带一路”、社交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传播。根据关键词突变图谱综合考虑,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传播研究的前沿领域是:中国文化、“一带一路”、社交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传播。
图4 前13名关键词突变图谱
(二)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时区图可呈现某研究领域各个关键词的变迁过程和演进趋势。圆形节点的位置代表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节点越大出现频次越高。考察图5,对外传播研究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2—2013年,热点关键词是国家形象、主流媒体、中国文化等,2013年之前对外传播研究属于比较传统的领域。第二阶段是2013—2015年,热点关键词有国际传播力、国际话语权、文化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中国梦、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等。这些关键词基本上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该阶段的系列讲话精神。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今,“2·19”讲话之后,国内对外传播的研究有些新变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热点关键词有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社交平台、区域媒体、海外华文媒体、传播效果、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周边传播等。
图5 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
五、对我国对外传播研究的建议
我国对外传播领域利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研究偏多,中国特色传播学理论的提炼及其相关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偏少。在研究范式上,现状描述、问题解释和历史梳理等偏向规范分析的研究偏多;数理模型、量化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偏向实证分析的研究较少。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政策导向明显,强调应景性研究,而不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因此,本研究试图提出对外传播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内容。
(一)构建世界性国家形象
从马可·波罗眼中“遍地是黄金”的国度,到“中国睡狮论”,再到“中国威胁论”,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伴随着中国的国运跌宕起伏。中国必须主动向世界传递代表中国形象的新名片,这也是话语自信的必然要求。因此,构建全球性国家形象应该从历史形象向现代形象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从“他塑”转向“自塑”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全球性国家形象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大国形象”的有力回应,也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兴大国必然会遭到守成国家的打压,但可以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因此,构建全球性国家形象应该从政治形象向文明形象转变,规避意识形态冲突,实现人类文明和平共处。
(二)打造全球化智媒矩阵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2016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成立。为进一步整合媒体资源,2018年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如果说CGTN是外宣旗舰媒体的雏形,那么CMG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对外传播的航空母舰。移动互联网让交流变得更加通畅,借助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中国可以在对外传播中实现弯道超车。随着个人和商业自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信息快速分流受众的注意力,信息过载的媒介生态业已成型,从多媒体、全媒体到融媒体,再向未来的智媒体发展。“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初显锋芒。智媒矩阵是较新的提法,全球性新闻是全球化智媒矩阵式传播的产物。媒体智能化能使对外传播或国际传播跨越国界的藩篱,实现“全球转向”,即全球化传播。
(三)实现精准化对外传播
如果说构建全球化智媒矩阵是从宏观视角分析问题,那么从微观看,实现精准化对外传播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命题。数字技术使国际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传统漫灌式、单向度和模式化的对外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传播需要。全球性新闻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必然要求新闻的供给模式从“一套内容、全球输送”向“一国一策、一区一策”转变,甚至需要做到“一国多策、一区多策”,呈现“精耕细作”化对外传播格局。“精耕细作”化,即传播者如何个性化定制接受者多样化、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体现在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效果三个方面。首先,对外传播的内容如何精准化,需要考虑议题设置的精准化;其次,对外传播的渠道如何精准化,需要考虑矩阵式对外传播;最后,如何检验对外传播的效果,需要定期调查受众来改善不足。精准化对外传播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也需要数字媒体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周边传播能力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33)《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长期以来,受经济合作与外交关系影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较多关注欧美关系而疏于协调周边关系。周边传播是重要的战略方向,也是“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34)陆地:《周边传播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2期,第15-19页。。周边传播是我国地方电视台重要的工作方向,尤其是紧邻周边国家的地方媒体,凭借地理相邻、文化相近和语言相通等有利条件,在周边传播方面有很大优势。这些地方媒体身处周边传播的前沿阵地,应结合地方实际,突显地方特色。
(五)倡导民间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个老话题,“郑和式”对外文化传播与“殖民式”对外文化传播,显示出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基因的差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西方术语,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过分强调文化软实力,容易产生文化霸权的隐喻。中国文化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外传播呢?2019年,“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事件引起热议,中国网民讨论的焦点在于李子柒能否代表中国农村,能否代表东方文化?在西方人眼中,李子柒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但不少中国人认为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不能当作中国文化输出。文化是需要交流和融合的,任何文化一旦被披上政治的外衣,容易走向封闭,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35)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64-65页。。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远胜于官方强行的文化输出,“李子柒现象”正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