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的代价: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就地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社会融合视角的研究

2020-12-09苏华山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城镇化

□苏华山

[内容提要]在当前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本文分析发现,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健康、精神、教育和社会交往方面陷入全面的困境,这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加剧了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平等,也不利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现有的城市规模扩张型的城市化路径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这种发展模式使进城的农民工在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城市最底层,产生城乡二元社会冲突,导致他们只能与农村子女两地分离。最后,研究表明只有采取就地城镇化模式,通过城市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下乡,与农村的劳动和土地要素相结合,才能够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元化融合,并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工作,由此产生了两类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二者相伴而生。前者虽然已迁移到城市工作,却并未被城市所完全接纳,“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称呼即表明这个群体在身份上所处的尴尬地位,本文分析发现,这种境况表明的是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化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二元社会冲突,导致城乡一元化融合无法顺利实现的现象。而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正是城市化过程中二元社会冲突所导致的阶段性社会问题:农民工自身未能实现城市化,因而更无能力实现其子女的城市化,只能无奈的将其遗留在落后的农村,使其陷入了“准孤儿”的艰难境地。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量人口超过4000万,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0%(联合国儿基会,2017),如此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其身心、能力和教育发展都受到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部分儿童陷入极度困境,甚至面临着人道主义危机。儿童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一国未来的发展状况,长期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影响未来劳动供给的质量、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的幸福与和谐。因此,认识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

迄今为止,已有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与营养状况(孙文凯、王乙杰,2016;苏华山等,2017;丁继红、徐宁,2018;边慧敏等,2018)、心理健康(卢利亚,2016;朱斯琴,2016;范兴华等,2017;刘红艳等,2017)、受教育与学业状况(陶然、周敏慧,2012;李云森,2013;段成荣等,2013;潘璐、叶敬忠,2014;吕利丹,2014;赵玉菡等,2017)等方面的情况,发现由于缺少父母的照料、监管和辅导,留守儿童在上述各方面的状况普遍劣于非留守儿童,现有研究提出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创造条件使农民工外出时携带子女一同迁移,并加强对现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扶(邬志辉、李静美,2015;吴霓,2015;刘永春等,2017)。

本文研究发现,现有文献的结论虽然有助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的认识,所提建议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困境。然而,由于未能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二元社会冲突,因而,也未能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与此不同是,本文发现当前的城市化模式是导致二元社会冲突,产生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源。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尽快改弦更张,采用就地城镇化的模式,一方面限制大城市的规模,使高技能农村劳动力迁移之后能够彻底实现整个家庭的城市化;另一方面通过城市生产要素下乡,与农村生产要素融合,实现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避免大规模人口迁移,从而避免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发生。以上研究视角和结论具有新意,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与不良影响

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身体、精神、教育、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遭遇了多维困境,使他们在原本应该快乐、健康成长的阶段,却过早地尝尽了人世的艰难险阻,对其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儿童是国家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大量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不利于我国的高质量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接下来,本文详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具体的生存困境及其在不同层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

1.物质生活的贫困与身体健康的损害

与普通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方面普遍更为贫困。由于父母的缺位,照料留守儿童的大多是老人,这些代理监护职责的老人由于身体衰弱、精力不足、知识匮乏等原因,难以很好地管理家庭和照料留守儿童,导致这些家庭在衣、食、住、行各种商品的购置方面往往捉襟见肘,家用设施损坏后无法及时维修,甚至一日三餐都不能及时满足,生活缺乏规律,有些儿童生病了也不能及时就医。部分留守儿童还不得不帮助代理监护人从事繁重的家务和农业劳动。尽管有些外出的父母会定期向家中汇款,但是,由于家庭缺乏有效的管理者,这些资金并不能有效地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汇款资金要么被闲置,要么被无计划地挥霍一空。而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并不能定期收到父母的汇款,其状况更为糟糕。

由于家庭物质生活的贫困,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具体表现包括营养不良、肥胖、身高低于同龄人、眼睛近视、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疾病治疗不及时导致后遗症等。甚至出现因负责监护的老人猝死无人发现,导致家中的低龄留守儿童被饿死的情形。留守儿童年龄越小,则其自我照料、自我控制能力越差,越缺少生活的必备常识,那么,留守状态对其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就越明显,而且,这种影响一般是是累积性、不可逆的,随着留守时间的增加而递增。

