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镇水塔抢险加固探究
2020-12-09高鹏翔兰鸿毅
高鹏翔,郭 兴 ,兰鸿毅
(1.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山西大同0 370008;2.张家口鼎信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北张家口 075000)
涿鹿县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地处北纬39°40′~40°39′,东径114°55′~115°31′之间,涿鹿-怀来盆地西部。北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交界,西北隔黄羊山与宣化县相望,西南与蔚县毗邻,东南与北京市郊区和保定市涞水县接壤,东北与怀来县相邻。东距北京市中心140公里,西距古都大同市270公里,北距张家口市75公里。
镇水塔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张家河村南2500米的麓坡地上,崇岭高山,地处偏僻。镇水塔是涿鹿县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辽代,距今已千年。镇水塔北侧距山坡9米,南临河沟,距离仅为5.6米。镇水塔平面呈八边形,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实心砖塔,共七层。
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不改变原则”[1]的文物修缮原则,以及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尽量保留原有构件;残损构件经过修补仍能使用的,不应更换。确保建筑及相关文物遗存修缮前后风格的一致性,保护文物本体价值。
对于原结构存在的或历史上干预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许添加少量构件,改善受力状态[2]。
在原有成功经验、案例基础上,可以适当采用新材料,新工艺。
对于近代改变原状的做法和工程上的不当做法,要在本次维修中予以纠正,恢复原貌。
1 保护价值
河北省涿鹿县镇水塔是我国现存的非常重要和稀少的辽代文物建筑;
1.1 历史价值
镇水塔属于辽代建筑,塔身藏有大量的契丹文化元素及历史痕迹[3],目前除塔刹缺失外,全塔原样貌基本保存完整,巍然屹立,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辽金古塔特别是砖雕建筑艺术提供了非常具有价值的实务资料。
1.2 艺术价值
塔基须弥座及一层盲窗、吻兽、券门、铺作等砖雕精美,独树一帜,技艺精湛,达到了艺术巅峰,反映了辽代契丹民族的灿烂文化及审美观[4]。
2 加固维修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2003)。
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4)。
4.《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
5.《镇水塔现状勘察报告》。
6.现状实测图。
7.实物、碑文、史料、照片等其它有关工程内容及复原依据。
3 抢险保护方案
3.1 塔护坡的设计
由于资金等方面压力,只能通过现场目测分析,以及设计定性,首要解决的是塔体南山沟的土体流失、河沟疏通以及塔体北侧土体冲刷,方案图附后。在施工中应注意不要扰动塔基,避免对塔本体进行二次破坏。同时,在施工前要做沉降观点,施工中如若出现不均匀沉降,应立即停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5]。
3.2 塔本体修缮工程
3.2.1 复原构件部分
虽然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中记载“一九九七年在加固维修塔基过程中,发现塔檐上遗存构件,早期有辽代遗构件,晚期有元代、明代时期的,当为重修所用,表明该塔曾屡次重修。另外在塔东的一块平地处发现年代不详的砖瓦和辽金时期的石、陶片、瓷片,当与该塔由关。其中砖规格为530×210×70 mm,筒瓦规格为310×160×80 mm,板瓦规格为310×190 mm。据此推断镇水塔最晚创建于辽代”。但在咨询涿鹿文广新局陈局及通过对塔周边的发掘,未发现套兽、勾滴及风铎或其残存,因此,恢复构件只能参照同期、同地域的类似建筑进行复原(如若施工过程中在清理周边时发现残存构件,通过分析确系镇水塔之原物,经设计单位认可后,可按原物进行复原),我单位调查了涿鹿周边的同时期的三座辽代砖塔,分别是涞水的西岗塔、蔚县的南安寺塔、灵丘的觉山寺塔。
