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功夫毽的创始

2020-07-17王开广

关键词:鱼跃毽球毽子

王开广,任 瑞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2.大同市体育局,山西大同 037300)

毽球是由中国古代“蹴鞠”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成分,到现代发展形成了不同毽种的花毽、网毽、大白毽(有颜色、形状略不同的,也称为大花毽)等运动形式。近年来姜亭老师在踢毽子的实践中摸索,逐步把武术、体操、杂技的元素融合到踢毽子的技艺动作花样里,总结独创了“毽夹八招,背毽四式,后打一绝”技能,“鱼跃宝鼎,鱼跃采青,蛟龙出海”等高难度的花样招数,被人们称为“中华功夫毽”,共识为一种新的毽球流派。跟进姜亭老师所创新的“中华功夫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首先搜集查阅姜亭老师相关视频资料、相关采访报道,以“毽球”“中华功夫”“姜亭老师”为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之后拟定访谈提纲对姜亭老师进行专访,根据姜亭老师对“中华功夫毽”的语言描述进行整理,并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咨询得到指导。归纳分析上述资料,并对毽球运动的发展、吸收、创新进行梳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毽球文化发展培育了“中华功夫毽”

2.1.1 毽球的历史演进与“中华功夫毽”

毽球运动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在唐宋时期,踢毽已经是流传于民间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踢毽技巧日趋完善,当时已有边跑边踢之法,不光用脚踢,还有膝、腹、头耍弄毽子[1]。到了宋代,踢毽盛行,出现了以卖毽为生的小商贩。由于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地域差异大,历史变迁多变,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文化背景,也形成了对毽子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杭州称挞子、广东称毯子、温州称氇子(毯和氇是毽子最古的名称)。到了明清时代,踢毽子更为普及,技艺大为长进,儿童们多在冬季里开展这项健身运动,踢毽活动开始展示出其季节性。在清代,踢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当时踢毽分为小踢和大踢,小踢又称小式,难度要求低一些,适宜少儿和老年人;大踢又称大式,踢的花样很多,规定都很严格,成为花键雏形[2]。

踢毽子活动,自古以来上自高官厚禄,下至民间平民百姓都有开展,而且技艺精美绝妙,具有毽随心动、毽舞飞扬、人毽合一的境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些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人文价值,能够传承与发展的动因所在,是因为其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中。

2.1.2 现代民间毽球发展与“中华功夫毽”

自从1984年国家体委试行了《花毽竞赛规则》,中国毽求协会于1997年出版了《毽求竞赛规则裁判法》后,现代毽球运动从规则上划分成网毽与花毽[3]。网毽是竞技性比赛项目,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对抗性、竞争性、观赏性、群体参性,以及商业开发价值。进入21世纪网毽又分为竞技毽和平推毽,参与竞技毽多以年青人为主,参与平推毽的多以中青年为主。花毽是在规定的场地面积中完成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有盘踢、磕踢、落、上头、交踢等套路,自选动作难度高,花样繁多,主要是技巧性、展演性、娱乐性、杂耍性为主。花毽需要长年练习积累而成,参与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并称之为艺人。从上世纪中期花毽开始划分为北派、南派。北派花毽特点是准确细腻,一招一式既规范又高难刺激;南派花毽更柔和流畅,随心所欲讲究自由独创风格。进入近代,花键又分支出“现代派花毽”,吸纳各流派风格,讲究自由奔放、惊艳奇险,融入了时代理念,积娱乐性、健身性、展示性、表演性、杂耍性与一身,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

在毽球的近现代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上也涌现出了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能手。在20纪30年代出现了有北京“毽神”之称的谭俊川、上海的周柱国、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等人,他们矫健多姿,毽舞人飞,对毽球的技术动作和活动形式进行了创新,使得毽球技艺在普及的前提下飞速发展。在20世纪末,有“毽球第一人”之称的张铁林,作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出色的毽球推行者,他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培养了一大批队员,并使这些队员成为国家毽球队的主力,同时他推动了中国与亚洲各国乃至欧洲毽球运动的交流和赛事,他梦想将毽球运动带进奥运会,努力促进毽球运动发展壮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有“花毽王”和“毽坛当家小花旦”之称的穆丹将花毽运动踢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中“双飞燕”“蝎子落”“壁虎爬山”等花样的层出不穷,使中外各界人士眼前一亮[4]。花毽的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腾跃如弹射,飞舞如蝴蝶,落地似雪花,润物细无声地产生了人与毽的协调配合。