2.精神损害

与物质贫困和身体健康的损害相比,父母的缺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损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1)价值观念缺失。由于缺少父母的教导,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建立起正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正确的看待和评判外界的人、事、物,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情感和社会交流,对于从幼年就开始留守的儿童影响更大。(2)孤独。儿童与父母的亲情是无可替代的天然情感,父母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陷入长期的无边无际的孤独之中。少数父母会偶尔给儿童打电话或回来看望,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只能暂时缓解儿童的孤独感。更多父母甚至因节约资金,与留守儿童之间连电话联系都没有。使这些儿童处于“准孤儿”的境地。(3)抑郁和焦虑。长期的孤独无助,很容易诱发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最终不断恶化,陷入绝望,甚至发生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4)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由于精神世界的孤独无助,且缺乏足够的管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了“问题儿童”,沾染了沉迷网络游戏、酗酒、斗殴、赌博等恶习,甚至违法犯罪。

3.教育困境

教育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虽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入学接受教育,但是,由于其精神世界的无助、贫乏或扭曲,使得这些儿童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另外,在现代教育中,家庭的课外辅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辅导,在学习中处于劣势地位,学习成绩必然比普通学生更差,甚至因此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嘲讽,这进一步打击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信心,产生恶性循环效应。有些留守儿童无法坚持学习,不得不辍学。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水平普遍更低,学习效果更差,很少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教育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4.社会交往方面的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也存在障碍。(1)由于情感世界的贫乏,很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人交往的意愿。与普通儿童的热情、活泼好动相比,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只是眼神空洞地呆坐着,只有他人与其说话时,才会被动地有所交流。(2)缺乏交流的能力。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长期培养起来的能力,由于自幼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即使愿意与人交流,也往往因害羞、紧张而无法进行。(3)缺少社交机会和渠道。儿童的社会交往大多是由成年人主导的,而农村留守儿童除了上学时与师生交往之外,只能孤独地待在家里,缺乏访亲拜友的机会,社交范围狭小。以上各方面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障碍重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影响

1. 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如上文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早期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陷入全面的劣势地位,这导致其成年之后,在就业机会、就业质量和晋升机会方面平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对其婚姻和家庭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从微观个人和家庭层面来讲,农村留守儿童早期的留守经历很可能限制其终生的发展,使其成年后在心理、生理、婚姻、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感等方面仍然处于劣势地位,陷入长期的多维贫困的境地,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本来就处于社会的底层,这些家庭通过外出务工仅仅只能缓解其经济困境,并不能改变其社会阶层。对这些家庭而言,唯一实现向上代际流动的机会就是通过加大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其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使其成年后通过就业或婚姻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然而,根据上文的分析,长期的留守经历使得这些儿童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因而,他们只能和自己的父辈一样,停留在社会的底层,从而降低了社会的代际流动,导致阶层固化,使得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状况不断延续下去。

3.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我国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短缺凸显的背景下,年青一代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要求通过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提高青少年的人力资本,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长远的有力支撑。然而,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与此恰恰背道而驰,由于这些留守儿童自身发展受限,成年后无法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从而限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性经济体系的构建。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二元社会冲突

根据上文的分析,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对其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不平等和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等诸多层面都产生了持久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尽快减少和消除这个不良的社会现象。迄今为止,尽管有较多研究认识到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负面影响和重要性,但是对这一现象的根源认识尚不清晰,因此,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缺乏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发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乡二元社会冲突。只有通过就地城镇化的方式化解这种冲突,优化经济和社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自然而然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

我国自建国以来即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通过户籍制度,将广大农民束缚在农村,导致了农村和城市处于相对隔绝的两个世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日益要求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镇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产能的扩大也迫切需要更大的市场需求,而广大农村恰好能够提供这些要素和市场。在此背景下,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开始了,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既非农民也非市民,他们源源不断地为城镇提供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然而,与此同时,由于高昂的生活成本、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匮乏,他们却不得不将其儿童留在农村的家乡。所以,可以看出,二元社会结构在彻底隔绝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农村留守儿童;与此相反,如果彻底实现二元社会结构的融合,农民彻底市民化,也不会产生农村留守儿童。正是由于二元社会结构试图努力向一元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难以缓和的社会冲突,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

(一)城市化的可选路径

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第二和第三产业规模扩大,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份额必然日益下降,是一个产业结构日益升级的过程,必然导致城市化的增强和农村的退缩。同时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要求也必将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城乡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简言之,城市化与一元化社会结构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尽管如此,实现这一目标的可选路径却并非唯一的,可以归纳为三种路径,接下来分别阐述这三种路径的概况。

1.城市规模扩张型路径

这种路径的思路是农村居民不断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与此相反,广大农村随着人口不断迁出,日益萎缩,最终消失,实现了城市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就是主要选择这一路径。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超大城市的产生和广大农村的凋敝并存。例如,目前上海市人口超过2400万,北京市人口超过了2000多万,深圳市达到了1250万,全国特大城市规模和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2.城乡独立发展型路径

