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书法艺术的多角度探析
2020-12-09方毅
方 毅
一、以陶瓷为载体的书法艺术
1、陶瓷书法的定义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表现艺术,仰韶文化时期,以甲骨文形式出现的文字符号成为书法艺术的源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书写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进而形成了系统性的书法艺术。书法能够从书写中独立出来并且成为一门新的艺术,主要缘于它拥有书写不具备的审美架构体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理论形态的独立与自觉,是在时代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最早在东汉就有名叫崔瑗的人写出《草书势》,对书法的理论进行论述归纳,而理论研究的出现就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学科的重要标志,而后世对于书法艺术系统、连贯、体系的研究,使得书法真正地踏进艺术学科的大门。如今,对“陶瓷书法”的理论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 “书法艺术”的高度。“陶瓷书法”一词最早是曹淦源在1987年发表的《陶瓷装饰上的书法》中提出的,文中作者对“陶瓷书法”的定义是陶艺人对书法的运用,是在陶瓷上的书法表现。而后对陶瓷书法的理论研究基本都是将书法艺术定性为对陶瓷载体的装饰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叶喆民于1990年和1991年发表的《磁州窑书法欣赏》和《中国古陶瓷与书法艺术》这两篇文章。
2、书法艺术与陶瓷结合的必然性
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是必然的。首先两者有着精神内核上的互通性,在思想传承上,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都经过了儒家、道家等等传统中华文化的洗礼,在“意境美”方面有着同样文化上的要求。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书法与陶瓷艺术又有着自然的结合,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文字刻符是最早的陶瓷与书法的结合。书法艺术适合装饰陶瓷的理由大致有四个:汉字本身的形象性、汉字形体的装饰性、汉字笔画的可塑造性以及书法艺术线条的抽象性。
二、陶瓷书法的历史源流
1、起源——陶瓷与文字符号的初结合
陶瓷与文字符号的结合和汉字的雏形出现一样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住民已经开始在陶器上书写和刻划以作为标记了。这些被刻上去的象形文字和符号就是最早的陶瓷与文字的结合,也是汉字发展的开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的文字开始有了早期文字的特征,但是文字的内容不多,字形也大多是具象特征的。后来的“秦砖汉瓦”以及兵马俑上都出现了大量的文字,但都是用作纪实的,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纯粹的艺术享受。
2、发展——陶瓷书法艺术的兴起
到了唐朝,出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陶瓷书法。在这时,书法艺术已经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唐代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得到了完善。而且唐朝的陶瓷艺术也十分繁荣,釉下彩工艺也逐渐成熟。陶瓷与书法两个维度的艺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就使得两者一拍即合。其中长沙窑的釉下彩陶瓷书法最为繁盛,大多数出品为临摹名家经典书法,绝大部分的书体为行书、其次是楷书,草书不多见。而后来的宋代磁州窑不仅沿袭了长沙窑那种以书画装饰为主的艺术风格,并且在表现形式和题材选择上也有了极大的丰富。这种进步也是由于宋代不论民间皇家都盛行文风,书法艺术在此时的发展也是一次高峰。特别是此时的黑彩瓷书法作品,非常接近传统纸上书法的风韵,书法、绘画、诗文的结合也是磁州窑的一大特色。清代陶瓷艺术的装饰工艺达到了巅峰,又因为康、雍、乾三位皇帝对书法的喜好,陶瓷书法在宫廷内十分风行。加之文人们大量地参与到陶瓷书法的创作中,使得陶瓷书法的艺术品格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陶瓷书法发展至今,不断有文人画匠参与到创作中来,使得其成为具有丰富风格、门类,也是陶瓷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种装饰表现形式。
三、陶瓷书法的艺术特征
1、审美特性
不同于纸质书法艺术,陶瓷上的书法在审美表现上是更加多元的。不论是器型、釉色、构图还是制作工艺,书法艺术之于陶瓷上都有着无限的可能。在不同的器型上出现的书法艺术有着不同的实际用途与艺术表达,瓷板上的书法更接近于纸质书法,表达的形式也更加直观,通常都属于陈设瓷的范畴。瓷瓶上的书法从二维空间上升至三维,表现内容的时候更加婉转,层次丰富。还有雕塑书法瓷、日用器型书法瓷等等,都是各有各鲜明的艺术特征。对于釉色来说,青花的陶瓷书法占了很大的比重,是由于青花的色彩优势以及高温锻炼下的“晕墨”更加有书法艺术的传统风味。釉下彩的书法作品除了青花,还有一些颜色釉和单色釉的作品。自然纯粹的釉下彩在“意”美上更加符合书法的精神诉求,而釉上彩则是在陶瓷书法的“形”美上达到了极致。
2、实用特性
书法艺术的本源还是作为文字符号的实用性,虽然其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实用到审美的转变,但是其内含的核心还是有表意的实用功能。首先是作为表意功能的实用性,书法中的文字有符号标记和功能解释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具有特殊标记的文字装饰。像在婚庆时期使用的带“囍”字的碗罐,还有像有“茶”字、“糖”字、“盐”字的器皿,不同的文字装饰给予了它不同的功能用途。还有一些陶瓷底部的文字代表着年代款识,用于鉴定考证。陶瓷款识大多分为纪年、赞颂、吉言、堂名和花押这几种,这种款识在当时的作用是特殊标记,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广告”。作为抒情功能的实用性,也有吉祥寓意和承载心情的功能,在陶瓷书法的应用上也更为广泛。秦汉时期的瓦当与方砖也是很好的例子,上面不乏出现“羽阳千岁”“延年益寿”“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等代表着祈求愿望的词句。
3、工艺的多样性
传统的书法艺术主要是靠毛笔来“画”,但是由于陶瓷的可塑性极强,在陶瓷上的书法艺术能够使用多种工艺手法来创造陶瓷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当然,陶瓷书法也可以用“画”的手法进行表现,像上文提到的釉上以及釉下装饰都是使用“画”来进行的。但是陶瓷书法相较于传统书画书法的还有刻、剔、捏、贴、堆等丰富的制作手法。就拿刻来说吧,刻也就是“刀刻”,是指在坯体上用刀进行刻字,一般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这种“阴”、“阳”区别在于字体是凸起还是凹陷。在刻字完成后再进行喷釉烧制等操作,有直接喷或者画釉下彩高温烧制后直接成品的,也有喷好单色釉烧制之后再用釉上彩进行绘制二次入窑后成品的。总之,陶瓷的工艺繁多复杂,这也为陶瓷书法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4、文字的本体性
在陶瓷书法的发展道路上,文字一直是内容的主体,虽然经常会有“画”的出现,但是“字”依旧是占主体地位的。从现代的陶瓷书法艺术发展看来,文字的纯粹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文字在陶瓷书法艺术中由实用走向半实用半审美,再来到了纯粹的审美表现,它逐渐失去了表意功能,得到了完全的“美”的感受。字的结构也由具象到抽象,并且与现代艺术产生融合,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偏旁都可以进行解构和重组,这是创新也是发展。
四、对陶瓷书法艺术的展望
现如今,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艺术的“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成为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植根于传统的陶瓷书法艺术应该与时俱进,把握机会,能够顺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倡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创新陶瓷文化,为新时代的陶瓷书法艺术开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