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探究
2020-12-09王国伟
□王国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7)
传统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考虑,向农村地区进行金融供给的意愿不强烈。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利用自身的支付优势、技术优势,逐渐向下渗透并占据了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不仅为农村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着力构建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支撑、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供应链,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二元结构特征
二元结构是指现代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的状况。从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来看,其二元结构表现极为明显。
(一)传统金融机构业务面临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许多年轻农民开始尝试特色养殖、农村电商等产业,对于金融贷款的需求有所上升。但是传统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视程度不高,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信用环境差,信贷业务风险高。许多农民缺乏信用意识,也没有意识到失信造成的负面影响。银行贷款到期后,部分贷款人以各种理由搪塞银行业务员,一拖再拖,拒不还款。由于农民贷款数量少,业务风险高,传统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考虑,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虽然风险降低了,但是客户也减少了。(2)农民可供抵押资产少。要想从银行申请贷款,必须有可以抵押的资产,但是农民几乎没有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加上农村地区征信体系不完善,也使得农民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顺利申请贷款[1]。(3)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成本高。农村地区客户每年的贷款量较少,而基层营业网点的运营,需要在设施、人员等方面投入较高的成本。这也导致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地区继续经营和扩建营业网点。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农村的发展优势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金融在短短的20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成为了传统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当前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冲击影响。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支付优势。根据《太原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数据,全市4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80万户。随着农村地区4G网络全面覆盖,以及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使用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模式,移动支付更省心、更方便[2]。另外,许多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还会与市政部门开展合作,例如支付宝与通讯运营商合作推出了话费充值业务,与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合作推出了电费、水费的缴费业务等等。对于农民来说,可以足不出户办理这些常规业务,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用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依赖。
技术优势。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于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降低信用风险,从而在抢占农村市场中占据明显优势。例如,苏宁金融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联合阿里等几家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发了黑名单共享系统。客户从这几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借贷之后,如果出现金额达到10万元且逾期6个月以上情况,会被自动列入黑名单,今后这几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将不再提供贷款。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可以有效防范失信客户多次贷款的问题。另外,阿里的蚂蚁金服也在致力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开发客户信用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根据客户日常的消费数据,进行信用分级和风险预测,降低了客户违约风险[3]。
二、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村金融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悄然兴起。
(一)参与主体
一套完整的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包含了若干个主体,不同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并交织成一个错综复杂且运行有序的网状结构。涉及的主体包括:
中间采购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各种农资,其中既包括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农机、化肥、种子等,也包括与其他农业产业相关的材料,例如养殖场的饲料等。中间采购商一方面会通过科研机构、农资制作公司等获取农户所需的各类材料,另一方面又会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各类农副产品,是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组成。
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风险监控,向不同信用资质的农户提供不同的授信额度,满足农户采购农资、开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还会与中间采购商合作,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以及自身的技术优势,依托大数据等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继续完善风险评估系统,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
农户。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贷款,从农资制造商直接购买或是中间采购商间接购买等方式,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物资。然后与中间采购商签订合同,直接收购各类农副产品,解决其销路问题。所有农副产品通过物流公司进行运输[4]。
其他主体。在整个供应链中,还有为农户提供担保的保险公司以及农产品销售平台、农资研发机构、物流公司等等。
(二)运作模式
该模式在运行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农业产业链部分。以中间采购商为主,分别将上游的农户和下游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销售供应链。采购商一般是地方的龙头企业,他们在本地有一定的信誉和威望,能够赢得农户的信赖。然后与农户签订采购合同,并且由企业安排第三方物流公司或是自己成立运输队,到田间地头将农产品直接装车,按市场价向农户付钱。同时,可以选择由电商平台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或是进行深加工后包装出售。
第二是信贷供应链。以中间采购商为核心,将农资制作商、互联网金融平台、保险公司、研发机构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农业金融生态链。在该链条中,地方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借贷,然后利用这些贷款从其他企业收购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物资。除了定期偿还贷款外,龙头企业会将与农户的交易信息共享给互联网金融平台,方便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及时地更新农户信用数据。在信贷供应链中,龙头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农资制造商、保险公司等,都可以从中获利,实现了多主体的“共赢”,从而保证了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稳定运行。
