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思考
2020-12-09王玉梅
王玉梅
(民权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商丘 476800)
在土地经营趋于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植保模式已经表现出各种不适应,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而言有着不利的影响。而植保无人机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特点在于体积小、重量轻、运输便捷等,在解决农业植保问题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植保工作效率。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当前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发展进行探讨与研究。
1 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高效性与安全性
通常来讲,植保无人机具有较快的飞行速度,其农业作业量可达到26.67h㎡/天,相较于人工喷洒,其工作效率超出了近30倍。在防治水田作物、高杆作物以及突发性病虫害方面,植保无人机可以利用自动飞行控制导航系统,减少喷洒的农药与作业人员的接触,从而提高农药喷洒的安全性。
1.2 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植保无人机的操作范围主要为农作物上空,因此地形因素对其实际作业产生的限制相对较小,在实践中只需要根据信号控制范围对其飞行高度进行把控,就可以顺利完成植保工作任务。换言之,植保无人机的作业范围覆盖了整个农作物种植区域的上空。与此同时,就算无人机与信号控制范围相脱离,在自动保护功能的支持下,一旦其重新进入信号控制范围,那么无人机就会重新启动,并在断药位置进行喷洒作业,从而规避了喷洒重复问题。
1.3 防治效果更加理想
植保无人机进入作业状态后,可以对农作物病虫害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喷洒方式,尤其是采用药液雾化喷洒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在作业过程中,无人机自身旋翼的转动会产生气流,从而使药液对农作物的穿透性得到强化,避免药液因为漂移而导致喷洒失效。凭借这一点,植保无人机在喷洒药液时能够提高沉降密度,从而增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
2 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发展策略探讨
2.1 加大研发力度
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植保无人机的作用与价值,在实践中就必须加大其研发力度,促使其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与普及。具体来讲,植保部门应该与企业、农户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围绕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进行探讨与研究,对其在农作物植保工作中的应用性能进行细致分析,明确无人机喷洒作业的流程,基于此对无人机应用参数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使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2 优化植保无人机性能
通常来讲,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工作动能主要源自于蓄电池供电,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工作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无人机蓄电池的容量与性能进行优化。其次,关于无人机的设计问题,应该考虑如何将其飞行范围进行扩大,并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到植保无人机当中,例如自动闪躲障碍物、自我保护、自主飞行等等,促使植保无人机功能趋于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此外,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其生产活动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站在植保部门的角度,应该在与无人机生产制造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前提下,对植保无人机的生产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就此增强其在植保工作中的性能与使用效果,提高药液喷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2.3 做好无人机操作培训工作
目前,植保无人机在农业建设中的应用依然停留在载体层面上,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其保养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要将其在广大农户中进行推广依然存在一定难度。针对此,植保部门应该针对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加强宣传与推广工作,在实践中应该对当地农业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完善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培训体系,促使无人机操作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水平得到同步提升,促使植保无人机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奠定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无人机操作培训中,还要遵循实用性、安全性原则,加强无人机技术运用,并为广大农户普及植保无人机的相关知识,从而为植保无人机的广泛运用提供有力支持。
2.4 加强无人机管理制度建设
现阶段,由于植保无人机技术的运用依然停留在发展阶段,在管理实践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无人机市场秩序维护难度较大,研发生产企业水平层参差不齐、无人机质量有待提升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当前的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建设依然停留在空白阶段。与此同时,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在植保无人机应用实践中也存在管理职责模糊,推诿扯皮现象频出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无人机监管水平,政府部门必须对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上对无人机管理机制进行建设与完善,对相关机构的监管职责予以明确,基于此打造一个完善的无人机管理体系,促使植保无人机在实践推广与应用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植保无人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当前农业植保无人机在实践运用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对于农业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植保无人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策略以提高无人机的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