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临床护理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的护理效果
2020-12-09林永俭廖金女
林永俭,廖金女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脑动脉瘤属于神经科疾病,患者多有动脉血管壁有瘤状突起,在临床上则表现出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而该疾病具有病情中、发病急的特点,介入栓塞手术则是治疗的有效方案,而护理工作也对治疗起到了重要帮助[1]。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新兴措施,能够提供全面性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神经介入科检查,需要开展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神经介入科检查,需要开展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30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男性126例,女性174例,患者年龄在3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3.8)岁。从病情上看,则包括大脑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登记一般资料,以便查阅和全面病情分析,组间对比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为临床护理路径,在入院当天,第一时间记录病情状况,讲解手术方式,做好各项检查的辅助和结石,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其次,要告知患者减少用力咳嗽、大便,防止便秘。此外,实施DSA护理,对患者进行检查项目重要性说明,并观察穿刺情况。在术前,对患者告知麻醉方案,进入ICU病情监测,对家属进行治疗讲解。与此同时,使用0.5mg阿托品和10mg地西泮肌注,留置双经脉通道,并实施低流量吸氧。在术后一周内,则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变化以及体温变化。此时,要防止高颅内压的症状控制,逐步恢复饮食,告知患者复查时间,规律用药。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生活能力分析,采用ADL量表做以评估,其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躯体生活自理和工具性生活功能量表。前者内容主要包括如厕、穿衣、进食、梳洗、行走等,后者则包括购物、洗衣、做家务、打电话等。其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护理结果分析。最后,关注患是否有不良事件。
1.4 统计方法
对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在本次实验中,针对生活质量评分、MMSE评分采用计量统计,在并发症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ADL为(27.3±4.4)分,对照组为(21.3±3.6)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MMSE评分上,观察组为(3.7±1.1)分,对照组则为(2.5±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最后,在并发症护理上,观察组发生率为3.3%(5/150),对照组则为7.3%(11/150),以观察组安全性更高。
3 讨 论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上不明确,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防止脑血管意外事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支持,其具有预见性、计划性,可以对患者身体状况做出评估,确保每日护理计划的落实[2]。此外,我们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并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顾。其次,临床路径可以记录护理内容,并根据病情变化实施调整,加强病情干预。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则属于微创手术,其创伤小、手术疗效好,但是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此同时,护理策略的落实需要组建专业小组,通过护理文献分析、新治疗方案的落实以及有效护理路径的定制,能够增强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在护理方案审核后,能够关注生命体征变化,记录详细情况[3]。
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患者的并发症控制情况好,安全性更高。而在生活质量改善中,也以观察组患者表现更值得认可。
综上所述,采用临床护理有利于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的推进,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也会提升,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