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的山西方言活态保护与开发应用*
2020-12-09苗艳丽
苗艳丽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上语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不少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已经濒临消失的边缘。 2015年,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通知》, 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 保存、 展示和开发利用为核心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 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语言学界应该从文化创意学的角度开展对方言活态保护与开发应用。 在此, 我们要强调的是山西方言活态化开发与应用不是唯方言大, 而是让方言和普通话在各自的语言生态域真正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
1 山西方言活态化保护与开发应用的意义
1.1 有助于山西地方文化建设
山西方言是山西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传承了山西宝贵的文化遗产。 流传于山西民间的各种语言艺术形式, 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以山西弦书为例, 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形式, 由于方言的不同, 造成了形式各样、 种类繁多的表演形式, 区别这些不同形式的弦书往往是方言而不是声腔。 山西弦书有的地方叫三弦书, 如沁州、 武乡、 霍州、 临县、 忻州; 有的叫书调, 如洪洞、 临汾、 芮城; 有的叫说书, 如新绛、 临猗、 河津。 除平陆高调(平陆方言)等个别形式外, 其他弦书的声腔大致相同, 但由于方言的不同, 在演唱时就有了不同的技巧与特征。 如果不用本地的方音来演唱, 不仅没有了韵味与特色, 很多技巧也就不会存在。 可见, 山西地方方言一旦消亡, 以山西方言为载体的口传文化与民间故事便不复存在。 保护山西方言, 对于保护山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山西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2 有助于地方经济建设
“语言”通常都是作为一种符号体系、 交流工具、 或作为一种能力加以研究。 近年来, 语言作为一种资源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所谓语言资源, 是指语言可以转化为其他形态以实现某种社会价值的语言符号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把语言和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商品。[1]32-332008年“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成立, 标志着国家对于语言文化产业的实体性研发。 近年来, 徐大明、 李宇明、 陈章太、 王世凯、 黄居仁等对语言资源作了相关论述。 当今时代, 语言不仅是一种软实力, 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 语言产业已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语言正以强劲的姿态深入到科技、 经济、 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 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最直观的表现。 语言经济学更多谈及到外语和汉语普通话的经济效益。 我们对外加强汉语普通话资源的开发, 对内则应该注重语言多样化的资源保护与发掘。
1.3 有利于山西地方与城区的和谐发展
语言的生态和谐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语言的多样性存在既是一个国家固有文化的体现, 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2]山西地方方言的保护与开发正是地方文化多元化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方言是区域性社会中特定人群的情感纽带, 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 更具有天然身份认同的重要功能。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使用同种方言而拉近, 这也是方言的社会凝聚价值。[3]山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 各方言区中的经济、 文化与社会等各方面的生活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又有其独特的行为习惯与风俗传统, 从而整体上构成了山西乡土文化的血脉与生存语境, 大致维系着山西地方区域的社会和谐稳定并传递着山西人群的深层意识。 如果山西方言一旦消亡, 山西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便不存在。 可见, 山西方言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方言活态化保护, 对地区交往、 社会管理以及地方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2 山西方言活态保护与开发应用路径
山西方言活态化保护与开发应用路径, 是通过文化创意解决山西方言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直接应用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以达到活态化保护方言的问题。 具体方法及路径如下:
2.1 山西地方方言旅游的开发措施
在前文山西地方方言活态化开发与应用的经济价值中, 我们对语言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了阐释, 语言作为资源可以转化为其他形态以实现某种社会价值。 对山西地方方言的应用开发, 就是将地方方言转化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谓旅游, 是指借助某种条件的帮助, 有休闲时间、 有富余的可支配的财政支出者自愿离开家(居住地)到另外一个地方逗留一定的时间, 以体验变化为基本目的的行为过程。 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 旅游就需要有三类资源, 即满足从离开到回到出发地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性资源”, 满足与过去不同体验的“对象性资源”, 满足旅游目的“人力性资源”[4]。
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开阔眼界与拓展生命体验, 因此具有求新、 求异、 娱乐、 学习等特点, 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性活动。 语言作为工具性资源, 不仅可以承担解说、 叙述、 广告与宣传等功能, 还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游客通过语言的独特魅力了解当地的文化、 民俗与风土人情。 从旅游的目的来讲, 方言在旅游中具有增加知识和趣味的功能; 导游在解说时可结合山西地方曲艺、 民谣、 谚语等增强旅游趣味性, 起到对方言文化保护和宣传的作用。
语言作为对象性资源的开发, 可应用于以体验变化为对象的方言旅游开发, 通过山西地方方言旅游的开发展现山西不同地方的语言和民俗文化。 方言本身的不可复制性可避免旅游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旅游区可开发地方方言文化产业园区, 比如晋韵地方民俗风情方言区、 始祖文化方言区、 黄河渡口文化方言区、 乡村古镇方言区、 晋商文化方言区等。 在方言文化产业园区, 我们可以通过地方曲艺表演、 地方手工艺、 特色产品、 方言文创产品等的方言产品的应用开发实现对山西方言的保护。
2.2 山西地方方言作为中小学地方校本课程的应用开发
