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保护:民国以来云冈石窟修缮与保护

2020-12-09王志芳段冰杰

关键词:云冈云冈石窟风化

王志芳,段冰杰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出十分浓烈的中国皇家政治色彩和民族特色,其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北魏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自民国以来,由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云冈石窟在我国近代史上遭受到了重大破坏,直到建国之后,云冈石窟才逐渐得到了国家十分系统的修缮与保护。

一、损毁原因

从民国时期开始,云冈石窟在几十年中由于各种因素遭受到了严重的损毁。这一情况在民国时期尤为严重,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云冈石窟遭受到了巨大的灾难,不仅有日军对云冈石窟的洗劫,国人由于愚昧多次进行偷盗,还有云冈周围居民对他的侵蚀,使得云冈石窟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损毁,这一状况到建国之后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下面我们主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来梳理石窟的损毁状况及其原因。

(一)社会因素

1.侵占问题

云冈石窟早在清末时期就有农民居住其中,民国时期也有居民在石窟居住,这对石窟造成的破坏很大。1918年陈垣与叶恭绰等6 人游云冈石窟时,此时的云冈石窟好多佛窟都被村民占用,甚至许多村民平时做饭睡觉都在佛像前,断瓦颓垣,横阻当路,许多佛像都被掩埋,还有许多被偷凿,窟中一片狼藉,损毁严重。从第五窟至无名窟的石佛寺范围长期被当地农民用做土房,损毁较大。在日军占领此地前,相关部门及政府就对云冈石窟采取过一些保护措施,但是效果不大。在解放战争时期,无暇顾及云冈石窟,此时石窟处于不被保护状态,无人过问,现今石窟墙壁上还保留有居民刻画的文字,痕迹无法销毁。直到建国之后,加强了对云冈石窟的重视,这一情况才得到禁止。

2.历史问题

这一问题从民国以来主要是日军对云冈石窟的损毁。1937年日军占领大同之后以保护为借口将云冈石窟围起,仅仅允许日本学者在云冈进行研究。日本诸多学者如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人,从1936年起就开始对云冈石窟进行调查及考古发掘,日军占领大同之后研究工作更加便利,到1944年撤离前共8 次对云冈石窟进行盗掘,云冈石窟在这一时期丢失了大量的石刻资料,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掀起的“破四旧”运动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大量文物都遭到了破坏,云冈石窟在这一时期内人为损毁也十分严重。

3.盗损问题

民国以来云冈石窟的盗损现象极其严重,从清末到民国年间丢失的佛头、佛像多达1400 多尊。许多文物流失海外,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陈列有来自云冈石窟的文物。这一偷盗情况在1929年愈加严重,1929年9月,国民政府古物保管委员会派常惠前往调查云冈石窟的盗损状况,常惠对云冈石窟佛头被盗事件做了调查报告。据记载:“山西大同云冈石佛为晋北古迹,去年四月至八月间,被外来军阀勾结股东商与附近村民趁夜斧凿佛头96颗,私售外人。自此消息传出后,国家学术机构至为痛惜,纷纷函电地方主管机关严加保护,使我国古代文化美术之胜迹不致再受摧残。”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处于民族危亡之时,战乱不断,虽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护法》,但是由于石窟没有专门人员看管,云冈石窟的偷盗情况还是屡禁不止。偷盗者中不仅有当地百姓和商人,还有军队中的副官、士兵,这些人为了各自私利,置国家文物于不顾,致使许多云冈石窟佛头被盗卖出过,散失海外,造成了巨大损失。几十年间石窟因偷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不仅是云冈文化的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

(二)自然因素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武周山南麓,开凿于十里河北岸的陡崖上,长约一公里,此地岩体多为沙石,容易受到侵蚀,千百年来,石窟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以及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据记载“今尚存三分之二”。我们将石窟的自然损毁因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风化问题

关于石窟的风化问题,可分为叶片状风化、粉状风化、板状风化以及带状与洞穴状风化。石窟受岩体和地质环境的因素影响,经历的侵袭由来已久,风化问题从建造之处就开始了,相当严重,这也是石窟损毁的主要因素之一。石窟风化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影响因素是水与盐,其他还有温湿度变化、大气污染的作用等。

2.崩塌问题

这也是石窟损毁的主要因素之一。石窟开凿的地方位于边坡岩体,此地卸荷裂隙十分发育,这种地貌造成石窟边坡失稳,这是影响石窟保护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它极易形成变形、滑移、崩塌、错落等状况,使石窟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崩塌和落石的危险,石窟的稳定存在很大隐患。

