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其效果分析
2020-12-09高丽萍
高丽萍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0.00%。目前,临床上预防DVT多采用长期锻炼联合常规治疗,据相关文献报道,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积极地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下肢DVT发生的风险。本文观察了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康复护理预防患者术后下肢DVT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收的120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41-73(53.11±7.11)岁,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颈椎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56例,高处坠落伤49例,跌倒伤15例。其中行后路松解复位联合手术、前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58例,行单纯颈前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2例;其中C5-C7骨折脱位51例,C3-C4骨折脱位37例,C2骨折脱位22例。脊髓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A级17例,B级34例,C级32例,D级25例,E级10例。组给予根据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方案:(1)康复训练:患者在入院之后,对其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并且根据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损伤类型以及残存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个体化制订阶段性康复目标。(2)物理预防: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患者补液,避免患者由于脱水而导致血液勃稠度增加;可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能够产生自下而上循环递减的压力,从而促进下肢浅静脉血液向深静脉进行回流,使血流速度提高,减少静脉血液停滞。(3)饮食的护理:给予患者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纤维紊的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钙质的摄人量。(4)体位的护理:患者应该卧硬板床,变换体位或者过床时应有医护人员进行协助,颈椎受损者通常有四个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头、躯干保持在一条轴线上,从而防止患者脊髓损伤加重。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汇总和处理。数据以比(%)或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其中计量数据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示差异呈显著性。
1.4 疗效评价
(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水平。(3)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DVT、肺栓塞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的下肢DVT发生率(1.67%)、肺栓塞发生率(0.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患者术后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对比
实验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169.65±9.75)低于对照组(230.47±9.76),而凝血酶时间(24.67±6.10)s、凝血酶原时间(18.76±3.98)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8.48±5.29)mg/L和D二聚体(6.25mg/L1.56)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呈低凝状态。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3%(P<0.05)。
3 讨 论
由于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达80.00%,因此,对于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DVT的预防是很有必要的。与传统常规护理相比,康复护理重点在脊髓患者功能障碍改善上,通过训练患者利用残余功能、潜在能力以及应用各种辅助设备从而达到最佳状态,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功能,使患者重返社会[1-2]。康复护理干预能够通过物理训练有效地抑制静脉扩张,间歇波动加压能够获得最大静脉流速,从而起到预防DVT的作用。据相关文献报道,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给予积极地康复护理干预,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能够改善出血和凝血各项指标。本研究通过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干预、物理预防、饮食护理、体位护理等康复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各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呈相对低凝。
综上,康复护理能够降低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能够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并且患者术后的凝血状态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