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现状、 成因及提升对策
——基于山西省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2020-12-09王立柱原广华李平则
王立柱, 原广华, 李平则
(1. 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2. 山西农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 山西 太谷 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嘉兴、 福建古田、 贵州遵义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 要把革命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让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1]革命文化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打倒帝国主义压迫、 推翻封建主义统治、 消灭官僚资本主义剥削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 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为挽救民族危亡、 争取国家独立而流血牺牲、 英勇战斗的历史记忆, 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在中美对抗日趋激烈、 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 增强出生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会有力激发其忧患意识, 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民族的认同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2-3]因此, 调查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现状, 分析现状成因, 并进一步找出提升其革命文化认同的有效对策, 对促进大学生成长为信仰坚定、 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以“问卷星”网络调查和个别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其中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 调查对象为山西农业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生。 调查过程中, 向每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共计发放问卷1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72份, 回收率97.20%。 有效问卷中,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 在性别方面, 男生493人, 女生479人; 在所属年级方面, 大一258人, 大二240人, 大三248人, 大四226人; 在专业类别方面, 农学类专业197人, 理工类专业190人, 师范类专业195人, 医学类专业193人, 财经类专业197人; 在生源地方面, 城镇生源497人, 农村生源475人。
1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文化认同是指群体或个人将某种文化体系内化于自身的人格和心理结构中, 并自发地用此文化体系的标准来评价事物及规范行为的过程。[4]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起于认知、 源于情感、 成于行为。 故本次调查主要从被调查者对革命文化的认知认同、 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展开调查。
1.1 认知认同尚不全面, 缺乏对革命文化的深入了解
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是其对革命文化形成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基础。 调查过程中, 当对大学生问及“您了解革命文化吗?”, 有7.10%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54.12%的同学表示比较了解, 仍有多达38.78%的同学表示了解较少。 在“您认为革命文化包含下列哪些内容?”的问题上, 同时选择“《黄河大合唱》”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吕梁精神” “‘三三制’原则” “革命烈士遗书”等5个选项的大学生仅占总人数的36.32%, 选择1个选项、 2个选项、 3个选项、 4个选项的学生分别占比5.66%、 17.70%、 19.86%和20.46%。 当问及“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时, 选择“勇于战斗、 无坚不摧”的大学生占比17.49%, 选择“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大学生占比31.28%, 选择“勇于斗争、 敢于胜利”的大学生占比12.55%, 选择正确答案“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的大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8.68%。 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有一定认知, 但大部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内涵、 形式和历史演进缺乏深入了解。
1.2 情感认同普遍较高, 但仍有提升空间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同的助燃剂, 往往影响着人们对某类事物的态度和认同程度。 当问及“您对革命文化感兴趣吗?”, 表示非常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比18.21%, 表示比较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比51.75%, 表示不太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比30.04%。 在“您觉得革命文化对促进个人成长有价值吗?”的问题上, 选择了“非常有价值”、 “比较有价值”和“价值不大”选项的大学生分别占比51.13%, 26.34%和22.53%。 当提及“您对弘扬革命文化的态度是什么?”时, 约六成(60.08%)大学生认为需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两成多(21.09%)大学生认为对革命文化了解即可, 同时仍然有占总人数18.83%的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弘扬与否持无所谓态度。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在情感认同方面, 大多数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比较感兴趣, 也对弘扬革命文化持赞成态度, 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有待提升。
1.3 行为认同主动性较低, 日常践行困难
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促进大学生在实际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弘扬革命传统, 践行革命精神。 调查中, 当问到“您去参观过几次革命遗址或革命纪念馆?”时, 表示没有去参观过的大学生占比15.64%, 表示去参观过1-2次的大学生占比58.64%, 表示去参观过3次及以上的大学生占比25.72%。 当进一步追问“您到革命遗址或革命纪念馆参观的原因是?”, 表示学校要求或参观著名景点的大学生分别占比19.65%和39.92%, 而表示因为敬仰革命先烈去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馆的大学生仅占总人数的40.43%。 最后问及“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用学到的革命精神要求自己吗?”, 表示经常用革命精神要求自己的大学生占比16.87%, 表示偶尔用革命精神要求自己的大学生占比44.24%, 表示不会用革命精神要求自己的大学生占比38.89%。 分析上面数据可以看出, 在行为认同方面主动到革命遗址、 革命纪念馆参观的大学生还较少, 同时, 他们也存在革命精神践行较为困难的问题。
