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引导机制的创新
2020-12-09□荆媛
□荆 媛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其创新路径,传承并借鉴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使教育更具有积极价值和实效性。
一、强化心理价值认同
教育是一个需要受教育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应当首先重视学生对其价值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树立学习信心,取得良好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两大主体,一是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他们是教学的主体;一是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同是这两大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同。因此,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帮助学生从心底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文化态度,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特定文化的评价、好恶、行为倾向,包括如何对待主体文化及外来文化。在我国历史上,谈及“文化态度”主要指的是如何处理中外文化,对此,中国近代一直争论不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曾国藩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胡适等主张全盘西化;章太炎等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唯我独尊。这三种观点或各持一端,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或人为地将中西文化割裂,各自为用,都不是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的态度应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形成和发展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应当持开放、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这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前提。首先,要引导学生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我国传统文化中凝聚了历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和创造发明,一些思想意涵直到今天仍然能够指导和启发我们的生活。同时,学生对文化的自信思想更加笃定,不会轻易被不良文化左右。其次,要引导学生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大学生的文化态度应该是面向世界的,广纳各民族之优秀理念,避免坐井观天。不论好坏皆固守本土文化,是执拗和迂腐的表现,特别是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频繁,学子们更应当具备宽容的心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有所鉴别吸收。最后,要引导学生保持对先进文化的坚定追求。任何社会文化都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精华。它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备时代特征且契合人民需要,具有先进性。大学生群体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对其充满信心。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特定精神文化。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能够使之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从而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先进文化与艺术载体,将能够展现先进思想并符合大学生审美与兴趣的优秀作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次,针对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所带来的西方文化过度注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探讨,有助于理性地吸取其长处,为我所用。第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了解伟人、英雄等的生平与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照身边的先进典型案例,取之所长,补己所短。第四,应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必须掌握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全面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最后,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理论知识,既包括人文学科也包括自然学科。这些专业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学习思维,内化终身学习理念,为未来发展提供助益。
二、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存在于人脑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环境,是观念上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等。这里我们主要对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进行探讨。
(一)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并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实施,都无法脱离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高校搭建教育心理环境,必须首先考虑到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1.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社会导向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尤为突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社会的方针政策是社会导向的具体反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社会导向对其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思想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社会经验少,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比较弱,且又充满正义感和助人之心,很容易被大众媒介所发布的各种信息所迷惑,信息资源的价值导向对学生判断是非以及人生价值的定位产生极大的波动。高校应当起到净化媒介融合空间的作用,重视社会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对待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利用好校园媒介及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准确的判断力。[2]
2.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外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高校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社会导向的同时,应当防止社会负面舆论对学生思想的侵蚀,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学生优化自身的心理环境。
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发掘社会环境中对于学生自身成长的有利因素,规避阻碍因素。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仅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还能主动改造世界,通过对社会信息进行筛选和思考,进而判断是非曲直。发挥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共生的,二者难以完全割裂开,必须提高自身对错误信息的免疫力和鉴别力,减少盲目性,杜绝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到位,加强有效监督,使学生具备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从而具备完善的心理功能和健全的人格。
(二)创设健康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包括高校本身的历史传统、道德风气、学术气氛、管理方式、人际关系气氛、校园文化内容等等。学校心理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第一环境因素,健康积极的校园心理环境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达成。
1.培植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包括学校的历史传承、校风建设等等。从校风、教风和学风几个方面入手效果显著。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高校校园精神建设最重要的三项内容,它们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规范这三者的行为,使之符合高校的校园精神与文化。
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学校通常在组建之初就会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结构,其办学的主导思想、人才的培养目标等都在校风中集中体现,同时,也能彰显出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
教风是学校在教学态度、教学模式、教学精神等方面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教风是教师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素质的集中反映,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所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可信度,能够培养并聚拢一批道德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首先,高校应当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夯实知识储备,以厚实的专业功底赢得师生尊重。同时,引导教师做好理论研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教学教法。其次,高校应当保证教师拥有良好的薪酬体系和社会保障,满足教师的生活所需,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教风建设,并保证教风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学风,顾名思义,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即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学风受校风和教风的影响非常大,三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是建设良好学风需要重点把握的要素,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才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尚。此外,高校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兴趣点,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
2.创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主要指的是课堂学习内容之外,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气息,它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补充,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我们将校园文化氛围的养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静态的校园文化,二是动态的校园文化。
所谓静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陈列品、雕像、内部装饰等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精神与情操产生熏陶,并感受文化的传承。动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意蕴丰富的文体活动、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它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想,从而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要求和潜意识习惯的动态层次。