这种路径就是城乡各自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转变达到城镇水平之后,也就实现了城镇化。但是,由于在发展中城乡相对隔绝,无法对城乡资源进行统一的优化配置,所以发展必然是低效率的。二十年前,我国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即属于这种模式的城镇化,然而,这一模式除了在少数地区获得成功之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在市场化之后,原来的二元社会结构无法维持,必然产生城乡要素流动和劳动力迁移。农村因人才流失,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所以,这种路径的内在动力不足,缺陷明显,实现难度较大。

3.就地城镇化路径

在这种模式中,城市和农村各自发挥其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通过城乡要素双向“对流”,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一方面,通过政府的鼓励政策,促使城市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要素相结合,迅速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鼓励性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是关键因素,否则,城市的生产要素缺少向农村流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少量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仍有动力向城市流动,以寻求更高的报酬。所以,就地城镇化是一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城市化路径。

(二)路径选择偏误、二元社会冲突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尽管城市化存在三种可行的路径,然而,最终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我国正是因为选择了第一条路径,通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以提高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取得成功的同时,却导致了社会的割裂与冲突,未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所以,是一种城市化路径选择的偏误,正是这种偏误导致二元社会没有充分融合,其内在割裂和矛盾仍然存在,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就是这种矛盾的一个具体表现。接下来,深入分析为何当前这种城市化路径必然导致二元社会冲突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1.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无法承受的生活成本

选择第一条城市化路径,必然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2017年,我国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已经超过了13个。城市在规模扩张的初期,由于资源的聚集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和生活的成本,然而,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城市继续扩张必然导致规模不经济,且由于土地的约束,城市地理范围无法无限扩张,最终生产与生活的效率都会大幅下降。具体表现为生产要素价格和生活成本都快速上升,其中,越稀缺的要素和产品的价格越高,这是经济学最基础的供求规律所决定的。

在此背景下,广大农民工进城务工赚取的是劳动力报酬,同时需要支付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然而,由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很低,供给丰富,所以其工资水平虽然绝对数额远高于农村水平,但在大城市中仍处于最底层。与此相反,大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和高端服务业等资源因人口规模庞大而变得非常稀缺,导致农民工需要的住房、医疗和教育等产品的价格非常高昂,是他们微薄的工资所无法承担的,因而,他们无法承担子女随迁的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这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对这些产品的购买,通过尽可能压缩支出,将赚取的工资节省下来,以便于未来回到农村的家乡消费。以上就是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经济根源。所以,现有研究所建议的子女随迁思路在农民工经济承受能力方面就无法实现,因而,只能沦为空谈。

2.资源约束下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冲突

除了生活成本方面的因素,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对立与冲突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原因。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但是,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使得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而城市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受益者,在城市教育和医疗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愿意使农民工顺利地转换为当地市民。除了在社会保障方面对农民工给予不平等待遇之外,最典型的对农民工的排斥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一些城市曾经尝试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异地参加本城市的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但是,当地市民以挤占了本地生源的名额为由,强烈反对这一变革。同时,当地政府也不愿意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额外的教育资金。

所以,可以说,城市和市民只接纳农民工提供的劳动要素,支付低廉的工资,却排斥农民工享受同等的市民权力。近年来,这方面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根本问题仍未解决,导致农民工即使能够承受生活成本,但因子女无法在城市接受教育,因而无法顺利携带子女随迁。所以,这种模式的城市化,是以城市对农民工的剥夺来实现的,最终既无法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也不能消除二元社会冲突,而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成为了这种二元社会冲突的代价。

3.生活困顿导致父母与子女亲情冷漠

亲情的维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农民工在城市陷入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双重困境,承受艰辛繁重的工作,且与子女天各一方,使得他们对子女的亲情变得冷漠,他们中许多人不再重视子女的照料和教育,认为子女只要有老人照看着,能够维持生活就足够了,不愿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太多。这种亲情冷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雪上加霜,因为他们的父母即使在有能力携带他们随迁的时候,也不愿承担额外的成本。最终,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之间亲情冷漠往往成为常态。可见,这种城市化路径最终破坏了农村家庭的社会功能,造成大量亲子分离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地城镇化

当前,需要调整城市化的方向,通过就地城镇化,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融合城乡二元结构,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出路。接下来,对这一发展思路的若干策略进行详细阐述,以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产要素的循环与农村儿童的发展

