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藏环游记

2020-12-09戴新三周晓艳整理校注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曲水布施拉萨

戴新三 著,周晓艳 整理校注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按:戴新三,四川成都人,曾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政务科(第二科)科长①,1940 年奉派进藏,1944 年离开西藏,在藏生活4 年,“经历了1942-1943 年西藏局势恶化和藏事交涉的最困难时期”。②《后藏环游记》记述其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春四月二十三日至五月二十六日由拉萨至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布施,并朝拜历辈班禅灵塔,参观游览班禅行宫,参加“仲嘉”③等经历,全文37000 余字。戴新三此行赴后藏扎什伦布寺举行布施,是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代表国民政府传昭布施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④是援引清朝以来的布施惯例,彰显中央治藏主权,“传达中央政府之德意,笼络僧俗民心”的政治行为,对于了解此一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为彰显中央政府的治藏主权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及其掣肘之处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文根据《康导研究月刊》所刊发的《后藏环游记》进行整理,体例上照录原刊发体例,将繁体字版本的游记原文转换为简体字版本,内容上照实抄录,对原文的错字、别字也照录,不做更改、删减和增益,仅在必要处加以注释说明。文中()处为原作者标注。对于原内容因字迹模糊,无法辨认的,以“□”标识;部分勉强能识读,但不能确定的,在“□”后以“()”说明。

藏俗于拉萨传昭之后,一般善男信女,大多裹粮结队,不惮跋涉,前往后藏朝佛。其行经路线亦有一定:例由拉萨启程东行,至德庆折而南,越郭卡拉山⑤至泽当。转向西行,绕羊错湖⑥之南岸,至江孜。循年楚河至日喀则,遍游扎什伦布寺。然后整装言旋:沿雅鲁藏布江东行,至仁布。复溯绒楚河至白地⑦。再绕羊错湖之北岸,折而北,越冈巴拉山⑧至曲水。溯拉萨河东北行而回拉萨。凡朝佛路线附近之寺庙或圣迹,均必逐一朝览,以增功德。其由蒙古各部及青康一带来藏朝佛者,尤以能循此路线前往后藏朝佛,为最荣幸。余驻拉萨时,累欲前往一游,以观究竟,均以事阻,未获如愿,旋以国民政府主席蒋就职之际,前后藏僧俗官民曾为诵经庆祝⑨,主席嘉其拥戴之热忱,特颁国帑,于布施三大寺⑩上下密院之外,并及后藏扎什伦布寺,因得于三十三年春奉派前往办理布施,藉遂环游后藏之愿。惟以迁就乌拉之支应,所行路线未尽合乎理想,颇以为憾。但以在藏旅行之不易,故于行经各地,均曾悉心考察,逐日记载其情况,以志不忘。兹特删繁就简,录述于后,以供未至其地者,卧游之助。

