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篹雅故·格物致知
——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范式述要
2020-12-09贾荣林
贾荣林
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载体。从“献衣绣裳”的五彩盛装,到“纲纪四方”的服饰规制;从“玉之比德”的君子情操,到“正其衣冠”的文质释礼;从汉乐府的“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浅吟清唱,到“章纹图样”的尊卑等级。可以说,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承载着华夏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人们在世代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而且在营建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层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重大的服饰变革。孙机先生的观点认为:第一次大的服饰变革发生在战国时期,催生变革的直接原因是战争。北方游牧民族发明了裤子和长靴,穿着这种“胡服”骑马射猎作战,动作灵活方便。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将宽袖长衣的服装改良为衣短袖窄的胡服,提升了军事作战能力。后至汉代,上衣下裳连属而成的深衣形制也开始出现。第二次服饰大变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为推动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政治改革,从语言到服饰进行全盘“汉化”。隋唐时代南北一统,服饰却出现了“双轨制”:一类继承了北魏改革后的汉式服装,用作冕服、朝服等礼服和较朝服简化的公服;另一类则继承了北周、北齐改革后的圆领缺骻袍和幞头,用作平日的常服。两套服装并行不悖,互相补充。第三次服饰大变革是在明清易代之际,清朝统治者推行“剃发易装”之令,明代的汉家衣冠被强令废止,后为缓解民族矛盾虽然实行“十从十不从”的民族政策,但服装形制、配伍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第四次服饰大变革发生在民国之后,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解体,中山装、西装代替了此前的长袍马褂,改良旗袍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男女服饰都发生了“从头到脚”的重大变革。此后至今,服装与世界潮流大体趋同。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与领域,已有的研究涵盖服饰通史、服饰断代史、服饰考古与文物、服饰文化专题等内容,但相较于中国丰厚的服饰文明宝库,现有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这不仅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人员交叉合作,还需要从多视角、应用多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全面整理、研究和传播,还原中华服饰的本来面貌,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坚定文化自信,为当下的服饰创新设计扎稳根基,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北京服装学院近年来以“探篹雅故·格物致知”为学术宗旨,推究义理制度,考订名物典章,不断探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方法,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开辟出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与范式。
一、在研究体系构建层面。通过顶层设计、特聘学术顾问、设立专门研究机构等方式构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宏观体系。自2017年开始,由北京服装学院校党委书记、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院长马胜杰发起“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工程,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开展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该工程践行近三年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工程的孵化下,我校获批多项国家级课题,如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为提升学术水平,引领科学研究,我校特别聘请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物考古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孙机先生担任学术顾问。孙机先生心系北服,精诚投入,殷切之情令后辈敬仰与感动。此外,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专门成立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艺术文化研究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等部门,组建了一批高水平、有实力、有视野的教师团队,不断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健全科研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升服饰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
二、在服饰研究方法层面。一方面根据研究内容分别从各学科视角对中国古代服饰进行考据与解析;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古代服饰的个别性与特殊性,跨学科整合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建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方法体系。具体的研究方法,以考据学与史论学为基础,采用经沈从文先生实践应用证实的二重证据法。该方法最早由王国维先生提出,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据古代历史文化。陈寅恪先生评价这种方法可“示来者以轻轨”。同时,采取国际前沿的物质文化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将服饰文化置于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意识、经济发展与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大背景中进行综合研究。此外,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亚蓉研究员构建纺织考古团队,开展文物修复与保护研究工作,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结合数据测绘记录的方式整理服饰文物资料,强调史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可应用性,特别注重对最新考古成果的利用和研究。
三、在具体研究内容层面。重视古代服饰研究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在纵向轴上,以历史沿革的方式探寻服饰通史研究,以及同一服饰文化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演化轨迹,如始于汉代的进贤冠在唐代和明代的传承与改变等;在横向轴上,开展基于每个历史时期的断代服装史和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人群服饰的研究,以解决当下服饰史断代研究力量不均衡的问题,如研究成果相对匮乏的先秦、魏晋南北朝、辽金元等时期,其服饰研究亟待深入。研究重点还包括华夏汉民族服饰在中华服饰文明序列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服饰与礼仪的关系问题、中国与域外民族服饰文化交流问题、服饰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和创新问题等。
四、在学术交流互动层面。通过学术研讨会、论坛、专题讲座、课程建设等方式推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学术交流。学校于2018年举办首届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于2019年举办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邀请国内外不同专业领域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共享学术真知灼见,交流研究前沿成果,不断激发学术火花与亮点。我校相关研究机构与部门,多次组织专题系列讲座,涉及服饰礼仪、服饰文物考古、图像研究、传承创新等丰富内容。此外,还通过课程建设方式,打造“中国服装史”精品课程,如2019年孙机先生、赵连赏研究员在我校开设《中国服装史》通史公开课,面向全校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等授课,极大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教学特色。
温故而知新。北京服装学院本着“探篹雅故·格物致知”的宗旨寻源溯本,开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积极开展服饰传承和创新,进行创造性转化。2019年是北京服装学院建校60周年,我校60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以衣载道、弘美扬善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校集结了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博物馆、产业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专家,搭建起在服饰文化研究领域首个整合多平台的综合研究团队。研究与弘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构建服饰文化学术交流平台,是北京服装学院理应担当的责任。未来期待通过各界同仁的一起努力,不断汇聚学术智慧,激发真知灼见,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