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磨金硐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020-12-09虎志禄
虎志禄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甘肃 张掖 734000)
1 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北山断褶带、柳园—天仓褶皱带中北部、天山—阴山成矿带的中段。该区属槽台结合部,构造活动频繁、剧烈,断裂构造发育。花岗岩、闪长岩广泛分布。不同类型的矿床(点)较多。金矿床(点)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2 工作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工作区出露地层简单,南部零星出露中奥陶系花牛山群上岩组的灰白、灰黑色云母石英片岩。其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位于沟谷中,主要为由碎石、砂、土组成的冲积物。
2.2 构造
工作区位于花牛山断裂带西段,花牛山主断裂北侧,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均为花牛山主断裂的次级断裂,按其走向划分为两组:东西、北西向断裂构造。
F1断层:位于工作区中部,是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该断裂东西延长1.1km,走向上呈舒缓波状,倾向南,倾角75°~82°。破碎带宽4.2~9.0m,主要由碎裂状花岗岩、碎裂状绢英岩、碎裂岩、黄铁矿化碎裂状石英脉组成,以碎裂岩为主。
F2断层:位于工作区南部,北西向延长约580m,走向上呈舒缓波状,倾向北东,倾角73°。破碎带宽3.3~4.6m,由碎裂状绢英岩化花岗岩、碎裂状绢英岩、碎裂岩、黄铁矿化碎裂状石英脉及断层泥组成。为区内容矿构造,对含金石英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F3断层:位于工作区北部,全长700m,北西走向上舒缓波状延伸,倾向北东,倾角65°~72°。破碎带宽2.8~5.5m,由碎裂状绢英岩、碎裂岩、糜棱岩、褐铁矿化石英脉及断层泥组成。为区内容矿构造,对含金石英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F1断层是区内主要容矿构造,F2、F3断层为次级容矿构造,均对含金石英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3 岩浆岩
工作区岩浆活动强烈,大面积出露华里西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有斑状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区内岩浆热液活动为金的富集提供了来源。另外,区内脉岩发育,主要由辉长岩脉、花岗闪长岩脉和石英脉。
斑状花岗岩:广泛分布于工作区中部,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少量为斜长石。一般粒径为5~20mm,最大可达30mm,基质多为斜长石、石英及少量钾长石、黑云母,局部暗色矿物含量高达10%左右。局部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呈星点状分布。
黑云母花岗岩:多在工作区东、西部分布,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黑云母含量一般为5%左右。
辉长岩脉:多呈北东、北西向脉状分布,偶见南北向,倾角较陡。岩脉长度多在150m~1000m之间,宽度0.5m~2m。岩石灰绿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可见黄铁矿等硫化物呈星点状分布。
花岗闪长岩脉:多呈南北向分布,偶见北西向。岩石深灰绿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角闪石、石英。
石英脉:在区内广泛分布,赋存于斑状花岗岩体的构造破碎带中,受断裂构造控制,多呈北西向、东西向脉状分布,局部为南北向。脉体一般场80m~250m,局部可达500m,脉宽0.2~2.6m,呈透镜体状分布。岩石破碎强烈,多见褐铁矿化,呈星点状、浸染状分布。
2.4 蚀变及矿化
工作区围岩蚀变较为普遍,蚀变类型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其次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岩化等。其中与金矿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硅质热液沿韧性剪切裂隙充填,形成硅质条带,硅化强烈时形成石英脉。其他蚀变现象,多为晚期蚀变作用,多出现在蚀变带的边部或远离蚀变带的岩石裂隙上,与金矿化的形成无明显关系。此外,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方铅矿和少量黄铜矿化等。其中黄铁矿的金的关系密切。
3 矿(化)体地质特征
3.1 矿(化)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华力西期斑状花岗岩的断裂破碎带内,严格受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控制。在工作区共圈出石英脉型金矿体3条。矿体长度150~250m,厚度0.23~2.67m,倾向20°或190°左右,倾角65°~85°,沿深一般超过200m,Au品位一般1.08~30.26g/t,最高超过120g/t。一般金矿化的主要载体为石英脉,矿化程度与黄铁矿及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关系密切,一般硫化物富集地段金品位较高,反之则品位较低。
3.2 矿石特征
石英脉型金矿石:①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充填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碎裂结构、镶嵌粒状结构等。②矿石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③矿物: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褐铁矿、银金矿、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次要为绿泥石、方解石、高龄土等。
3.3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依据矿石中的矿物组合,相互穿插关系及矿石岩性特征,将矿床热液成矿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金阶段
该阶段形成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及黄铁矿,含少量的自然金,黄铁矿颗粒较粗,晶形较好。该阶段热液活动范围较广。岩石发生强烈的硅化、绢云母化,并有大量的硅质沉淀。形成石英脉和黄铁石英脉,黄铁绢英岩,充填于构造裂隙中自然金、银金矿形成于黄铁矿晶隙间。
②第二阶段: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该阶段是金矿物的主要生成阶段。主要生成矿物有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银金矿和自然金。黄铁矿为呈它形粒状,其它多金属硫化物多呈不规则状与石英、绢云母一起构成集合体或细脉状产出。叠加充填或穿插前期矿物。该阶段是银金矿和自然金的主要生成阶段,银金矿、自然金充填于黄铁矿,石英等颗粒间及裂隙中。
③第三阶段:石英-萤石-碳酸盐阶段
该阶段为成矿的后期阶段,主要以石英、萤石、方解石细脉穿插前两个阶段的矿物。该阶段与成矿关系不大。
4 矿床成因
(1)成矿物资来源和时代
区域性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着花岗岩体和金矿床的分布。该区中酸性侵入岩类,含金丰度值均较高,高出地壳克拉克值几十倍近百倍,是重要的矿质来源。根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对本区金矿床铅同位素测定,本区矿物质来源上地幔。其成矿时代为华力西中晚期。
(2)成矿过程
据矿床特征本矿床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
①成矿早期阶段
早期含矿热液形成温度为大于300℃主要是含少量黄铁矿的石英脉或硅化次生石英岩,由于溶液含大量的硅溶胶,但溶液富含SiO2,偏碱性,氧逸度低,具弱还原性,不利析出,因此,携带矿质不多,这与该阶段矿化微弱的情况相符。
②主成矿期阶段
主成矿期形成温度为200℃~300℃,形成富硫化物矿石阶段,矿化强度大,次生石英岩发育,此外,还有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该期热液温压高,能量大,含大量碱金属。尤其SiO2、F-、CI-增高,因此析出矿源金最多。
③成矿晚期阶段
成矿晚期阶段,温度为180℃~200℃,为碳酸盐矿化阶段,一般为充填脉状、细脉状,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组成,该期热液温压低、浓度低,各种阴阳离子的浓度低,说明经过早、主期成矿阶段的热液消耗,深部热液大量减少,流经区带矿源层中的金也已被完全析出。因而该期热液析出的金不多。
综上所述,金在溶液中是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为主。随着成矿溶液向低压的断裂、裂隙迁移,温度降低,并与围岩发生反应,导致pH、Eh值的改变,则引起金络合物离解而析出金。结合本矿床主要地质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5 找矿标志
(1)载体标志:工作区内出露的石英脉;
(2)构造标志:寻找主断裂次级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带及北东向断层、裂隙带;
(3)蚀变标志: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