一、业当⑪石佛

四月二十三日,午前九时二十分余率公役二人,乘马自拉萨出发。西行十五里,至哲蚌寺(拉萨三大寺之一)山前之淡巴村。有居民二十余户。沿途平衍,细草如茵,可垦之荒地甚多,现有农林占地,不及十分之二,均系官有牧地,不容自由垦植。由此遥望蚌寺,全景如画,历历在目。寺内金瓦白壁,光耀夺目。谷中翠柳红桃,掩映成趣,庄严妙胜,如临梵境,又行七里许,至冻噶⑫,即一般人所称之新东卡,有居民五十余户。自淡巴至此,均系傍山而行,南临拉萨河之旁流,北凭厦拉日苏山,形势险要,为拉萨西郊第一关隘。山巅有古代碉堡遗迹,可供凭吊。过冻噶宗,转向西南行,十里,至曲桑桥⑬。沿途河谷宽展,村落相望,田畴密接,水渠纵横,地沃民富,不殊内地农村。曲桑桥跨图滨河(即Tob ny Chn乃拉萨河之支流)上,系十余年前擦绒⑭任噶伦⑮时监工督造而成,为西藏境内唯一现代之桥梁,长三十五公尺,宽二公尺,有水泥桥墩二座,桥身全系铁条架成,漆以土红色,桥面全铺木板,极为坚牢耐用。余等乘马过桥后,在桥旁土地上休息二十余分钟,始又继续前进。南行六里,至一村落,其名曰槓,有居民十余户。沿途荒地较多,人烟渐稀。再南行四里,人烟愈稀。至一山嘴,入于峡谷地带,宽仅五里许,拉萨河杂错骈流期间,涉经流水数道,行于河坝之中。如遇洪水季节,则须绕道山麓迂回而行。远望对面山岩,道路尽头之处,仿佛如有一巨门,待行抵其处,始知乃一巨型佛像,系就岩壁雕刻彩绘而成,高约三丈许,其外砌石架木,可蔽风雨,故远望之巨门焉。此即藏人□称业当大佛是也。由前述之山嘴涉水至此,计程五里。石佛峭岩之东,另有一孤山峙立,岩石坚硬,呈黑褐色。大道即在此孤山夹峙之硖中,宽仅十余公尺。孤山之东虽有宽约三里之沙坝,但河流纵横,不便行旅。如于此处设兵驻守,虽千军万马,亦不易过也。又前进五里,至罗布冈,有居民十余户,(或称上业当,过石佛即已入业当境矣。)沿途砾石遍地,人烟绝迹。由罗布冈前行五里,至扎什冈,居民三十余户,有庙一座,颇为宏敞,乃密宗院喇嘛夏季学法之所。再南行三里许,即抵业当,有居民十余户,附近有观音□(庵)二所。业当全境均系达赖喇嘛辰噶(待卫)⑯之采邑⑰,未设宗本⑱(如内地之县长)。由罗布冈之业当,人烟渐稠,麦山相连。一般农民正忙于犁地,以备播种。犁地系以牛一头,置横木于牛角上,架长木于中,引于牛后,连于犁上。犁系木制,尖端包铁皮。一人执犁柄驱牛缓行,犁头入土尺许,土即松匀,但亦有以双犁或三犁,同时犁地者。故数亩之地,顷刻□(即)毕。闻彼等例于藏历三月十五起,开始播植青稞及小麦、蚕豆、豌豆、各农作物。而于藏历七月十五开始收获。大约至八月半,即可收割完竣,余抵业当,已系午后四时,投宿于应差之民房,展褥设榻,取火炊饭,作过夜之计。由拉萨至业当,共计六十华里,沿途道路甚为平整。除石佛附近砾石遍地,较难行走外,余均舒适易行。(刊载于《康导研究月刊》1947 年第8期:18-20页)