3.水害问题

降水因素通过直接冲刷、岩体渗水等形式使得石窟大面积潮湿,主要有毛细水、山体渗水、凝结水等,从而导致石窟的严重风化。由于建国之前无人看管,窟内积水导致石窟长期干湿交替,下部石雕全部损毁,这也是石窟石质文物最大的危害。

4.大气污染问题

这也是石窟损毁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会与降水结合形成酸性降水,与岩石中的胶结物发生化学作用,从而加速岩石水解,造成风化。另外煤尘依附到石雕表面,具有吸收空气中水分的作用,对石窟的风化起到了催化促进作用。大气污染问题对石窟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二、修缮与保护

(一)保护机构 早在民国时期,针对石窟破坏严重这一情况,南京国民政府就颁布过《古物保护法》,民国二十年时成立云冈石佛寺保管委员会,加强石窟的管理,并且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保护办法,但是由于局势动荡,政府重视不够,成效不大。建国之后,1952年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石窟的日常保护管理,名为“大同市古迹保养所”,这是云冈石窟最早的保护机构;1953年更名为“山西云冈古迹保养所”;1957年更名为“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1962年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1992年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2006年再次更名为“云冈石窟研究院”,一直沿用至今。机构的设立对云冈石窟的保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修缮与保护措施 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政府虽然针对石窟的损毁情况做了一些保护措施,并且设立了相关保护机构,但由于政府对古迹文物重视程度有限以及紧张的社会状况,这些措施作用并不大。直到建国之后,石窟的修缮保护工作才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国家相对来说比较贫穷,主要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和初期试验,70年代开始,国家针对石窟的损毁情况做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保护,成果斐然。

1.建国初期

早在建国之初,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对石窟进行了简单的整修工作,使得石窟基本上能够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先后对云冈第5、6、7 窟的木结构窟檐进行了整修,对别墅院增设了围墙护栏,并且整修了窟前道路。之后,对山门前的斜坡路、戏台、山门外东西两侧的围墙、东西厢房等都进行了整修。并且经过两年的筹建,1958年在云冈投资架设的电路正式开通,结束了云冈石窟的无电历史,并于同年,为9、10、12、13 窟铺建了地砖,在20 窟前铺建了石阶,为石窟的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过多年的整修,为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就对云冈石窟高度重视,并且派裴文中进行调查,然后发表了相关调查报告。到60年代,国家云冈石窟保护项目列入了十年科研规划之中,之后相关部门召开了“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拉开了科学保护云冈石窟的帷幕。60年代初期相关工作人员就成立了调查组对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对各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在整体上对石窟的地质、地貌、水系、岩层以及石窟的风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之后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云冈石窟风化崩塌的原因并争取提出解决的方案。主要修缮工作是以石窟第1、2 窟为试点进行了整修实验,此项工作在“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提出,于1963年开工,主要是针对第1、2窟岩石风化和崩塌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加固和治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石窟的环境治理。在1962 及 1964年分别对第 1 窟塔柱,第 10、11 窟内佛头像,第14 窟塔柱以及西部窟群进行了加固、危岩支护、粘结复位等工作。通过初步试验,从中总结修缮的经验,为云冈石窟的全面修缮打下来基础。在这段时期内,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报告和大量资料的收集,王大纯、沈孝宇将云冈石窟的破坏状况、自然破坏的因素以及对今后整修的建议撰写成了《云冈石窟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风化与崩塌是影响石窟的主要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建议。

2.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

(1)抢险加固

云冈石窟虽然在建国之后经历了几次修缮,但是由于云冈石窟历经1500 多年,经历的自然侵袭由来已久,许多地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崩塌和落石现象,相当危险。二十世纪70年代,周总理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时看到了云冈石窟存在的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作出了“刚才听说有个十年规划,十年太长,三年搞好”的指示。随即拉开了云冈石窟保护工程的序幕,怀着周恩来的嘱托,在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率领下,开始了对云冈石窟大规模的“三年保护工程”。该工程开始于1974年,结束于1976年,所以称之为“三年保护工程”。该工程以“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为原则,前后共投资160 万元,到1976年10月中旬完工。由于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次试验,相关工作人员应用环氧树脂的方法已经熟悉,在该工程中采用环氧树脂对云冈石窟的裂缝进行灌浆加固,对残断的雕刻进行粘结复位。并对窟前立壁进行锚杆固定和传统土建支护。此次工程中所应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开创文物保护的先例,获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直到现在此技术仍在广泛运用。经过三年左右的云冈石窟的加固维修保护,有效的解决了云冈石窟当时所面临的岩体崩塌问题,挽救了大批面临危险的石窟,保证了云冈石窟内的稳定,保持了云冈文物的原状,并且为之后云冈石窟的保护拉开了序幕。

