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胜疫情的思想法宝
——论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理念

2020-12-09杨维周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防控新冠疫情

杨维周,王 慧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在抗击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部署和指挥,截至2020 年6月中旬,曾3 次亲临一线考察调研,主持召开十四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一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一次面向17 万人的电视电话会议,一场特殊的专家学者座谈会,密集与国外政要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通电话、通信和会面,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等等,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国和世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论述,从人民、社会、国家、人类四个层面出发,形成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中心理念,群防群控、各尽其能的社会动员理念,中国特色、中国效能的国家治理理念,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中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主力军。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就意味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习近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中心理念。

坚持人民中心理念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坚持人民中心理念的工作导向,反复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020年5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6月2日,习近平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保住人民生命的原则,从灾难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才能穿越灾难,抵达幸福。[2]6 月17 日,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资源,团结合作,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负面影响。”[3]中国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基本价值立场,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利益可以区分为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人的根本利益是关系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利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人创造财富和价值的重要基础。历来人们都十分珍惜和重视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为二者是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新冠肺炎病毒威胁的时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应放在第一位。何谓“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救治患者,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就是要不惜工本、不遗余力地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降低感染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就是要集中各方力量加快新冠肺炎药物的攻关研发,做好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坚持各项工作安排都要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开道让路。习近平在疫情面前对人民群众的最大关切与关心同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相契合。这种契合充分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基本价值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人民中心理念工作导向在疫情防控中的贯彻与落实,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坚持人民中心理念的重要内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人民中心理念的重要内容。人民中心理念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不仅包括维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根本利益,还包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2020 年1 月27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泛动员群众、团结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4]习近平在指挥这场特殊战役的进程中,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全国各地有序组织,自觉配合进行疫情防御、排查等工作,数十亿人居家隔离、不出门、不聚集,构建起一道道阻断疫情的人民防线,有效切断病毒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千里驰援的汶川12 位村民,为医护人员提供一日三餐的志愿者,购买应急物资寄回国内的海外同胞,他们的无私大爱温暖人心。处于疫情重灾区的武汉人民为战胜疫情做出了巨大牺牲,习近平高度评价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为抗疫做出巨大牺牲。世界卫生组织外方专家组长在考察武汉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当这场疫情过去,希望有机会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谢武汉人民,我知道在这次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奉献很多。”[5]在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中心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根本价值取向。而部分西方国家面对疫情仍然秉持资本至上的价值立场,甚至提出“群体免疫”策略,宁愿牺牲民众生命,这种反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与中国坚守的价值立场截然相反。尼日利亚学者阿德耶米在尼主流媒体《国民报》和《卫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中国政府将人民生命安全置于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考量之上,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6]

二、群防群控、各尽其能的社会动员理念

社会动员即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7]习近平强调:“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8],全国上下要积极行动,统筹协作,联防联控,各尽其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必须整合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社会所有力量参与战“疫”,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动员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疫情防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参与。2020 年2 月3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作出了“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的重要指示。[9]在这一指示指导下,我国迅速形成了包括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在内的全社会参与战“疫”的大格局。社会各成员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坚持科学防控、依法应对、依规操作,以实际行动为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2020 年2月19 日,习近平就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10]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务人员就是冲锋在前线的战士。武汉市、湖北省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打好武汉、湖北保卫战是取得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自1 月24 日除夕至3 月8 日,全国共调集346 支国家医疗队、4.26 万名医务人员、900 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武汉、湖北,[11]充实医疗救治队伍力量。4 万多名军地医务人员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市和湖北省,54 万名武汉市、湖北省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数百万名医务人员战斗在全国抗疫一线,[11]全力以赴救治病患,拯救生命,汇聚起战疫的强大力量。

科研工作者是疫情防控的科学力量。2020年5 月29 日,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中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12]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科研团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伍和医疗人员纷纷奔赴湖北支援疫情救治。钟南山院士团队、王辰院士团队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共3支院士团队,帮助武汉、湖北加强复杂危重症的会诊和救治,积极研发新药物和新疗法,及时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纳入到诊疗方案,指导全国的医疗救治工作。国家调集了22 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赶赴武汉,帮助武汉利用方舱医院收治更多患者,还从全国调集了3个移动P3实验室赶赴武汉。

志愿者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需要每个人自觉投入战斗。奋战在疫情前线的不仅有“最美的白衣战士”,还有志愿者最美的“红色逆行”。志愿者的参与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他们是新时代的雷锋传人。2020年1月28日,中央文明办、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出《关于号召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疫情防控的倡议书》,倡议全国各地志愿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数据显示,仅武汉一地,“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启动后不满一日,报名人数就突破了1 万人,上岗近2.5 万人,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居民楼栋,东奔西走为群众解决着现实难题,[13]全国各地共有881 万志愿者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中。