二、曲水⑲形势

四月二十四日,午前六时四十分,自业当启程,南行八里,河谷幅面又狭,宽仅四五里,入峡以后,即傍□面山麓,蜿蜒而行,山势陡峭,道路曲折,河流盘绕路侧,形势险要,沿途无人户□□(居此?)备极荒凉,往昔常有匪徒出没,杀人越货,时有所闻。此峡共长十四里,其中有数里,依山傍水,路极崎岖,近年经擦绒监工筑成新路,凿山填水,遂为坦途,路面宽约三公尺,恍如公路。出峡谷,有天然之山石峭立,俨如石门,其外谷面开阔,宽约十余里,有村落一处,傍岩而建,单名曰朗,有居民五六户,其附近山谷中,尚有散居之农家十余户,麦田柳林,错落其间,固俨然一世外桃源也,又行五里,至一山坡,余下马休息二十分钟后,又复继续前进,登绕山岩,又入平地,路旁未垦荒地甚多,折向西南行八里,至尧堆有居民十余户,农地甚多,又行五里,至□(尧)默,有居民五十余户,农田虽已广□(开),但未垦荒地仍多,闻此两村,均系政府官地,所有耕作劳力,向系征自民间。尧默村旁,有石崖一处,下临水塘,其旁有古柳六七株,偃卧地上,状如虬龙,幽趣天成,足供行人游憩。出尧默村一里许,绕行一崖,峭壁矗立,突出平地二十余丈,石上刻有佛像多幅,雄奇壮伟,难有其匹。过此续向前进,即入于荒原,遍地砾石,无农地人户,长约六里。再前进,又至一山嘴,怪石嵯峨,高出地面越四十余丈,如在内地,必能吸引游人,成为名胜之区。策马循山麓绕行,计历四里许,始出谷口,又进入一大沙坝,由此可遥望曲水郊外之纳雅,及双峰并峙之喀拉雪山,沙坝纵横约十余里,黄沙漫漫,一望无垠,人行其中,燠热异常,俨如旅行沙漠地带。细查此沙坝造成之原因,实由于四周山岭砂岩风化,经长时期风雨冲刷逐渐移入平原所致,现附近砂山环拱,而平地仅有细沙数寸,其下仍为细腻之土壤,如能于此处大量植树,必可化沙漠为沃土也。续向西南行七里许,至卡巴□(荡),有居民四十余户,属曲水宗,有农田草地,风景极佳。余在村外草地上,休息半小时后,始又续向前进。行四里,过扎什镇,有居民十余户,略有农地,未垦荒地甚多。村旁有孤山一座,耸立平原之中,其上有残垣数段,系古时碉堡之遗迹。又行十四里,至平原终点之纳雅,有居民二十余户,其附近数里外山边,有寺庙一所,名曰降九林,有喇嘛一百余人。沿途荒地甚多,未经垦植。再西行三里许,抵曲水宗,投宿于差房,时正午后三十二十分,由业当至曲水,计程七十九里。曲水有居民五十余户,民房□(陈?)落建于扇形平原之上,无商业街市,一般贸易即在住户内为之。距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会流处,约四里许。其面一山屹立,即曲水山,上有残垣废碉甚多,相传原系宗署所在地,清初毁于拉藏汗东侵⑳之役,即未重建,现在宗署设于平地之上,规模亦甚狭小。其南雅鲁藏布江对岸,有山突起如屏,正对拉萨河谷,形势雄伟,即嘉桑楚山,乃西藏神山之一,传系自印度飞来,上有水泉一百零八处,其西山麓之嘉桑寺,为竹多佛驻锡之所,有喇嘛五十余人,凡朝扎什伦布及则日绒古(即俗称之野人山,每间十二年始得朝拜一次)者,归途必朝是山,功德方称圆满。其东南雅鲁藏布江之彼岸,遥见山边有房屋之远景,即贡嘎宗也。贡嘎宗之东,即泽当宗。再东去,即至有名之桑鸢古寺㉑,皆系西藏富庶之区。曲水宗境内,有著名之寺庙三座,其一即东北五里许之降九林,有喇嘛百余人。其一系西北五里许山谷中之他巴林,有喇嘛一百二十余人。其一乃西行十五里之春科堰,有喇嘛二百余人。