2.1.3 现代派花毽理念与“中华功夫毽”

1961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飞毽”的电影,介绍了踢毽运动的历史和踢法,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毽球成为街头巷尾、工厂、学校、机关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广泛开展形成的群众基础,进而使花毽发展到目前形成了多种流派风格。北派花毽是“大毽小踢,精准细腻”,招式命名有相当部分是源自对自然界和生活的理解,根椐花毽动作的形似来命名,如片马、串葫芦、拉燕等。北京毽友致力于把传统花毽与大众花毽的踢法相结合,找到他们的切合点,所展现的“108式”和“穿洞专辑”得到广大毽友的认可和喜欢。南派花毽讲究“大毽花踢,柔和流畅”,招式命名有单鞭救主、燕子三抄水、虎卧凤阙、醉卧沙场、猴王敬酒、龙跳天门、狮子采青、罗成下马枪、梅花三弄、哪吒闹海、金鸡独立等[5]。丹东毽友汪世海将南派花毽技艺进行改良创新,将重新组合后的技艺展示在大花毽中,表现出了大众毽子的发展趋势。以中华功夫毽为代表的“人毽合一,神毽合一,自由奔放”的现代派花毽,来自沈阳的毽球爱好者独创的碟舞花毽,对踢、触、停毽球的步法、脚法、形体、节奏进行了创新,连同毽韵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近年来,太原姜亭老师把踢毽子内在的“精、气、神”融汇于踢毽具体动作的“独、特、绝”过程中,展现出很强的技巧性、杂耍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如太极般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行云流水般飘逸洒脱的风格初现了“中华功夫毽”,这种人与人、人与毽之间的和谐融洽,创造了新的毽球文化活力。

2.2 “中华功夫毽”的形成与创立

“中华功夫毽”是由山西太原市的民间艺人姜亭老师将中国武术与毽球运动相结合产生的一种体育活动,其中还把杂技和体操的技术动作融入在踢毽技巧中。2017年1月《人民日报》记者乔栋采访了姜亭老师,他说“我从小身体不太好,小的时候可是个‘药罐子’,家里人为了锻炼我,就让我学体操、学武术,我自己也对运动感兴趣,足球、独轮车,到现在还经常玩。后来年纪慢慢大了,还是觉得踢毽子这项运动更加适合我。”[6]1961年出身的他,于2003年非典疫情后太原兴起踢毽子热潮中开始接触并喜欢上了踢毽子,由于从小锻炼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把武术、体操、足球练就的运动技能运用到踢毽子中,不断琢磨与尝试,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独创的风格,越来越精湛的技艺得到人们的青睐与认可,也为姜亭老师成为“中华功夫毽”的创始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访谈中姜亭老师谈到,2011年6月份与北京“花毽泰斗”张德江大师的会面是他成为中华功夫毽创始人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姜亭老师以张德江大师为榜样,确定了人毽合一与毽相伴的奋斗目标,与毽“相识”中了解毽子的渊源、发展和基本知识;从意气风发的青壮年到风华正茂的中年与毽“相恋”不离不弃;与毽“成家”共同在风霜雨雪中历经沼泽泥潭;与毽陪伴“偕老”一生,得到绿色、健康、快乐、传递正能量。2013年,姜亭走出山西,参加在北京、丹东等城市举行的花式踢毽表演赛,在北京天坛的表演交流中震撼了广大毽友,被毽友们称为新的踢毽流派,把他的个人技艺称之为“中华功夫毽”。至此,共认姜亭老师成为“中华功夫毽”的创始人,并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

习得绝技之后,张德江大师为他题写了“晋之怪杰”赠与。姜亭老师在踢毽子的圈子里渐渐有了名气,他独特踢毽技巧产生了华丽的视觉效果,收获了各地观众的掌声与欢呼,精彩绝伦的展示效果,被国家体育总局毽球协会“盯”上,推荐至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组,于2018年2月15日除夕春节联欢晚会,姜亭与队友赵喜峰一同受邀在春晚《乘风破浪》节目中与花式篮球、花样游泳、艺术体操一起表演上镜。“这是踢毽子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咱山西人露脸了。”[7]姜亭说,小小花毽登上了大舞台。