(2)风化治理

云冈石窟的风化问题由来已久,自其建造之日起就已经存在,风化的治理也是云冈石窟修缮与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相关工作人员就开始了对云冈石窟的风化问题的研究工作,80年代,黄克忠针对云冈石窟风化的类型、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在90年代初期提出了全面对策,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水和盐是影响石窟风化最主要的因素。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副总理田纪云视察云冈石窟时针对云冈石窟的风化情况,提出了中央联合地方共同投资进行风化治理。之后根据这一提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共投资1000 万元,开始了对云冈石窟的保护维修工程。因为该工程是在国家“八五”期间,也就是1992年到1997年进行的,所以叫“八五”保护维修工程。此次工程主要针对石窟水系和结构造成的风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最终根治了石窟底部风化的现状,较好的保持了石窟原貌、维持了石窟稳定。

(3)环境治理

早在1988年,解廷藩、苑静虎就针对环境污染对石窟的影响做了调查研究,得出环境污染对石窟具有催化作用。之后在1989年,相关部门对石窟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做了监测,还提出了一些治理措施。到90年代,黄继忠、苑静虎对气候条件和石窟之间影响做了研究。多年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云冈石雕风化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大同是煤炭大省,云冈周围的煤矿多达数十所,每年生产的煤炭都是经交通枢纽109 国道运输。由于109 国道距离石窟不足一公里,每天经过的运煤车数以万计,对云冈石窟造成了巨大的大气污染,经过检测分析,该污染形成的酸雨加重了云冈石雕的风化过程,109 国道云冈段改线越来越受关注。1997年,原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在考察云冈石窟时说:“迟改不如早改,越迟损失越大。”到1998年政府做出了改线的决定,各级政府共投资2.6 亿,在石窟约1500 米外,建设了一条新的运煤专线,将原来的道路修改为旅游专线。该段道路经过改道之后,云冈石窟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4)防水保护工程

各种水文地质的侵蚀是造成云冈石窟风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这其中尤其以雨水和渗水两种因素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云冈石窟的水患治理十分紧迫。在云冈石窟的顶部存在许多凹凸不平的洼地,这些低洼区会形成积水,由于整体结构的影响,这些积水渗下之后主要会形成上层滞水风化壳网状裂隙水等问题。2002年,在召开的“大同云冈石窟防渗保护工作”会议拉开了启动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序幕。工作组针对石窟水害情况作了详细的勘探调查报告,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防水试验,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最终阻挡了90%以上的渗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次工程基本上解决了水文因素对石窟石雕风化的影响问题,还为以后石窟的防水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是我国自己对云冈石窟进行修缮保护研究,80年代之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增多,开启了云冈石窟保护工作的中外合作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国分别与美国和德国针对云冈石窟气候条件、风化治理、防水工程以及科技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过合作与探讨,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历程上具有重大意义。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7月在大同召开的“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规模空前盛大,参与此次会议的代表约330 位,就云冈石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进行了研讨,收到相关文章160 多篇。经过此次研讨会,将云冈石窟的研究保护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云冈石窟的研究工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云冈石窟的申遗及保护意义

(一)石窟申遗 为了更好地推进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工作,政府于1999年正式启动了申报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项目,这一年10月相关工作人员开始了申报文本《云冈石窟》的制作,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申报期间,仅投入云冈石窟环境整治的资金就有2500 多万元。2001年12月24日,联合国正式将我国云冈石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云冈石窟的申遗取得了成功。申遗的成功不仅促进了云冈石窟保护的国际化,提高了石窟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还促使我国研究保护工作者对云冈石窟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在云冈石窟的修缮保护工作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保护意义 云冈石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许多朝代对石窟均有修缮记录,石窟不仅在佛像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其中出土的各种文物以及石窟本身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北魏年间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珍贵史料。保护石窟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此外云冈石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核,云冈石窟今天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场所,它是国内国际有人所向往的旅游胜地,有利于推动大同经济多元化发展,对于大同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几十年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石窟在基本安全问题上得到稳定,还取得了许多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科研成果,为今后在云冈石窟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石窟还是会各种各样的问题,石窟在渗水、防风等问题上并没有得到根治,云冈石窟的修缮保护工作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继续提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做好研究,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云冈云冈石窟风化
吉代荣作品
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
云冈舞: 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云冈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大同举行
我和云冈的缘分
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