2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现状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当前大学生了解的革命文化知识越来越多, 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也在逐年增强。 但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发现,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 分析原因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2.1 高校方面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较低, 革命文化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研究深度不够和教育过程创新性不足双重短板。 当前, 部分高校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 轻视思政教育的现象。[5]不少高校尚无专门的思政教师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 系统的梳理, 或对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 在革命文化教学过程中面对革命纲领、 革命制度、 革命路线等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 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乏味,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使用的教学案例也常常是一些陈旧的“革命老调”, 致使革命文化教学很难有效激发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此外, 与第一课堂的显性教育功能相比, 第二课堂活动具备显著的隐性育人特性。[6-7]但目前,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创新性和感染力较强、 备受学生喜欢的精品革命文化活动还很少, 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活动举办没有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2 家庭方面
部分家庭的价值取向偏离主流, 一些大学生面临缺少家庭道德教育和革命文化情感体验双重危机。 家庭教育往往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功利主义倾向。 他们在培养孩子时过分看重考试成绩, 常常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行的教育。 同时, 当前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繁荣发展的黄金年代。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外来文化越来越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而部分大学生尚没有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外来文化视为“时尚文化”, 甚至出现了过度崇尚外来文化的倾向。 而与此相反, 不少大学生觉得革命历史已经离自己生活的时代很遥远, 革命传统不一定需要继续保持。 由于缺少切身体会, 一些大学生很难对革命文化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认同, 更不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2.3 社会方面
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 革命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外来糟粕文化和本土庸俗文化的双重挑战。 近年来, 全球化浪潮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但利己主义、 拜金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等一些西方糟粕文化也趁机渗入中国, 催生了国内“富二代” “星二代”奢靡、 炫富等不良社会现象。[8]而自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更助涨了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大肆蔓延, 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此外, 部分商业人士在革命文化商业化运作过程中过分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 炮制出一些与事实不符、 粗制滥造的庸俗革命文化作品。 这些消费化、 庸俗化的文化产品严重削弱了革命文化的庄严性和高尚性, 严重误导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正确认知。
2.4 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过多依赖外部教育, 致使其存在革命文化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不强双重问题。 爱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育”的著名论断, 强调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 自辨、 自理及自己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9]然而,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常常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 很少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 探索真理, 从而导致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较弱。 从前述调查可以看出,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表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 一些大学生主动了解革命文化知识的意识不强烈, 主动参观革命遗迹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践行革命精神的意志不坚定等。
3 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对策分析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需要努力构建高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3.1 深化高校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学生了解革命文化知识的主渠道。 在完善革命文化教育时, 高校应统筹改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增强大学生学习和传播革命文化的“原动力”。 在改进第一课堂方面, 高校首先可以调动校内优势资源, 凝聚研究力量, 成立专门的革命文化研究中心, 鼓励相关教师开展多元协同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 历史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革命文化展开深入研究, 进而增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为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 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将革命文化素材与时下流行的短视频、 VR、 AR等新技术结合, 增强革命文化的时代感、 吸引力; 多运用启发式、 互动式、 翻转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 多采用新颖活泼的语言表达强化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此外, 在改进第二课堂时要以营造浓厚的校园革命文化氛围为重点, 突出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例如, 高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或自身办学特点打造真正受师生喜爱的品牌校园革命文化活动, 提高大学生传播革命文化的参与度和自觉性[10]; 也可以成立红岩社、 红色先锋社等各类革命文化研习社团, 鼓励社团成员在校园内定期举办革命文化讲座、 革命故事宣讲、 革命诗歌朗诵、 革命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 提升革命文化认知, 进而更好地铭记过去、 面向未来。[11]