1.农村的劳动要素

劳动是农民拥有的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在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结构优化,对劳动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使得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工资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大量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也同步提升。最终,在实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农村中,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工资水平都获得提升。同时,由于不用承担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农民的生活压力较小,幸福感提升。最终,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向城市转移的动力,成为农村城镇化之后的新市民。仅有少数高素质、高技能农民仍有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寻求更高劳动报酬。

2.农村的土地要素

除了劳动要素之外,在就地城镇化模式中,农民的土地要素充分参与了城镇化进程,其要素价值获得大幅提升。如果以城市扩张为主导实施城市化,那么农民的土地处于半荒芜状态,未得到充分利用,加剧了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劣势,也是导致农民无力承担子女随迁成本的原因之一。而在就地城镇化模式中,土地成为了农民除劳动之外的第二种宝贵生产要素,通过参与现代化生产,获取相应的土地租金报酬。在形式上,应当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在此限定下,允许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市场化流转。最终,农民可以以出租或者入股的形式,使土地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参与生产,最终获取租金或者分红报酬。

3.农村儿童的发展

在就地城镇化模式下,广大农民在当地就业,就地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他们无需外迁,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民拥有工资和土地报酬,且生活成本远低于大城市,所以,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此时,农村儿童不但能够得到父母照料,而且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农村儿童的成长。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就地城镇化发展,当地政府财力提升,能够增加对当地教育和医疗的投入,这也进一步从宏观层面改善儿童的教育水平、身体健康和成长状况。此外,由于就地城镇化限制了城市的规模,缓和了城市资源供不应求下各方争夺的“囚笼效应”,这使得少量向城市转移的高素质、高技能农民能够实现全家的市民化,无需将子女留在农村,因而,也不会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所以,可以看出,农村的就地城镇化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儿童得到良好照料,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实现人、家庭、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体系。

(二)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产要素的转移

1.就地城镇化需要城市生产要素的支持

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但是,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却是严重匮乏的。此时需要城市的要素所有者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相结合,才能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所以,就地城镇化不是农村独立的城镇化,能否吸引和充分利用城市的先进生产力,是就地城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2.城市生产要素具有向农村转移的动力

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村对城市要素具有吸引力。一些土地密集型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农村发展能够获得成本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率。此外,在某些拥有独特自然禀赋的地区,发展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同时,农村还具有广大的市场,可以吸收产品的大量需求。

(三)通过就地城镇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1.政府需要助推就地城镇化的起步

就地城镇化的前景美好,能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然而,这一模式起步阶段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政府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和城市要素所有者充分解释就地城镇化的运作模式、发展前景和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作用,推动就地城镇化的起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生活配套设施不全是阻碍城镇生产要素下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就地城镇化准备好相应的硬件基础,使下乡的城市要素所有者能够在农村获得不低于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条件,减少他们下乡发展的顾虑。

3.加强引导和制度设计

在城市生产要素和农村生产要素对接的过程中,需要以恰当的契约形式,约定要素的结合和报酬的分配方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促进双方科学地设计相应的机制,保证效率和公平。同时,对于当地产业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加强引导和规划,促进就地城镇化有序、顺利地进行。

五、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深入反思了我国当前的规模扩张型城市化路径的不良后果。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规模扩张型城市化路径必然导致二元社会冲突。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的禀赋决定了他们在城市获取的收入位于最底层,但城市土地和高端服务业等稀缺资源的供不应求必然导致住房、教育和医疗价格高企,所以,从经济条件上制约了农民工彻底融入城市的可能性,使他们无法摆脱城市边缘人的境地,因而无法携带子女到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大城市稀缺资源的供不应求,加剧了“囚笼效应”:城市当地政府和居民为了自身利益,反对农民工共享当地资源,对农民工的市民权利的排斥导致了直接的二元社会冲突。在冲突中,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导致他们最终必然是失败的一方。因此,这加剧了农民工的边缘化地位,无法为子女获得城市的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催生了农村留守儿童。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的就地城镇化思路能够从多个方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地城镇化改变了农村劳动力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模式,创造了一种城乡要素“对流”模式:一方面,城市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农村流动,与农村的土地和劳动要素结合,充分利用农村广大的市场,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在此过程中,当地农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经济收入的提高减少了他们向城市迁移的动力。他们在当地就业,既能提高收入,又能照料和辅导儿童,不但不会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反而会促进当地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村的少数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仍有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就地城镇化限制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避免了资源供求矛盾导致的“囚笼效应”,因而,这部分进城的劳动力能够可以携带子女和家庭共同融入城市,避免二元社会冲突,因而,也不会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大力支持,加强机制设计和发展规划,给城乡各方要素所有者提供服务和保障。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农民工城镇化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