认定一种语言是否有活力, 一个重要的评估标准就是下一代青少年是否依旧在使用这一语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个评估标准称之为“语言的代际传承”[5]。 从目前全国的中小学教育来看, 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严重地影响了汉语方言的代际传承。 因此, 开发与应用校本课程, 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方言的学习中来。
早在1999年6月, 国务院就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学校课程要与地方课程、 国家课程同时推广。 2001年6月, 国务院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规定中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概念, 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且是精神家园的别样守护。
山西方言发源于黄河流域, 形成于黄土高原, 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保留了很多古音古韵, 大量的叠音词、 分音词、 逆序词、 俗语。 我们要通过山西方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实现山西方言与文化的传承。
我们用山西方言来阅读山西籍文学作家的文学作品更能体会和感知其文学的地方韵味。 山西文学家历代辈出, 有关山西文学的著作有《山西文学大系》 《山西民间文学大系》等, 我们可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 以“县”为单位, 围绕地方地理、 历史、 名人、 民间手工艺、 民间节日、 地方特产等内容进行主题单元编排, 利用现代扫码技术进行方言视听。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的山西方言活态保护与开发应用是让母语方言和普通话在不同场合中都能自由使用, 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的同时, 真正实现普通话和地方语言的和谐共存。[6]
2.3 山西方言作为地方店名或为品牌命名
目前, 我国品牌命名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给我们推广与运用方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7]我们可以通过山西地方方言古老而优雅的声韵、 词汇和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为品牌命名。
山西地方方言可通过语音双关来命名。 如“后舍”本字为“后晌”, 在山西方言是下午的意思, “后舍间”书吧, 它通过语音双关书写为“后舍”。 这样的命名不仅让人有亲切感, 也会让人联想到自在舒适的环境。
山西地方方言可通过词汇来命名。 如“闹他”, 是太原、 阳泉、 晋中、 大同、 朔州等地的方言口语词, 它作为山西球队的助威口号, 由此出现了“闹他之歌” “山西闹他协会” “闹他小酒” “闹他鱼”等闹他系列经济文化现象。
山西特殊的方言语法现象命名。 如“美的太”, 在山西晋南一带本意为太舒服的意思; “美的太洗浴中心”, 则运用地方方言特殊的语法倒置形式做店名, 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心理需求。
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 我们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方言资源, 为山西品牌产业命名, 进而实现对山西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2.4 选用地方俗语助力当代村民道德文化建设
俗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反映着人们淳朴的民风民俗和道德情操。 由于俗语具有形式简短、 内容广泛、 形象生动、 语言平实、 易懂易记、 便于流传等特点[8], 所以将方言俗语与当代村民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也是保护方言的一种有效途径。
将积极健康的地方方言俗语作为当地的标语及宣传栏, 可有效促进乡村公德、 家庭美德、 职业道德的建设。[9]例如:人勤肚饱, 人懒饿倒(忻州); 三人同一心, 黄土变成金, 三人不一心, 捣鬼冒惑松(和顺); 房宽地宽, 不如心宽意宽(平遥); 吃的是面和米, 讲的是情和理(忻州); 话说三遍稳, 绳捆三道紧(忻州), 有志不在年高, 无知空活百岁(太谷)。 方言俗语也有部分低俗的成分, 我们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建立客观的标准, 用科学的方法去取舍, 选用积极健康的方言俗语与当代村民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 从而实现对山西方言俗语的传承与保护。
2.5 山西地方方言自媒体的开发
方言节目最初是在电视上面兴起的一种节目形式, 是一种以特定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受众、 以特定地区的方言为语言形式的商业化形式。 从传播学角度讲, 信息传播接近的原则是自媒体电视电台兴起和热播的内在动力, 电视方言节目除了满足观众情感认同和心理需求, 同时也能让观众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欲望, 从而达到保护本土文化和语言的目的。[10]
方言节目这种形式在自媒体时代更为广泛。 从竞争角度看, 在电视节目或自媒体节目白热化竞争的今天, 需要从本土化、 分众化求得生存。 而方言节目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因而在一定区域或者人群内受到了喜爱。 例如, 山西临县民间伞头艺人李金厚在快手现编现唱秧歌:
秧歌1:东山核桃西山枣,
天然生长宝中宝。
生态平衡紫气绕,
临县风光无限好。
秧歌2:高速铁路通天堑,
纵横交错贯全县。
面貌发生大改变,
生活越来越如愿。
秧歌3:有绿水来有青山,
临县变成米粮川。
碛口滩头白浪翻,
吸引游人来参观。
临县秧歌通过自媒体的传播,不仅给临县民间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利于临县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临县秧歌是临县地方曲艺, 四句一首, 结尾押韵, 现编现唱, 在抗疫期间它不仅给居家隔离的临县人民提供了娱乐空间, 起到很好的抗疫宣传作用, 同时也给这些民间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山西各地自媒体方言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山西地方方言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2.6 山西地方方言影视、 动画、 电子游戏的开发
为了体现纪实性特色, 近年来很多电影也采用了方言表达这一形式。 山西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 《小山回家》 《站台》 《任逍遥》等影片中成功运用了山西方言, 除了体现其电影本身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 对山西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也有一定的意义。[11]此外,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发展, 方言运用已经从单纯的追求受众数量的现实主义目的逐渐向艺术化效果的追求、 时空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开始转变, 随着电子游戏等电子产业对于方言的引入, 方言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另外, 《山西民间故事大系》记录了山西各地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 选用其中经典的地方民间故事做动画影片和网络游戏的应用开发也可实现对山西地方方言的保护。
3 结 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高速发展和国际文化本土化研究的今天, 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的跨学科研究, 抓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良机, 通过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多种路径, 实现山西方言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