(三)存在的风险
当然,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实际运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总体来看,该模式在运行中常见的风险主要分为三类,即自然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自然风险。近年来太原市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有干旱、地震、森林火灾等,另外部分地区也因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不到位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减产现象。一旦出现严重自然灾害,将会直接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破坏影响,农副产品的产量、质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由于这些自然风险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的特点,当农户遭受了经济损失后,则无法按照合同偿还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贷款。同时,农户几乎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坏账风险。
信用风险。从现阶段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行来看,互联网金融平台掌握农户信用资质和进行风险评估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中间采购商共享的一些农户交易数据,例如农户从采购商这里采用分期方式购买农机后,是否如期还款;其二则是通过农户的亲朋好友、村民邻居等社会关系网,间接地获取信用信息。虽然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的农户信用资质,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源上杜绝农户骗贷、拒不还贷的问题。另外,互联网金融公司缺乏有效的催收手段,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列入黑名单。
市场风险。在整个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理想状态下,该模式可以稳定运行,而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不同的环节之间经常会出现差错,导致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产生裂痕,进而引发市场风险。例如,地方龙头企业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收购更多的原材料,通常会提前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根据往年的市场价格,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采购价格。但是由于市场的波动变化,如果当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许多农户可能会违约,并将农产品卖给其他出更高价钱的收购商。
三、针对金融模式风险的应对策略
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风险,除了会直接损害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外,也会导致相互之间的合作破裂,进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与持续运行。为此,必须要结合具体风险的形成原因,继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一)应对自然风险的策略
近年来,农业保险逐渐受到了农户的重视,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联系信誉较好、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按照农户自愿选择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农产品的特点,进行定点投保。一旦在保险合同期内发生了自然灾害,保险公司会组织专家进行损失评估。农户遭受的损失也可以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这样既维护了农户的种植利益,同时又可以偿还贷款,避免互联网金融公司出现坏账[5]。另外,地方政府也要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地方农技站应当帮助农户做好选种工作,使用适合本地的、抗性强、产量高的作物新品种,提高对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的抵抗能力,通过丰产增收,让农户获得更高收益。有条件的农村,还可以推广使用生物监测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有效防范自然风险、降低农户损失。
(二)应对信用风险的策略
针对当前还有一些农户存在诚信意识不强、信用风险较高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公司应当统筹该供应链中的其他主体(如龙头企业、保险公司等),采取精细化、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在致力于解决当下存在的信用意识不强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着手在农村地区构建起完善的征信体系,这也是保证该模式持续运转,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有效举措。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通过加强审核从源头上降低信用风险。农户需要在线规范填写贷款申请的表格,并且要保证所填信息属实。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收到农户的贷款申请后,还要安排就近的风控专员,对农户信息进行实地调查,核对信息是否属实。经实地核对信息属实的,平台还要根据大数据系统,基于农户以往的消费或交易数据,进行信用资质评级。审核通过后,根据信用等级提供相应的授信额度。
2.通过加强贷款支出情况和使用方式的监督降低信用风险。由于产业链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也就意味着农户无论是采购种子、化肥,还是农机设备,大部分贷款都会流向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贷款的使用信息,确保农户只能将这笔贷款用于从事农业生产相关的方面,从而避免部分农户在拿到贷款之后出现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达到防范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的目的[6]。
3.互联网金融平台联合其他各主体,建立客户信用资源数据库。将本地区所有农户的信用信息进行共享。对于那些拒不偿还贷款的,可以列入黑名单,这样既可以降低因为信用风险而给供应链上各主体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又能够对农户产生一种约束,对于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以及确保整个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持续和稳定运行,也有积极帮助。
(三)应对市场风险的策略
市场风险虽然具有多发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加强信息交流,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例如在生产环节,通过整合产业链中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经销商的销售数据等,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整合,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下一阶段某一类农产品的供需变化和价格走势。农户以此作为参考,可以调整经营规模,改变种植结构,迎合市场需求,规避市场风险。在流通环节,龙头企业可以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超市、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站式供应。在销售环节,如果当前某一类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之往年有大幅度下滑,地方龙头企业可以先以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然后采取冷库保存、深加工销售等模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这也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搭建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以中间采购商为核心,将农户、保险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农资供应商等多个主体联系起来,通过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开展合作,形成错综复杂的供应链。加强风险控制是保证这一供应链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应重点做好对信用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以维护和提升农户经济效益为基础,让各方实现共赢,进而推动这一模式稳定和长久的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