3.完善心理咨询机制。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也随之发生剧烈碰撞。互联网的不断升级,使大学生可以从多种层面接触到迥异的思维以及生活方式,其中包括西方的颓废价值观和社会思潮。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等媒体向中国青年输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麻醉大学生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不少高校都制定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体系并设立了相关机构。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有些高校,特别是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在心理咨询师的引进和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化很高的技能,它不同于普通的谈心、交流,对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和实践水平有着较高要求,但部分高校认识不到位,配备的咨询人员专业化水平难以恭维,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旦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更加无所适从。
第二,有些高校虽然进行了心理咨询建设,但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体系不系统、不完备。还有些学校只是提供了相关电子邮箱,功能定位不明确,形同虚设,在心理咨询的推广工作上不够深入,难以真正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机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阵地,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中,并建立起完备的系统化的心理咨询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讲,高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为心理咨询工作配置专业团队。心理咨询融合了多门学科的内容,譬如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要求从业者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以同理心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其共情,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自助技巧。
其次,开展团体咨询和同伴辅导。团体的书面化解释为:“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互依存,彼此间互动的人群结合体”。以团体为单位进行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消除戒备、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在同伴的陪伴下,共同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相同困扰,会更积极乐观。建议学校以院系为单位,每年组织一次团体辅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在团队中更好地改善自己所遇到的复杂难题。同时,可以从学生队伍中遴选出一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经过专业培训,成为学生中的团体引导者,在胜任工作中得到自我成长。
(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是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构成的心理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虽然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家庭环境仍然在其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氛围等都对大学生心理发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修养。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稳定地伴随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家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思维方式会给孩子烙上难以磨灭的印记。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在亲子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培养子女具有传统文化践行者的精神。这就要求家长要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育人。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干涉过多,其实人在幼童时期就已经产生独立意识,并且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数次建立自我的时期。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发展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帮助他们开动脑筋、自主思考。
同时,父母应当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子女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冲突及必须完成的心理任务。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理解他们在每一个成长过程中的想法,顺应心理规律去展开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三、构建评估和反馈机制
任何教学活动都少不了评估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科学合理的评估反馈机制,可以辅助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师能力考核,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效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构建评估机制
我们要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来创新教学评估机制。如果评估机制不够科学合理,不符合教学实际,将对教育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评估机制的内容。首先,应当从教学实践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效能指标和素质指标,效能指标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素质指标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利用学习内容处理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等。目前,高校的评估机制普遍侧重于效能指标,对素质指标的重视度严重不足。但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化情况比书面成绩更加重要,所以创新高校的教学评估机制,应该增加对学生素质指标的考核。在评估过程中,将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个人评估和综合评估结合起来,从而客观、科学、全面、量化地获得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规划、教学内容、课堂安排等工作。
其次,在制定教学评估机制时,应当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只有符合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才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好的评估机制,否则,难免沦为一纸空谈。当然,教学评估机制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展。
2.评估机制的保障。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的经历非常丰富,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量化评估,需要借助于技术手段。对此,学校、学院、教师应该通力合作,搭建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统一记录与评估系统。首先,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机构要扮演主导和搭台的角色,与学院充分沟通的前提下,了解学生数据收集和评估方面的问题和意见,提供各类资料设置等方式,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服务。其次,针对学校和各院具体情况,设置专门的学生表现情况数据库,建立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根据数据库信息对学生情况进行评定,根据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反馈实行学分结合,学校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认定,监督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再次,对学生做好监督引导和反馈工作,在进行和接受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和问题,配合做好成绩的收集工作。
(二)建立学生反馈机制
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的进度,做到因材施教。[3]如果使用信息论、系统论等原理来剖析高校的教学过程,我们将会发现现代教学系统更像是一个控制系统。教师在一端发出知识信息和控制信息,学生在另一端接收信息并发出反馈信息。这个系统的完整流通,将对教学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信息反馈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机制。
1.教学反馈机制的内容。教学中的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三条信息回路,教师与学生作为反馈机制的两个主体,位于反馈机制的两端。
(1)主信息回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着知识信息和具有指令性的控制信息,同时,学生将对于这些信息的反馈传递给教师。学生的反馈包括课堂回答教师提问、课后完成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
(2)教师自我反馈的副信息回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学生反馈,获得了有关教学知识、教学管理、教学情况等信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教师会审视自己的教学情况,包括使用的教学工具是否恰当、推理是否严谨、语言是否准确等。
(3)学生自我反馈的副信息回路。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自我认知等实现自控,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虽然是受控系统,却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进行并能够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2.健全反馈机制的方法。高校的主旨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学质量的把控。只有依靠真实而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4]健全和完善教学中的反馈机制,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要从多个渠道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者与体验者,最了解教师在平时常态课堂下的教学状态。[5]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反应,他们所呈现的表情及状态随时传递出学习的信息。课后学生们会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讨论和评价,教师应认真倾听,虚心接受。还可通过课后作业、考试与测验等形式,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具体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2)教师要及时处理反馈信息,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课堂教学应有多项信息传输,教师传输给学生的信息,学生传输给教师的信息,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实际变化,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此外,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也有利于教师找到教学的症结所在,并准确评价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真正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反馈能力。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情境,让他们能够自我剖析、反省,找出差距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自我反馈实现自我激励与调节,从而规范思想道德行为、学习文化知识。
四、结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下的管理创新应站在更高的视野和更宏观的角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目标和内容,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只有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新要求,逐渐走向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大方向上保持准确性和先进性,促进自身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