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护理中采取心理支持护理方案的效果及患者情绪影响
2020-12-09夏姣姣
夏姣姣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临床上,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和死亡率高等特点[1]。而腔内支架置入术则是临床医师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2],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但病人在治疗期间往往存在有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对其术后病情的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护士有必要在做好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人的不良心理进行干预。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支持护理方案在冠心病腔内支架置入术后常规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7月-2019年3月本院接诊且行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病人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原理将之分成A、B两组(n=35),当中,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44-78岁,平均(59.69±4.23)岁。B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43-78岁,平均(59.82±4.61)岁。病人病历信息完整,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2组的病情与年龄等基线资料作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期间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分别对2组进行干预,内容有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和基础护理等,A组加用心理支持护理法,详细如下:(1)利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对病人治疗不同阶段中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有20个条目,采取1-4分的5级评分法,同时以50分作为临界值,若评分≥50分,提示有焦虑情况,且评分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3]。根据评估结果,同时以病人的性格特征等基本信息作为标准,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并贯彻落实。(2)术前,需要向病人介绍腔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优势、操作流程、配合事项和手术禁忌等,若病人有疑问,要耐心解释,以消除其心中的困惑,提高病人配合手术治疗的积极性。另外,还应告知病人治疗成功的相关案例,增强病人自信心。主动和病人沟通,利用温和的语言关心和安抚病人。注意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人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指导病人采取深呼吸和听音乐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3)术后,主动关心病人,充分了解病人心态,予以心理辅导。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合理调整病房温湿度,加强病房卫生清洁与消毒的力度,按时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发生院内感染。适当调低床旁监护仪器的声音,确保室内光线柔和,以进一步提高病人住院治疗期间的身心舒适度,从而有助于缓解其焦虑等不良心理。适当增加病房巡视次数,和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主动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感,并鼓励病人将内心感受向身边亲近的人进行诉说。
1.3 评价指标
用SAS评分法对2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情绪作出评价,评分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t和x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干预前的SAS评分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干预后的SAS评分比B组低,P<0.05。如表1。
3 讨 论
在慢性心血管疾病当中,冠心病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损害。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医师可采取腔内支架置入术,以通过在病变冠状动脉中植入支架的方式,对冠状动脉管壁进行有效的支撑,从而起到确保管腔中血流通畅的作用[4],另外,该术式还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和易操作等特点,在现阶段中备受心血管内科医师的青睐。可尽管如此,对于多数病人来说,受缺乏疾病知识良好认知、手术应激和陌生治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进而导致病人在治疗期间出现了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了术后病情的恢复。心理支持护理为比较新兴的一种干预手段,能够根据病人的心理需求,采取个体化的措施对其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以帮助病人改善心理状态,增强面对疾病的信心。此研究中,A组干预后的SAS评分比B组低,P<0.05。提示心理支持护理对于缓解冠心病病人的焦虑情绪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于冠心病病人接受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过程当中,采取心理支持护理法对其进行干预,利于病人焦虑情绪的缓解,建议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