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0-12-09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在2020这个特殊年份的年末,《文化与传播》又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本期编者选出本刊较为精彩的几篇文章,向大家推荐。
首先,在我们的特色专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浙江理工大学陆高峰教授的论文《习近平网络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创新意义》认为,习近平的网络治理重要论述可以分为国内网络治理和国际网络治理两个方面,习近平的网络治理理念既包含了从国内网络治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又包含了建立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网络治理体系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思路,这种网络生态治理观是一种更加长效,也更加根本的网络治理观。
其次,在“跨文化传播”专栏中,南京市社科院费爱华研究员和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科研所助理研究员王飞的论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策略探讨》,研究着眼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的我国对外交流环境,文章认为要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效果,就要善于从西方修辞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尊重“他文化”受众的主体地位,在观念冲突背后找到深层次的共识;通过内容“适应”和话语“适应”,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海外的传播效果;通过主动与受众在修辞、情感、理性、无意识等方面的“同一”,达到海外受众逐步理解、接受乃至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
在“新闻传播史研究”专栏中,有郑州大学褚金勇副教授的论文《报刊、稿酬与中国近代文人书写的“义利之辨”》,文章认为在晚清时期,我国出版业出现了从以书籍为主到以报刊为主的媒介转型,催生了用稿付酬的商业化模式,也动摇了中国维系两千多年的义利观念,中国文人从开始阶段保持“重传播、轻获利”的传统观念,到后来逐渐接受“用稿付酬”的商业运作模式,养成维护个人劳动所得的版权意识,完成了义利观念的现代转型。
在“网络文化传播”专栏中,有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柯泽及研究生宋小康的论文《后疫情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新变化和新挑战——基于媒介数字化生存的视角》,文章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播活动从线下大幅度向线上转移,带动了大众的“云参与”,同时大众对媒体平台的粘性增强,借助疫情加快媒体转型成为了新的机遇,但目前传播环境仍存在着线下传播受阻、虚拟网络与现实环境冲突、官方信息处理模式亟需更新改进等问题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舆情监测缓解焦虑情绪、发挥主流传统媒体优势打造多矩阵信息传播、打造疫情信息公开平台建构良好政府形象等对策给予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