3.2.2 塔基修复
涿鹿镇水塔为二层须弥座基座,基座束腰设置壸门,内雕刻精美图案。下层须弥座上下做方形线角叠涩,束腰部位设雕刻隔身柱,每面在隔身版中雕三个壸门,壸门内浮雕人物故事。上层须弥座上下做方形线角叠涩,束腰部分除角部为雕刻隔身柱,其余隔身柱素平无雕刻,隔身柱内雕线形栏板纹样。
3.2.3 塔身部分:
涿鹿镇水塔,八边形,共7层,一层内部为正方形塔心室,在塔身正东面开一券洞。层层设铺作。一层砖制双抄五铺作承托出檐,每面设补间铺作一朵,其上为砖制圆椽、方形飞椽、望砖及一层屋面。二层~七层砖制斗口跳承托出檐,每面设补间铺作一朵。全塔塔瓦面、塔刹、风铎不存。各层围脊、扣脊瓦均为条砖雕刻。
填补盗洞、塔四周做散水及北山坡处做截水沟、对塔须弥座、塔身、铺作、墙体、砖椽、塔心室地面进行维修保护;塔心室熏黑墙面、铺作用毛刷进行清理。重新瓦瓦、补配勾滴、套兽,对塔刹不予恢复,作封顶保护。
4 主要工程做法及要求
4.1 盗洞
先清理盗洞松软土体,再用3∶7灰土人工夯填至散水处。灰土的压实系数不低于0.95[6]。
4.2 塔基础
对于盗洞处外露塔基酥碱严重的墙体,进行剔补。用米浆灰泥(白灰:糯米=100:30)补砌损坏部位,铺灰要饱满,质量符合修缮工程技术要求,使新旧构件粘接牢固,确保塔基结构的稳定。
4.3 散水
散水宽2010 mm,用360×360×70 mm方砖铺墁,520×210×70 mm条砖剪边,做法为:素土夯实,三七灰土二步厚300 mm,灰土的压实系数不低0.95 m,上铺地砖,沙子灰扫缝,向外找4%泛水。
铺墁时,以掺灰泥坐底。铺墁前,应对周边进行清理。
4.4 塔心室
先清理盗洞松软土体,再用3∶7灰土人工夯填至-0.3标高处。灰土的压实系数不低于0.95。
方砖地面:清理松软土体,素土夯实,三七灰土二步厚300 mm,用360×360×70 mm方砖十字错缝细墁。铺墁后,要求横缝相通,纵横交错,底灰严密,大而平整。
塔心室熏黑墙体,清理墙面,刷浆打点。
4.5 墙体、砖铺作、檐部砖椽飞构件的修缮
4.5.1 剔补
对酥碱墙体、断裂砖块,包括砖雕构件采取剔补的方法进行维修。施工时注意相邻墙砖的完整,先用钻子和小铲(或凿子)由外向里逐渐扩大将墙砖拆除。根据拆除部位尺度对砖进行加工,按原做法重新补砌好,用磨头将砖与砖接缝高出部分磨平,使新剔补上的砖与相邻砖砌体相交处的衔接与过渡协调。
4.5.2 墙体拆砌
适用于须弥座外表面和一层部分后人红砖砌筑墙体,条砖按照传统做法进行砍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砌筑,保证施工质量,同时做好与原墙体衔接。
4.5.3 裂缝处理
对于塔身上细小裂缝,采用传统材料进行灌注加固或打点的办法进行处理。具体做法,用高压喷枪清理裂缝灰尘,并将裂缝内润湿饱和。灌注配比为白灰∶黄土=7∶3的灰浆,裂缝表面勾打点月白灰浆并做旧处理,最后将工作面清扫干净。
在未来的修缮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注意地方工艺或手法的保留与延续,从而达到最佳的修缮效果。
4.5.4 檐角的修复
对于各檐檐角坍塌部位的补砌、木质角梁的残损修复、替换处理,重点是老角梁和仔角梁。
对于角梁周边砖体采用水平拆卸方法,自上而下逐层拆落,尽量做到不扩大拆除范围,折落的砖构件(特别是升头砖)必须分层、分类、分面码放以待修复时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并依现存的样式复制,加工时遵循原材质、原工艺、确保复制品与原物协调一致以。特别是构件细部的把握(角部椽飞卷杀、木质角梁卷杀及样式)。
对于木质角梁的修复(柏木),对于已经严重沤配或折断而不能继用发挥其结构功能的构件,则进行必要的更换,并依据原材质、原工艺复制。所有木构件上使用的铁件均应提前安装就位,避免事后操作导致砌体松动[7]。
4.5.5 屋面
对于塔檐上的杂草处理:经观察发现,塔上植物为灌木类,修缮时先彻底清除塔上生长的植物(重点是根系)。然后再施以药物六嗪同(药∶水=1%~3%)除草剂,杜绝再生,屋面做法具体檐部断裂的椽、飞和其上的叠涩砖整修完毕后,在其上部抹灰背一道,为麻刀灰(最薄处20 mm),要求抹压均压。再在其上做灰泥背40 mm、50厚瓦瓦泥(掺除草剂)筒板瓦屋面。
对于屋脊的恢复,基于最小干预的原则和防水的要求,在缺乏充分依据的前提下,只做角脊恢复。参照同时期辽塔灵丘觉山寺塔进行恢复。
4.5.6 风铎、脊刹
风铎:勘察过程中,发现只在个别残缺的仔角梁头上存在个别挂风铎的铁件,说明原有塔体存在风铎,但缺少依据,不予恢复,只保留原有挂钩铁件。
脊刹:缺失,依据不足,不予恢复。砌筑完七层瓦面后,条砖封护砌成圆形,
桐油钻生,做好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