社区力量是疫情防控的坚实屏障。社区处于疫情防控第一线,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在疫情阻击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指出,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斗争中,城乡广大社区工作者同参与社区防控的各方面人员一道,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14]疫情发生后,全国共有近400 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在65 万个城乡社区开展防疫工作,平均每个社区有6名社区工作者,每名社区工作者在疫情中服务350名群众。[15]

动员全社会保障物资供应防控疫情。物资保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基础。针对疫情初期,疫区保障物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习近平多次就医用防护物资和生活保障物资供应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紧急动员全社会集中力量,切实解决好应急物资保障问题。只有保障物资迅速补给供应确保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才能确保社会稳定。

保障防护物资供应。面对疫情初期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需求激增、供给不足的状况,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迅速提升了重点医疗物资生产的保供能力。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以加速度助力疫情防控,将强大的生产能力运用于疫情防控的物资生产,数千家服装和汽车产业紧急转产,跨界生产大量防疫物资、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以闪电速度穿过各城市,使国内最快“跨城快递”当日运抵湖北抗击疫情战场,为救治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截至2月21日,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共向湖北调拨支援防护服、隔离衣共计193万件,N95口罩295万只。仅2月21日,中央各部委、各省调拨支援的ICU防护服就达6.4万件,非ICU 医用防护服4.9 万件,N95 口罩达10 万只。社会各界捐赠了大量医疗物资,集全国之力为战胜疫情做贡献。[16]到3月初,湖北省疫区的物资得到有效保障,医疗防护物资实现了从严重短缺到库存充足,完全满足需求。[17]截至4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累计为湖北等地区调拨了医用防护服超过800 余万件,医用隔离面罩(眼罩)165 万个,免洗手消毒液357 吨,手持红外测温仪66万台,负压救护车1000余辆,呼吸机等医疗救治设备超过了7万台套。[18]

保障生活物资供应。从生活物资供应来看,全国绝大多数生活物资供应正常,特别是食品供应有保障。受疫情影响局部地区在短时间之内出现物资供应紧张局面,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采取了有效措施给予了解决。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复工复产和物流配送恢复正常,食品等生活物资供应也整体上恢复正常。此外,针对疫情重灾区生活物资供应短暂紧张的现象,全国各地的生活物资持续向湖北集结,山东的蔬菜,云南的水果,黑龙江的大米,甘肃的土豆,内蒙古的牛羊肉,陕西的三秦套餐,西藏的牦牛肉……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活物资纷纷集结湖北,这是全国人民满满的爱意,是战胜疫情的中国力量。

全面动员社会财力支持疫情防控。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资金保障,全党、各级地方财政和社会都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2020年2月25日,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捐款,党中央为全党做出了榜样示范,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捐款支持疫情防控。据有关部门统计,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党员共有8971.6 万人次,共捐款116.3 亿元。[19]西藏自治区广大党员干部截至3 月上旬累计捐款1.5 亿余元,捐款党员达到52万余人次。[20]西藏民族大学校党委和广大党员也踊跃捐款,截至3 月10 日共有2889名党员以自愿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捐款30.89万元。①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截至5 月31 日,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389.3亿元、物资约9.9 亿件,累计拨付捐款资金约328.3亿元、物资约9.4亿件。[11]

面对疫情,中国形成了群防群控、各尽其能的“全国一盘棋”防控格局,同时同向发力,疫情防控形势迅速实现了大逆转。正因中国疫情防控有力,动员能力强,得到了国际媒体的高度评价。美国知名媒体彭博社发表题为《北京新增病例零增长,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文章,夸赞中国迅速制服疫情的速度。与之相比,美国政府的抗疫效率则十分低下。