三、嘉桑渡船

四月二十五日,晨五时半起床,候乌拉至十时廿五分,始获启行。自拉萨首途至此,尚系首次更换乌拉。出发后,绕曲水山西行,傍岩沿流,道路极为曲折,行四里许,转向西南行,入于河湾平原,农地人户甚密。再前行六里,即可望见嘉桑寺,在雅鲁藏布江之对岸。再折向西南穿行河坝,约五里许,至嘉桑渡口,为争取先渡,公役宋国治几与大金寺商人,演成械斗,经余制止,始未发生事故。此处渡船,系用厚木板制成,宽约八尺,长四丈许,船头置马首,有舵一桨四(前二后二),一男人掌舵(此为提手旁),三女人摇一桨,全船须船伕十三人,过渡一次后,即须以铜勺舀去积水,船板无论上下,均系用厚约四寸之木条联成,其外钉以铁皮,极为粗笨难看,船高仅二尺许,而吃水则不及一尺,过渡一次,可同时载马十五匹,及十五人。河面宽约一百公尺,至少须费时十分钟,而摇桨船伕已汗出如豆,诚最苦之差役也。夏季水涨时,河流甚急,则不能用此木船过渡,乃移渡口于上游十余里外之孙马康穹地方,改用皮船过渡,民国三十年夏余自印度入藏时,即系乘用皮船过渡。往昔嘉桑寺前曾建有铁索桥一座,毋须木船过渡,来往行人均须缴纳过桥费,为嘉桑寺最重要之收入,清末十三辈达赖喇嘛出亡印度,曾因追兵追至,于过桥之后立将铁索撤毁,以后即未重建,至今河中尚有残余之桥墩一座,联有铁索一段至嘉桑寺下,可供凭吊。嘉桑寺距现在之渡口,不及二里,依山傍水而建,地位幽雅,屋宇整洁,诚不愧为名胜之寺,余原拟抽暇前往游览,以启行较迟,恐误宿站,故只有待诸异日。过渡时余与仆从及行李系分两批过河,俟全部渡竣,继续前进,时已十二时三十分。自渡口西行,绕山岩沙丘,溯江迂回而前,行约五里,遥见南面山麓,有村落一处,似有居民二十余户,北岸山麓有寺庙一处,即春科堰也。再西行五里,过刚巴降汤,有居民十余户,又行五里,过圣马,有居民十余户,沿途农田连接,地尽高腴,但亦有未经垦植之荒地。过此则系傍山而行,河流逼近路旁,即间有隙地,亦□□不毛,故人户绝迹。但对岸河原,人烟极稠。再行七里,过刚巴卓木,有大厦一座,系拉萨某世家之别墅,二十九年吴委员长礼卿先生㉒入藏时,曾借宿于此。其下河滩中,有人就江水支流筑坝堵水,开渠导流,引往圣马村,灌溉田亩,颇有成效,可为西藏农田水利之模范。由此折而南行,循谷道逐步上坡约五里,即抵刚巴八则,投宿差房,时正午后三时十分。由曲水至此,共计四十二里,沿途道路,尚属平坦易行。道旁山岩,多断层页岩,与昨前两日,所经之山,由花岗岩及沙岩构成者,已迥不相同。刚巴八则位于刚巴拉山之腹原上,有居民三十余户,当前后交通之要冲,行旅多喜住宿于此,以其适在冈巴拉山口及嘉桑渡口之间也。附近农地系依势垒石为岸,使成梯田,凭藉谷中溪水,以资灌溉,田中杂石子甚多,为他处所罕见,余怿而问之。据土人云,土中夹以石子,可助麦苗之生长,故尔不去,其实不过系藉石块以储水分,且防大风将土壤□(掠)去耳。(刊载于《康导研究月刊》1947年第9期:10-17页)

(未完待续)

[注 释]

①戴新三在《康藏研究月刊》1947年第七期发表《札什伦布寺小志》,任乃强先生在其后做了前文补注,介绍戴新三先生生平:“戴新三先生,四川成都人,由高等考试及格,历任蒙藏委员会编译室主任,调查室主任,主编蒙藏月刊有年。二十九年奉派入藏,任驻藏办事处政务科长。居藏四载,遍历前后藏各大名城。详究其政教制度与社会情况,刻苦蒐讨,勤劳备至;故所获资料丰赡翔实,与走马观花者不同。三十四年返川。现任川康考诠处主任秘书,年三十九。寓成都正府街福安巷第三号。为本社发起人之一,特约为本刊连期发稿。前已发刊噶登寺布施记,布达拉的跳神大会,一般读者批评,为过去入藏国人,未通藏文,而记述能迥翔精严深究根源如此者,实未曾有。”引自任乃强.前文补注[J].康导研究月刊,1947 年第7 期,第11-13 页。此游记在1947 年第8 期第一篇中署名写作“戴興三”,第9 期后写作“戴新三”。关于戴先生生平经历另可参见:王川.民国时期戴新三著《拉萨日记》选注[J].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另根据《蒙藏委员会职员录》,孔庆宗任蒙藏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到任时间为二十二年八月即公元1933 年8 月)时,其任荐任试署暂委科员,到差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一月即1934年1月,年二十九岁,籍贯为四川,居住在西王府园十六号。

②王川.戴新三1943 年《拉萨日记》选注整理与初步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③据《后藏环游记》云:“所谓‘仲嘉’乃系西藏法王临朝听政,及接贵宾之集会。后藏自班禅离寺,‘仲嘉’即未常设,然遇重要事故,亦每特为召集,存其仪制。”