2.3 “中华功夫毽”的技艺

十几年来,姜亭老师刻苦练习、辛勤研习,通过出外交流吸收众家之长,拜访名师名家汲取北派与南派花毽的丰富营养,结合自身优势,经过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尝试把武术、杂技、体操元素揉合到踢毽子动作和花样里,形成了各种花样招数的踢毽方式,踢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3.1 基本技能

“中华功夫毽”基本脚法是脚内侧、脚外侧、脚背面、大腿踢毽,其他技法是头顶、头前额、脸颊、嘴部、头后部、肩部、背部、胸部、腿部、脚尖、脚跟后侧、脚底等部位触毽,在踢、触、停、摆、扣、挑、撩、拨、叼、甩等动作中,结合后撤步、滑步、交叉步、跨步、转体上步、弹跳步、鱼跃步等步伐,收放自如展现技巧。有了精湛的基本技能,才能做到人与毽的和谐融洽,形神融为一体,上升到“概念踢毽”境界。

2.3.2 代表性高难度招数

姜亭老师运用踢毽的技能招数,独创出鱼跃宝鼎、鱼跃采青、狮子采青等难度极高的动作花样。

(1)鱼跃宝鼎:同伴或自己起毽后,顺势两腿蹬地、两臂下摆做鱼跃动作,瞬间两手撑地、小腿向背后弯曲维持身体平衡成倒立姿势,并抬头将毽子稳稳停在后脑勺的位置上,见图1。

图1 鱼跃宝鼎

(2)鱼跃采青:同伴或自己起毽的同时,两腿蹬地侧空翻顺势两臂前摆迎着来毽做鱼跃,双手撑地倒立的同时转头用嘴将毽子衔住,见图2。

图2 鱼跃采青

(3)狮子采青:迎着来毽方向身体前倾并转体360°,转头用嘴衔住毽子,随即又将头一扬抛起毽子,然后用嘴、前额、脸颊、后脑勺、肩、背不断接停、抛甩来“摆弄”毽子,见图3。舞狮表演的高潮桥段便是狮子跃起衔住挂在高处的“红包”,姜亭老师说“我这个动作,源自舞狮,也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吧。”

图3 狮子采青

2.3.3 花样招数

姜亭老师介绍说:古语有云“膝若轴,腰加绵,纵身猿,着地燕”,中国传统毽子的花式动作有上千个,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成为“摆弄”毽子的技法,他融合创新的常用动作有44个:春燕含珠,鱼跃宝鼎,飞燕还巢,喜上眉梢,螳螂捕蝉,顶带花翎,鲤鱼叼饵,燕站墙头,金鸡独立,品头论足,鱼跃采青,金猴戏珠,燕过天门,小驴打滚,小燕穿洞,燕衔展翅,娇燕登枝,泰山压顶,凌空飞燕,力顶千斤,燕落板桥,旋打玉燕,童子拜佛,背飞玉燕,五行山下,梅花三弄,蛟龙出海,铁板锭钉,倒挂金钟,蝎子摆尾,狮子采青,醉卧罗汉,口服蜜毽,铁板桥,小燕衔泥,燕过天门,毽前眼开,仙人指路,起死回生,大鹏展翅,卧观彩蝶,狮子摆头,天地传情,三滴泉水。

2.4 “中华功夫毽”的特性

2.4.1 融合性

姜亭老师说“我学过体操、学武术,对足球、独轮车运动也感兴趣,到现在还经常玩,就把这些东西混合到毽球里来,独创了踢毽招数,比如‘夹毽八招’‘后打一绝’等”。“中华功夫毽”揉合了中国武术中的旋子、腾空飞腿、鲤鱼打艇、前手翻下腰、朝天蹬、倒立爬等,以及太极拳中的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特点,起跳、腾空、落地、接毽、衔毽一气呵成;借鉴了体操中的踺子、空翻、前手翻、侧手翻、空翻转体动作,提升了对毽子的控制力,触毽后的平衡力;融合了杂技中的协调控制力,落地有形细无声,宛如一只轻巧的燕子,腾空、翻飞、双手撑地都能以优美的姿势平稳着地。