三、中国特色、中国效能的国家治理理念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21]为了快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采取了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令人震撼的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国家治理效能。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回望我国抗疫路程,之所以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根本原因是我国制度优势提供了坚实保障。应对疫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治理层面发挥了最大程度的优势。党的领导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疫情防控中释放出巨大效能。党的坚强统一领导在疫情防控之中发挥了最根本的保证作用。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指出:“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基层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22]。习近平还强调“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3]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展开,党中央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及时研究,分类指导。中央还向湖北派出指导组,中央领导亲赴武汉一线督战。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战“疫”打响后,46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 多万名党员迅速行动起来,充分发挥了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组织体系高效运转,彰显了党的领导根本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靠的是强大的领导力和强大的物质做保障。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在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时社会资源的统一调度。不论是各省、市、自治区抽调优质医疗救护资源,还是防控物资、生产生活资料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运,公有制经济体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台湾中时电子报称,“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在经济领域已取得斐然成就,每逢大灾地变,也能展示其体制在人力动员、统筹调度与各种管治上的优越性。光是小区人员流动的管治,就不是一般国家能够执行的,何况中国大陆不只是公权力具有高度威严,其创新的科技应用能力,比如人工智能广泛运用在临时医院等诸多工作的执行上,以及调动大批科技专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人员流动情况等,都是一般国家望尘莫及的。而国营企业对身处困境的第三方让利、降价、延迟收取应收款等应急措施,也只有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国家才行得通”。[24]“中国是如何奇迹般地控制住新冠疫情,并向其他国家提供大量援助的?显然,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经济体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5]

实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只有把制度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6]疫情期间,中国在处理急难险重任务中,运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强化系统治理,全面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制定疫情防控的整体性思路,系统做好防范各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的组织管理体系,采取积极有效举措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坚持依法治理,依法推进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在法治道路上顺利开展,严格遵循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的“九个要”根本要求,[27]以法律保障制度的执行力,提升治理水平。加强综合治理,综合应用智能化、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的治理手段服务于疫情防控工作,协调好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合作,构建精准施策、群策群力的综合治理体系。坚持源头治理,疫情防控要从源头着手,及时制止疫情的蔓延与扩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将各种负面影响尽量降到最低程度。

面对疫情大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展现出我国应对重大疫情风险考验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效能的国家治理理念。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28]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说:“在这场健康危机中,中国依靠自身制度成功抵御了风险,控制住疫情。然而,有的国家却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双眼,没能及时地学习中国经验,也没有拿出必需的强有力措施。无视疫情的威胁,或者采取温和措施,都无济于事。这次疫情毫无疑问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在人民需要帮助的时候,有的国家政府的表现令他们失望。”[29]

四、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蔓延,2020年3月,习近平在就新冠肺炎疫情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此后,在国际交往中,他多次提到这一倡议。在第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作了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呼吁全世界“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30]积极向国际传递中国声音,倡导开展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国秉持的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疫情当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人类是一个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合作才是战胜疫情最强有力的武器。2020 年3 月27 日,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强调指出:“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31]4 月16 日,习近平在《求是》发表《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文章中指出,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9]6 月17 日,习近平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积极奉行团结合作理念,以中国行动为国际战疫做出中国贡献。面对疫情,中国以最全面、最严格和最彻底的举措,推动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向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地区及时透明通报信息,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宝贵时间,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业尽责。中国经受住了考验,为全球防疫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以武汉为主战场的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之际,从欧洲到非洲,再到中东,中国竭尽全力帮助世界其他国家控制疫情,积极援助医疗物资或派遣医护专家,以实际行动向全球传递信心和力量,并提出国际联防联控的中国方案,与国际社会共同携手应对全球疫情挑战。截至2020 年3 月26 日,中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进行了抗疫援助。[32]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是习近平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提出的新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全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习近平在国际会议、与各国领导人通话中多次倡议和主张世界应“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倡议和主张,体现了人类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需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同各种灾难相抗争。19 世纪上半叶,肆虐欧洲的霍乱迫使欧洲国家开展公共卫生方面的区域性合作,揭开了人类现代意义上国际合作防疫行动的序幕。灾难让人类抛弃偏见、通力合作、团结应对,汇聚起磅礴的力量战胜灾难,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当今我们人类所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波及2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截至7月20日,已夺走了近60万人的宝贵生命。这一数字警醒世人,为了阻止这场全球性的人类灾难,需要各个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阻断疫情传播、挽救患者生命,战胜病毒这个没有国界的敌人,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2013 年习近平在俄罗斯提出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倡议,再到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安理会先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写入决议,标志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建美好世界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的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这是一切目的的基础。此次疫情,使人类更加深刻感受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人类的有限性,体会到卫生健康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生命健康无国界,在面临共同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之下,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应得到尊重。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和参与卫生健康领域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是人类应对全球共同治理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全球抗疫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堪称伟大愿景。[33]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抗击疫情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习近平从全局战略高度做出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世界人民战胜疫情的思想法宝。这些重要论述中提出的新理念,对于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注 释]

①数据源于西藏民族大学官网.

猜你喜欢

防控新冠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新冠病毒的自白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