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英德市大镇韫山栋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2020-12-09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14期
关键词:铅锌矿黄铁矿岩性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广东 韶关 510028)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雪山嶂复背斜之东翼,三姐妹背斜的西翼。雪山嶂复背斜轴部由寒武系浅变质碎屑岩组成,东翼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组成。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浅变质地层,岩性以碎屑岩为主;泥盆~石炭系地层,岩性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域性北东~北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构造发育,其中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为本区的构造骨架,主要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官坪断裂为本区域主干断裂构造,走向25°,倾向北北西,倾角大于50°,长约40km,对雪山嶂复背斜有所破坏。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区域的北部出露燕山三期的贵东花岗岩体,南部出露燕山三期的佛岗花岗岩体。区域内沿东西向金门断裂出露有金门花岗闪长岩体、金山下花岗闪长岩体和石嶂山花岗闪长岩体。区内岩浆活动不仅为带来了丰富的铅、锌、铜、铁、银等成矿物质,也为地层中的成矿元素运移、富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为泥盆系地层,分布情况及岩性组合特征由老到新描述如下:

(1)中下泥盆统桂头群上亚群(D1-2gtb):为浅变质碎屑岩建造,由海陆交互相的千枚状粉砂岩与变质石英细砂岩互层夹千枚状粉砂质页岩组成。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分五个岩性段:①第一岩性段(D1-2gtb-1):下部为千枚状粉砂岩夹千枚状粉砂质页岩,上部为千枚状粉砂质页岩与变质石英砂岩互层。厚度>24m。②第二岩性段(D1-2gtb-2):下部为厚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上部主要为粉砂岩夹变质砂岩及页岩。厚度41m。③第三岩性段(D1-2gtb-3):自下而上由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细砂岩、粉砂岩构成一个完整的粒变旋回,含砾石英砂岩的砾石分布均匀,砾石成份为石英,并多已重结晶。厚度30m。④第四岩性段(D1-2gtb-4):底部为变质石英细砂岩,其上为千枚状粉砂岩夹细砂岩。厚度56m。⑤第五岩性段(D1-2gtb-5):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其上由变质细砂岩与千枚状粉砂岩互层及少量千枚状粉砂质页岩组成。厚度62m。

(2)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自下而上按岩性可分为4个岩性段,岩性特征分述如下:①第一岩性段(D2d1):白云岩与钙质页岩互层夹千枚状粉砂屑员岩及粉砂岩,呈中—厚层状。岩石具有强烈绿泥化。厚34m。②第二岩性段(D2d2):千枚状粉砂质页岩夹千枚状粉砂岩及细砂岩,呈中—厚层状。该部份所夹的两层细砂岩在地表多处出露,可作为相对标志层。厚50m~53m。③第三岩性段(D2d3):下部均为白云岩,呈中厚层状,块状构造,岩石较致密坚硬。中部为钙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具绿泥石化。页岩劈理发育。厚36~40m。④第四岩性段(D2d4):薄层—中层状泥灰岩。含泥质较多时劈理发育,含腕足类化石及微体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等。厚200m~240m。

2.2 构造

三姐妹背斜为区域性走向北北西的背斜构造,向南东倾伏。矿区位于该背斜的西翼,南东倾伏端。矿区范围内岩层呈单斜状,倾向南西,倾角30°~60°,地表及浅部倾角较缓,约为30°,深部倾角较陡,约为60°。

本矿区断层也较发育,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矿区内走向北西的断裂较发育,北东向断裂发育程度次之,并有岩浆沿断裂侵入呈岩脉和岩墙状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现将主要断层之特征说明如下:

(1)F2断层:推测其走向290°~300°,倾向南西或南南西,倾角60°~70°,延长至矿区外围,长达3.5km。上盘地层上升,并且断层两侧岩层构造线有显著差别。为逆断层。

(2)F3断层:位走向102°,推测延长达>500m,其性质及产状不明。

(3)F6断层:走向43°。两侧地层错距约80m,为平移性质的断层。沿断裂有石英闪长玢岩侵入。

(4)F9断层:走向332°,倾向南西,倾角48°,走向延伸>400m。断裂破碎带见角砾岩,为逆断层,错距10m~20m。该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铅锌矿体主要产于该断裂上下盘的北西向组剪切断裂中。

本区断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矿区内的矿体均赋存于次一级的北西向组剪切断裂中,呈侧幕状排列分布。该组断裂中单一断裂一般规模不大,长约100m~300m,宽约2m~5m,倾向南西或南南西,倾角60°~70°,其顶、底盘地层的错距约1m,属逆断层。

