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
2020-12-09戴畅
戴 畅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道德品质,政治原则,法律原则和行为准则。正是因为全国人民自发的爱国之情,我们才能抵御外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然而,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提供精神力量和价值遵循。
一、新时代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国人民长久以来的艰苦奋斗,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改革,发展建设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1]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新时代的到来与新使命的确立呼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铸牢意识形态领域的防线,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西藏稳定涉及国家稳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仍然没有停止,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威胁着西藏社会的稳定,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表明:分裂动乱是祸,团结稳定是福。只有国家统一繁荣,人民才能安定幸福。因此,西藏高校要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西藏高校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用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团结各族师生与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作斗争,自觉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确保国家的安宁和西藏社会的稳定,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西藏作为中国重要的安全屏障,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梦的实现中也书写着壮丽的西藏篇章。新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等时代背景,给西藏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唯有发展才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用爱国奋斗精神来团结各族同胞,坚定理想信念,推动西藏经济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推进文化繁荣进步,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三)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责任感的需要
西藏高校大学生是西藏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重任。新时代西藏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遵循,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西藏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利于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担当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负韶华,增强本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光彩,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在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西藏正处在长治久安的推进期、长足发展的上升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达赖集团图谋分裂祖国的顽固立场没有改变,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冲击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的博弈,不同思想的碰撞,人民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国家主权观念淡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盛行,个人利益至上,世界公民意识增强,与我国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认知发生偏差,对三者关系的处理发生混乱,进而对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造成冲击。
同时,西藏因其在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了遏制我国的发展,破坏我国的安全和稳定,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分裂集团一直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试图以“颜色革命”的方式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大肆宣扬“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歪曲历史,诋毁英雄,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割裂,混淆视听,消解爱国主义、否定爱国主义。
(二)分裂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活动带来的挑战
民主改革六十多年来,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地的支援下,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然而,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勾结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在国内外进行各种分裂活动,并对西藏高校进行渗透和破坏,妄图恢复其在西藏的反动统治。为达到目的,他们在国际国内社会散布各种反动言论,披着宗教的外衣来迷惑信教群众,利用所谓的西藏人权以及西藏的历史、文化、语言来制造话题和事端,破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对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及认知产生了一定的迷惑性,削弱了马克思“五观”“两论”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给西藏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西藏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对于各类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极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也给达赖集团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各种社交平台,打着“民主”的幌子,散布虚假、反动的言论,传播带有反动性质的视频、影像等,企图迷惑、拉拢西藏高校大学生,很容易使学生的立场产生动摇。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难题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各省市长期援助与帮扶,西藏经济有了明显的改善,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4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51 元,分别增长了10.7%和13.1%。但相比全国各省市区甚至西部省份的平均水平,都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西藏在和平解放前长期处于农奴社会,基础建设薄弱,经济发展起点低,发展难度大,结构性问题突出[2],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产业发展仍然不能充分吸纳就业促进群众增收,美丽西藏建设仍然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考验[3]。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西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问题更受关注,这些问题会产生舆论热点,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难题。[4]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目前西藏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以课堂为主的理论灌输教育,同时相关的校园文化宣传、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情况也发生相应变化,在进行理论教育时,避免一味地灌输式教育,要注意其艺术性和科学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教育者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将爱国理论转化为爱国情感,进而外化为爱国行为。然而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西藏高校的大学生民族构成较为复杂,各民族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各有特点,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制定则比较容易忽略不同教育对象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从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三、新时代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在西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握当今时代背景,结合西藏特殊的区情,根据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藏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的贺信中指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以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5]习总书记对西藏民族大学60 年来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说明在西藏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首先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新时代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必须紧紧围绕“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是相一致的”这一理论依据,遵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和爱新西藏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在新时代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来抓,完善制度保障,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对爱国和爱党、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内涵和关联进行深入研究;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世界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将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普遍性理论与西藏特殊的区情相结合,创新出具有西藏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开设具有民族特色和西藏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如《西藏地方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概论》《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等特色课程。编写符合西藏高校大学生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西藏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站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6]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使各类课程与爱国主义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丰富具有西藏特点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在新时代背景下,西藏高校除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普遍内容,还应丰富具有西藏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着重增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一是加强世情、国情与区情教育。把握当今的世情即国际环境和形势,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国际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必须理性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实事求是地了解国家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在此基础上实现知国、爱国、报国的目的。区情教育,应该牢牢把握中央“治边稳藏”的治藏方略,深刻认识到西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西藏地区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同时清楚意识到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及在西藏工作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世情、国情和区情教育,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学生深刻认识西藏与中国、世界的关系,在把握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理性爱国。二是重视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各民族同胞共同谱写的一部民族团结奋斗史,西藏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为西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西藏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壮举,则为西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在西藏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挖掘西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中的素材,只有不忘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才能避免新时代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洞乏味,才能有理有据地击破分裂集团的种种谬论。三是开展新西藏取得的发展成就教育。通过新旧西藏对比,宣传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西藏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就,让学生真实地看到中国的强大,西藏的繁荣,更好地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自觉做“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以及“玉麦精神”的践行者。
(四)针对当代西藏大学生的特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
当代西藏大学生整体上来说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紧紧依赖互联网和新媒体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存在价值取向不清,思想容易偏激,缺乏协作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基于当代西藏大学生的优缺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统一性、忽略多样性;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很难适应当代社会,很难吸引当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当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必须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是讲好西藏故事,彰显西藏精神。以讲好发生在学生周围的西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现场教育、情景再现等方式,讲授翻身农奴的亲身经历、卓嘎央宗放牧守边、优秀校友创新创业等故事,讲好西藏在伟大祖国怀抱中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伟大故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通过收集相关的案例和故事,编写成册,制作案例手册。二是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丰富教育形式。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及时全面地采集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时政常识、热点新闻以及舆情导向,及时发声,正面引导,结合学生的不同个性确定其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材施教,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开发更多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动漫等形式,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数据资源库,将爱国歌曲、爱国电影、案例视频、阅读书目等存放其中,搭建线上“第二课堂”,丰富教育形式,使线上线下相结合,“面对面”与“键对键”相得益彰。三是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瞻仰革命先烈、“青春告白中国”“我和国旗合影”等仪式感较强的活动,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健康成长,积聚青春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