这种融合性的发展创新,突破了传统花毽套路中的僵化性、难度的扁平性、技法的亦步亦趋,使毽球运动“活”起来,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毽子的高度、速度、角度,与人体运动轨迹、毽子运动轨迹在起毽、接毽、停毽、衔毽、叼毽、甩毽的连续动作过程链接起来,形成人与毽在时空上高度协调配合的技能。这种创新,不仅形成了新的毽球流派,而且也为武术、杂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创新起到了提示作用。姜亭老师在长期的踢毽活动中,不断拜访名师,求教毽艺,吸取各派系花毽的精华和经验,改进不足,与民间毽球爱好者也经常相互切磋技艺,从而练就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独特技法。

2.4.2 难美性

个子不高的姜亭老师,注重发展柔韧性、控制能力、平衡能力以及借鉴其他先进的技术动作,改变我国传统花键中重派系轻融合、重保守轻创新、重规范轻个性发展的现象。提倡依据个人身体素质和踢毽能力,向着“难、新、巧”的方向发展,练习过程中对毽球的形状、羽毛、毽托、重量、弹性、韧性、大小、空间飞行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建立起复合知觉,感知化解毽子从不同方向、不同飞行速度、不同冲力、自身重量造成的“压缩负荷”。比如姜亭老师的代表招数之一“蝎子摆尾”,迎着飞过来的毽子鱼跃腾空而起在空中用脚后跟将毽子挑起,然后用后脑勺将毽子接停,同时双手撑地后一脚脚尖触地一脚向背部卷曲,形似蝎子翘尾巴,顾名思义命名为“蝎子摆尾”。这就需要建立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对毽子的感知觉能力,提高眼睛的视觉敏感度,使身体、毽子、环境形成人毽合一的“毽球感”。这不但要求姿态美、技术美、动作美、造型美,还要求动作新颖独特有非常高的难度,才能与时空转换的把握中形成人体美、技术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美。

2.4.3 观赏性

技艺表演展示和观赏性是“中华功夫毽”的主要特性之一。在展示功夫毽的过程中,“停顿”观察球落点时的“静态美”和“惊险刺激”接球时的“动态美”,在一招一式中形成刚柔并济、动静结合、圆活自然的整体套路美。表演者在展示“中华功夫毽”的过程中,通过起毽、撩毽、挑毽、起跳、腾空、鱼跃、触毽、停毽、嘴叼、头摆等一系列精美的动作,使观赏者的思维随着表演者的动作时而紧张时而惊叹,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优美感受。

虽然在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只有短短几十秒的展示,也让全国观众欣赏和了解了“中华功夫毽”,自此之后,姜亭老师受各地毽球协会邀请进行了展示交流活动。如2018年11月4日姜亭老师应“小荷花毽队”邀请到广州表演功夫毽;在2019年5月1日姜亭老师受青岛市毽球运动协会邀请在海泊河公园举办了交流活动会,并与南派花毽艺人们进行了表演切磋了技艺;多次在省、市以及工矿企业文艺晚会中进行了舞台表演。在交流展演过程中,既有姜亭老师的个人表演,又有与搭档赵喜峰老师协调配合的双人表演,还有与多人配合的舞台表演形式,无论何种方式都能用精湛的身体语言达到“人毽合一”的境界,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尤其在高科技的灯光、舞台音效中,给表演者带来了相当高的难度,但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更能烘托气氛,提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表演的能力,展示独特的魅力。

3 结语

毽球在中国从起源到发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枚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走向世界,创新是发展的生命力,传承和弘扬灿烂的毽文化是文化自信。姜亭老师创建的“中华功夫毽”是对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创新的产物,已享誉国内,也开始得到国际友人的追捧。正如姜亭老师所说“稳快准确、花多招奇、惊险刺激的中华功夫毽已经成为花毽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谓是‘擎天博云柱,架海紫金梁’”“盘拐绷磕玉娇燕,翻转腾毽花高,跃卧背夹彩翎舞,绿色健康乐陶陶。”姜亭老师对中华功夫毽的技术创新,使毽球运动的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新颖,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毽球运动的普及,提高了毽球运动的知名度。

猜你喜欢

鱼跃毽球毽子
毽子
鱼跃荆河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人欢鱼跃冬捕忙
鱼跃清江 广场舞
小小毽子,深深友谊
自动计数毽子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
毽球运动的推广模式研究
踢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