④“待驻藏办事处成立,布施作为一项重要的宗教事务,被写入驻藏办事处各年度的行政计划中,孔庆宗时期按例于每年传昭期间进行布施。”见邹敏.国民政府布施藏传佛教的年度个案:戴新三《拉萨日记》1943 年传昭布施记载初探[J].中国藏学,2014年第3期。

⑤郭卡拉山,又名郭喀拉Goikar La,在扎囊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意为鹰难山,即老鹰都粘在山上,难以飞越,指山高。汉字曾译各嘎拉、锅噶拉山。是拉萨市与山南地区的分界口。见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编.《西藏地名》,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第184页。

⑥羊错胡即今羊卓雍措,位于山南地区浪卡子县。

⑦白地,乡名。属浪卡子县,位于县驻地以北。意为小威。汉字曾译拜的、巴德、博得、配对、羊卓白地、拜底城、白底谿。又曾写岳吉牙来杂、雅尔博罗克巴勒底宗。曾为白地宗。地处羊卓雍措西。见《西藏地名》,第24页.

⑧冈巴拉山,今译作岗巴拉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岗巴拉山口海拔4990米。

⑨民国三十二年10 月10 日,蒋介石宣誓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孔庆宗以藏事处处长身份兼任驻藏办事处处长,更加认识到‘中央于传昭时布施,不特符合多年之成例,且可深得佛教中心势力之拥护’,对极具政治影响力的拉萨三大寺,亦可‘坚其内向之心’。于是将布施作为一项重要的宗教事务固定下来,写入驻藏办事处各年度的行政计划中,沿袭前清惯例,于藏历每年新年传昭期间,由驻藏办事处代表中央政府布施寺庙僧众,真正意义上赓续了被中断20余年的中央政府对西藏传昭布施的传统。”邹敏.国家在场:1943年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传昭布施[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9月第3期。

⑩三大寺即格鲁派三大寺院: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人们通常称之为格鲁派的三法座(gdamsa gsum),因为他们居于数以百计的格鲁派支寺(子寺)的主寺(母寺)的地位。更为普遍的称呼是,将三大寺简称为‘色哲甘松’(se vbras dgav gsum),这是三大寺各自名称第一个音节的缩写合称(‘三法座’的称呼便由此而来)。色拉、哲蚌两寺坐落在拉萨谷地,色拉寺位于拉萨城北郊约3英里处,哲蚌寺位于拉萨城西北部约5.5 英里的地方。甘丹寺则坐落在拉萨谷地之外,位于拉萨城东部大约20 英里处。”引自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⑪业当:村名,今名“聂当”。“属曲水县。位于县驻地东北。意为喜悦坝。汉字曾译业党、业当、聂唐、涅当、聂当谿,又曾写聂当色贡谿、日嘎牛城、日噶努布宗。曾为宗(谿),1960年与曲水宗、协荣谿合并到曲水县。”见《西藏地名》,第349页。

⑫冻噶,今译“东嘎”,乡名。“属堆龙德庆县。意为白山嘴、白山坡。汉字曾译作洞嘎、洞卡、董郭尔、新(迅)东嘎。曾为洞噶宗、东嘎宗、东噶尔宗。1960年与堆龙德庆、柳梧等宗合并入堆龙德庆县。”见《西藏地名》,第121页。

⑬曲桑桥,“亦写为赤桑桥(Chisam Qiao),在堆龙德庆县境内,位于县驻地附近。意为万桥。相传此处是松赞干布时的刑场,杀人一万以上,故名。”见《西藏地名》,第73页。亦可参见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整理校注,藏尼游记(一)[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⑭擦绒:即擦绒·达桑占堆。“原西藏噶厦政府的贵族擦绒家族,系后藏萨迦地区孜松谿卡所属擦绒·彭措热旦庄园的世袭氏族。……达桑占堆本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近侍,经擦朱活佛举荐,还俗入赘擦绒家族。后来曾任噶伦和藏军司令札萨等职。……1937年藏历火牛年,因堆龙沟洪水暴涨,冲垮桥梁,交通阻隔。噶厦按照报经热振摄政王批准俄计划,任命准且土旦阿旺和擦绒·达桑占堆为架设赤桑桥总管,拉恰车仁赛噶东曲吉为协助办理员。”引自甘典.《我所了解的擦绒·达桑占堆其人》,见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36-437页。