3.2 强化家庭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2]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家庭成员要注重将革命家风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把牢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定盘星”。 当前, 一些信奉金钱至上的家庭特别需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重塑革命家风。 革命战争年代, 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为抵抗外来入侵、 争取民族独立做出过贡献, 甚至有祖辈为此献出过宝贵的生命。 家长们可以从了解家族的革命故事入手, 深入学习革命历史, 并将革命文化融入平时的家庭教育, 借助家人间的亲情关系, 增强大学生对革命家风和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 此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勤俭节约、 物尽其用的生活习惯, 塑造孩子坚韧不拔、 顽强拼搏的刚毅性格, 培育孩子无私奉献、 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 从而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各种腐朽文化的不良影响, 使他们成长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
3.3 优化社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支持作用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教育对强化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社会相关方要坚持推进营造文化生活优良软环境和打造实践基地硬支撑双轨并行, 促进大学生在认识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实现知信行统一。 首先,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 建立文化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对编制或传播庸俗、 低俗革命文化作品的相关企业或个人予以严厉处罚, 坚决没收其非法收入, 进而净化社会文化生活软环境。 与此同时, 鼓励文化企业全力创作革命文化精品, 让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文化作品引领社会新生活、 塑造社会新风尚。 其次, 革命老区或革命文化旅游景区可以与高校广泛开展校地合作, 将自身建设成为大学生培养爱国情、 砥砺强国志的实践教育基地。 每一处革命遗址、 遗迹都记录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事件, 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天然教材。 通过在革命老区或革命文化旅游景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党史党性教育等实践基地, 能为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研学、 开展党性锻炼或举行各类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让他们在革命事件发生地触摸历史、 感知历史。 同时, 高校也要发挥自身科研与人才优势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或革命文化旅游景区的特色化、 品牌化发展提供规划指导和咨询服务, 使广大师生在亲身参与和主动奉献中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3.4 活化自我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能动作用
自我教育是除高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外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提出, 真正的教育是要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13] 332我国古代先贤也曾强调“内省” “自修”等自我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进入提倡终身学习的21世纪, 人们更要持续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在对革命文化的学习和践行中, 同样需要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激活提升其革命文化认同的“内驱力”。 在唤醒大学生革命文化自我教育意识时, 高校教师、 家庭成员等各类教育主体要因势利导, 更多从情感体验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使其在心理上产生自主感, 增强主体意识对革命文化的价值和情感认同。 在培养大学生革命文化自我教育能力时, 鼓励大学生主动将学习到的革命文化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通过自我反思与实践提升自我认知、 自我要求、 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了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后, 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客观评价自身思想和行为与革命英雄间存在的差距, 通过榜样激励将革命先辈展现的革命精神转化为自我要求, 并付诸实践, 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 达到革命文化自我教育的目的。
3.5 实化制度创新对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引领作用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 教育事业要办好, 学校、 家庭、 社会都有责任。 同时, 所有教育目的的实现都要经过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过程, 即自我教育才能完成。[14]随着国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 以往相对单一、 相互独立的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不足愈加凸显, 创建多元互补、 紧密互动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新主题。 在促进革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要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 打通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间有机联系的“堵点”, 攻克四方教育互不匹配的“难点”, 通过整体谋划“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系统重塑革命文化育人新生态, 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例如, 一是建立协调联动制度, 明确各方主要责任, 确保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实现四方教育在时空上有序衔接、 内容上相互兼容, 进而形成育人叠加效应, 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整体育人成效。 二是建立评价反馈制度, 对革命文化教育的过程、 效果及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确立评价反馈制度时, 要充分考虑不同省份、 不同地域的实际差异, 实行一地一策, 确保制定的评价反馈制度具备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是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通过精神和物质奖励, 充分调动各个层面、 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促成多方立体教育“1+1>2”的聚合效应, 为“四位一体”革命文化协同育人提供持续的动力供给。
4 结 语
综上所述, 当前青年步入大学恰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他们这一代将有幸参与和见证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他们对革命文化的认知, 关系着红色基因的传承, 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 因此, 高校、 家庭、 社会及大学生自身要紧密配合, 协力构建“四位一体”的革命文化育人新格局, 共同强化大学生“认知”的明理基础, 共同促进大学生“情感”的价值体验, 共同培育大学生“行为”的主动自觉, 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江山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