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和坚持两个“没有变”

2020-12-09段守亮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小康社会

文_段守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范丽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变”与“不变”历史方位的判断,是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然结果,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必然结果,如何正确认识和坚持两个“没有变”?如何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更好地坚持、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这都需要借助历史视角,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来厘清认识。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认识两个“没有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只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从生产力层面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时代变迁。恩格斯也曾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定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这些论述为我们科学地认识新时代提供了理论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科学认知,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世界仍处于十月革命开创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也就是说,只有把新时代放置于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其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判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尽管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各项任务变得更艰巨更复杂,但是新时代的性质没有变,新时代的主题没有变,新时代谋和平、促发展的根本任务没有变。

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认识两个“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提出和理论阐明,客观和准确地概括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推进,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对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哪些该随着阶段的变化而变,哪些不能变,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着深刻的认识。1987年,邓小平提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过程中制定的一切规划,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1990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李嘉诚时指出:“中国要发展,首先要稳定,开放政策要继续下去,也靠稳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6页)唯有保持中国的稳定,才能求发展。“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改革创新”同样被提到突出位置。“稳”与“改”辩证统一、互为条件。只有准确把握好“稳”与“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推动改革开放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肯定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地位,重申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并且赋予党的基本路线新的时代内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作了更深刻阐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坚持和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源泉。

以上,可以视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大的“变化中的不变”,而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阐述,可以看作是最大的“不变中的变化”。

1956年,党的八大正式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这一指导思想并没有得到实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总结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自此,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持续到十八大。

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巨大跨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把握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关键,这一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

三、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要求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这一大的时代发展背景上,立足于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基本国情上,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首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开篇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不“变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

其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党史和国史上最深刻的反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纵观党史、国史我们不难发现,“小康”是和共和国历史上的“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性表述。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的“恒定性”,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的关键性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性”。尽管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但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发展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思维,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及任务。

第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回顾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立足现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上,第12页);展望未来,“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同上,第14页)。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小康社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图看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