2.3 岩浆岩

矿区内见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

(1)石英闪长岩(δo):呈岩脉状,走向北东。

(2)石英闪长玢岩(δu):呈小岩株或岩脉状,形态不规则,走向北西和北西西向。这些较小的形态不规则的岩脉的赋存位置,也是铅锌矿化带的赋存位置。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和绿泥石化。蚀变宽度一般1m~3m,主要为热液活动所造成的,围岩蚀变由一定的分带现象,靠近矿脉围岩蚀变较强,远离矿脉蚀变逐渐减弱。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矿区内7个矿体均赋存于Ⅲ号北西向剪切断裂带中,呈侧幕状排列分布。该断裂带规模不大,长约100m~300m,宽约0.85m~5m,在矿床中部及南部倾向南西,在矿床北部倾向北东,倾角60°~75°。矿体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Ⅲ-1号矿体:矿体走向300°,长206m,倾向南西,倾角70°,倾斜延伸50m~90m,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少量闪锌矿及方铅矿。黄铁矿呈细粒立方浸染状,闪锌矿及方铅矿胶结一起,呈细粒侵染不均匀分布。蚀变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Ⅲ-2号矿体:为隐伏的铅锌矿体,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体。矿体走向上是由3个以上的小透镜体组成,在透镜体之间,常由矿化小脉或分散矿化相连接。因此,矿体厚度极不稳定,膨缩现象显著,最厚达3.60m,最薄0.15m,平均1.02m。矿体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70°,长100m,倾斜延深约182m。蚀变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Ⅲ-3号矿体:为隐伏的铅锌矿体。矿体走向315°,走向延长216.5m,倾向南西,倾角70°,倾斜延深175m。蚀变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Ⅲ-4号矿体:矿体走向310°,走向延长155m,倾向南西,倾角75°,倾斜延深135m,厚度较薄,小于1m。蚀变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Ⅲ-5号矿体:矿体走向314°,走向延长125m,倾向南西,倾角68°,倾斜延深116m,厚度较薄,小于1m。蚀变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Ⅲ-6号矿体:为隐伏的铅锌矿体。矿体走向329°,倾向南西,倾角72°,长129m,倾斜延深132m,厚度1.64m~3.20m。蚀变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Ⅲ-7号矿体:为隐伏的铅锌矿体,是本次新发现的铅锌银矿(化)体。矿体走向325°,倾向北东,倾角65°~84°,控制长158m,倾斜延深110m,厚度0.85m~1.5m,平均厚度1.18m。蚀变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等。

3.2 矿石质量

(1)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新鲜面颜色呈浅灰色、银白色,表面受氧化作用呈褐黄色。矿石构造有块状、侵染状、块状、团包状、细脉状等,结构有他形细粒结构、半自形不等粒结构。

(2)矿石矿物成分。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少量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其次为绿泥石、绢云母等。方铅矿:浅灰色,金属光泽,他形~半自形,立方体粒状集合体产出。闪锌矿:黑色,金刚光泽,他形~半自形,与方铅矿呈粒状集合体产出。黄铁矿:黄白色,金属光泽,半自形立方体集合体产出,广泛分布矿脉中,与铅锌矿共生。黄铜矿:铜黄色,他形粒状,局部偶见。

(3)矿石化学成分。根据矿物共生组合,本矿区矿石矿物生成次序: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根据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石有用组分主要为铅、锌、银等元素,各元素含量分别为:铅0.17%~14.27%;锌0.8%~18.21%,银73.70~258g/t;主要有害组分主要是As,其含量0.1%~0.3%。

3.4 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比较简单,按自然类型为硫化物矿石。按有用组分分为铅锌矿石。按结构构造分为块状矿石、侵染状矿石、细脉状矿石等。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矿体沿断裂构造破碎带产出,其规模和产状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含矿热液岩裂隙上升,并充填其中。围岩受热液的影响呈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及矿化等蚀变。矿化以铅、锌矿化为主,次为银、金矿化等;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为主,少量绢云母化。结核周边矿区矿床特征及本矿区的特征,初步认为韫山栋矿区的矿床属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脉状铅锌矿矿床。找矿标志主要有硅化碎裂岩带、以铅锌为主的矿化、地表褐铁矿化等。

5 结论

韫山栋矿区内的7条矿体主要赋存与泥盆统地层的北西向剪切断裂带中,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初步认为韫山栋矿区的矿床属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脉状铅锌矿矿床。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圈定的矿体有部分矿体为隐伏性矿体,北西向剪切断裂带规模较大,延伸较深,这均表明该矿区在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如加大在深部的勘探力度,有望在深部获取可靠的有工业价值的铅锌矿体,为扩大矿区矿体规模、延长矿山年限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铅锌矿黄铁矿岩性
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
广西六社金矿床中黄铁矿原位微区元素分析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NH4)2S2 O8 氧化载金黄铁矿规律及E⁃pH 研究①
酸预处理对六方晶系磁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①
某银铅锌矿下向进路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浅谈云南铅锌矿的基本特征及找矿前景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