⑮噶伦:旧西藏政府三品官员名。“噶厦大多数时候都是由4名噶伦组成,其中有3名俗官噶伦,1名僧官噶伦。”参见《喇嘛王国的覆灭》,第12页。

⑯辰噶(待卫):此处“待卫”当为“侍卫”。

⑰采邑,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邑”“食邑”,中国盛行于周朝。

⑱宗本,西藏古代的“宗”,本意为“城堡”“碉堡”的意思。“宗”一般是各地大小酋长的住地或各地大小政教首领的官寨。元朝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后,开始任命宗本。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时,新建了十三个宗一级(相当于内地的县)行政机构。相当于宗一级的“谿”的组织的出现还要早些。一般宗的辖区较大,谿的辖区较小;宗设宗本(清代文献成为“营官”),谿设“谿堆”。因此一般宗本品级较高,谿堆品级较低。噶厦把宗、谿分为三等,各种等级宗、谿的宗本、谿堆的品级都有规定:一等宗(大宗)由五品官任宗本,僧俗各一;二等宗、谿(中等宗谿)由六品官任宗本,僧俗各一或只设一宗本,僧俗轮流担任;三等宗(小宗)、谿由七品官担任宗本,一般为一人,僧俗均可。”以上引自周伟洲主编,《西藏通史·民国卷下》(拉巴平措,陈庆英总主编,张云执行总主编,巴桑旺堆,周源副总主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第488-489页。

⑲曲水,拉萨市辖县名,“汉字曾译曲墟、曲宿尔、楚舒尔、楚舒勒宗。又曾写卓可营子。曾为曲水宗。1960年与协荣、聂当等谿合并,改设曲水县。”见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编.西藏地名[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第398页。

⑳拉藏汗东侵:拉藏汗为达赖汗(1671-1701 年在位)之次子,“藏历铁龙年十二月十三日(1701年1月21日),达赖汗去世后,其长子旺扎勒宣布继承汗位。后由拉藏汗继位。”拉藏汗于1703 年继位,继位之前,为当时游牧在青海的大台吉之一。后因权力之争,与第巴桑结嘉措产生矛盾,1703-1705年,第巴桑结嘉措与拉藏汗关系日趋恶化,一度僵持,1705年发生流血冲突,后经调解,“第巴桑结嘉措辞去政府职务,由其儿子阿旺仁钦执行第巴职务。拉藏汗离开拉萨,假意返回青海。”但“双方都不肯善罢甘休。拉藏汗从拉萨出发后,在羊八井、当雄等地驻留多日”,后“分东西两路由达木进攻拉萨,……第巴桑结接错召集的前后藏士兵抵挡不住蒙古骑兵的凌厉攻势,死伤众多,全线崩溃。拉藏汗率军长驱直入,进抵拉萨。”以上参见邓锐龄,冯智主编,《西藏通史·清代卷上》(拉巴平措,陈庆英总主编,张云执行总主编,巴桑旺堆,周源副总主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第42-47页。

㉑桑鸢古寺即桑耶寺,在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意为无边寺、不可想象寺。汉字曾译桑叶、桑伊、桑鸢、桑岩、桑木茑、桑木耶、桑莫叶、桑姆伊。还有人译作三样寺,因该寺的建筑融合了汉族、藏族和印度三种寺样。该寺建于唐大历十四年(779),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见《西藏地名》,第440页。

㉒吴委员长礼卿先生,即吴忠信,字礼卿,此处表尊称。1937-1943年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奉派于1939年10月启程至1940年1月15日抵达拉萨,主持第十四达赖喇嘛坐床典礼,途中经过江孜、曲水等地。关于此事吴忠信所著《西藏纪要》《西藏通史·民国卷》均有记载。

猜你喜欢

曲水布施拉萨
流觞曲水 千年传奇——关于《兰亭序》的人文及美学思考
拉萨舰,入列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融创重庆文旅城曲水风和
Aresearchon lexical density-acase study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papers
家乡的曲水亭街
游遗爱湖
苏轼布施观研究
“求乞”与“布施”之间
德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