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配伍耳穴压豆护理治疗便秘的临床效果
2020-12-09相秀凤
相秀凤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中医康复医学科,山东 淄博 255400)
患者长时间卧床,肠胃蠕动变缓,加之服用大量药物,可能出现药物副作用引起便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便秘患者,对其采取不同治疗护理措施发现,中西医结合配伍耳穴压豆护理治疗便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便秘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2±4.6)岁;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8.5±4.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表现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通便药物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饮食护理。尽量选择高纤维、高蛋白、维生素、粗纤维丰富的食物,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2L,蔬菜、水果每日摄入量必须在500g以上;每天清晨起床空腹状态时,坚持饮用温水一杯,睡前饮用一杯蜂蜜水。减少甜食、高盐食物,多摄入排骨汤、鸡汤、碎蔬菜,每日主食保持在150~250g。②心理护理。由于情绪对迷走神经和吸收交感具有较大影响,多和患者交流,详细向患者讲解情绪对肠胃蠕动的影响,鼓励患者积极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便及护理需求,缓解负面情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配伍耳穴压豆护理进行治疗,①耳穴压豆护理,取耳轮6区交感、耳轮2区直肠下段、耳甲6区小肠,如属于实秘增加耳甲4区、耳甲12区肝穴;如患者属于虚秘增加耳甲13区、耳甲10区肾穴;使用医用酒精先对以上穴位进行消毒,通过耳穴探棒找出患者压痛敏感点将其作为穴位点,在穴位正中处贴上王不留行籽,使用食指和拇指进行按压,直至穴位产生酸胀微热感,再使用棉棒对穴位进行按压;按压应选在睡眠或者餐后,每天按压次数保持在4次以上,每穴位按压时间为1~2分钟,每间隔3天对穴位进行1次更换,两耳交替治疗,连续治疗10天。中药药方为火麻仁20g、厚朴10g、党参30g、大黄5g、枳实10g、大枣10g,服药时间根据患者排便情况而定。
1.3 观察指标[1]
显效:大便松软,每天具有排便,且排便表现顺畅;有效:大便质地稍硬,3天内有排便,排便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效:3天内无排便,排便困难;总体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对照组(n=30)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70.00%(21/30);观察组(n=30)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93.33%(28/30);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便秘多因患者长期卧床、饮食习惯不良,缺乏运动,造成排便量减少,排便痛苦。但以往便秘治疗时,主要以番泻叶作为茶饮、服用果导片、润肠通便或泻药治疗,以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对患者肠道功能会造成影响,消化液分泌逐渐减少,肠壁神经感受阈增加,出现排便反射障碍或肠蠕动障碍,最终患者可能对药物产生长期依赖[2]。研究表明,通过适量运动,可缓解患者便秘症状,但如骨折患者因病情影响,无法运动,有效的便秘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耳穴压豆疗法属于中医疗法,在治疗时,充分考虑到肾、胃、脾等因素,认为便秘主要因气血虚弱引起患者传输阻滞,故而产生便秘,而通过耳区穴位按压,可气血经络调节作用,促进肠腑功能恢复[3]。另外,中医认为在治疗时应坚持“未病先治”原则,在日常饮食中,应提醒患者多喝水、尽量选择粗纤维食物,并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促进患者排便顺畅[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便秘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措施,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配伍耳穴压豆护理进行治疗临床有效率达到(93.33%)明显高于通便药物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有效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取中西医结合配伍耳穴压豆护理治疗便秘,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排便顺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