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安全教育探讨*
2020-12-09晋鹏马婷
晋 鹏 马 婷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中国有高职院校1418所,年招生368.83万人,在校生1133.7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6.63%、40.05%。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作,因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希望能够招之即用。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机械类专业中,实训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实验实训课程的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1/3,有的甚至是1/2。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实训课程如车工、钳工、焊工等非比寻常,稍不留神就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因而实验实训课程的安全教育和大学生操作类安全防范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一、实验实训课程的安全教育现状
(一)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实验实训场所的安全管理和实验实训课程的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这一项往往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只有当社会或者学校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时,学校才会重点专项整治实验实训场所的安全隐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很显然,这种突击式的管理和教育明显不符合系统管理的需要,更加不能唤起学生对安全意识的高度重视。仪器设备等年老失修,缺乏专人维护,使用台账、护养台账不健全,也是管理缺失的体现。
(二)缺乏专业系统的安全教育师资团队
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操作前,实训课老师往往会对同学们进行安全教育。但因为实训老师更加重视知识点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传授,在安全教育方面常常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必备的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实训课老师自身在安全教育方面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知识体系的持续更新,安全教育缺少专业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学生也就不会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重要的安全知识点也就仅仅听过一次,实验实训课上这样的安全教育成果可想而知。
(三)缺乏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
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会安排多种类型的实验实训课程,每门课的实训老师也仅仅是根据自己教授的实训课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就整个机械类专业来说,缺乏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作为将来踏入这一行业的准职业人来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系统的职业安全的培训,势必会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全方面的、系统的安全了解。
二、原因分析
(一)顶层设计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安全教育都被认为是常规工作,校领导们也习惯性的用底线思维的模式对待安全工作,虽认同其重要性,但从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专业设计,如何让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安全意识深入师生骨髓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将安全工作、安全教育列入“一把手”工程,定期和不定期督查巡视,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避免小洞成大洞。将学生的安全教育与课程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于点滴间穿插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于无形中发挥作用,
(二)缺乏专业师资和安全顾问
企业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一般都会设置安全员岗位或者聘请专业的安全顾问,主要做好安全知识培训宣传和点检管理提醒工作,参与有关施工安全组织设计和各种施工机械的安装、使用验收,看守和指导电器线路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但是在职业院校,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实验实训场所,缺乏这样的专业师资和人员,许多涉及专业性的安全工作都由任课教师“一条龙”代劳,但是绝大多数的实验实训课老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安全资质方面的培训,因此实验实训场所的隐患颇多。
(三)配套资金投入不够
每年,师生的安全教育、师资的安全培训、实验实训场所的安全检查、老旧设备的维护保养更新等方面,都会产生一些费用,学校虽然会提供一部分配套资金,但远远达不到应有的需要。要想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实验实训场所的设备和物品达到安全标准,学校需加大投入、提高配套资金,及时更换有安全隐患的实验实训设备。
三、提高实验实训课程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全员重视,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无论是对学校还是企业而言,安全都是生命线,从领导到师生员工应当牢牢树立安全重于泰山这一理念。安全教育不是敷衍检查、不是突击应付,而应循序渐进、贯穿始终,在教室内、宿舍区、校园里都有安全文化的展示,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安全压倒一切”。安全,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日日提、课课说,才能将“安全”二字刻入每一位同学的脊髓。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安全教育的课时量
机械类的专业在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课程中,应当专门设置一部分课时,用来进行系统的安全实操教育,保证每个操作步骤的安全要点都能让学生听懂、记牢。尤其是一些危险性较高的操作,应反复强调,务必确保学生能够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不受伤害。
(三)优化师资团队,提高安全教育质量
绝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是由实训课老师直接给同学们进行安全教育的。很少有企业一线的安全生产专员来学校给同学们进行安全教育。职业院校内,实训课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体系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在企业工作过的老师相对经验丰富些,有些毕业了直接来校从教的老师,对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自身也没有参加过安全工程师的相关培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仅仅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照本宣科,说不到重点上去。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定期邀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安全管理专家走进实验实训课堂,用扎实的职业经验传授企业安全文化,将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风险点提前告知学生。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定期派老师到企业进修、参加各类安全培训,更新安全知识体系、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动态带入实验实训课程中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强化制度保障,提高规范管理的效能
实验实训场所管理制度的落实是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场所安全得以实现的保障,建立健全各类实验实训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强有力的抓好、落实并实施,是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场所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发挥其作用。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严抓落实,确保制度的刚性执行,才能保证各项工作令行禁止。实验实训场所的仪器要有专人看管和维护,使用要有登记,台账清晰、责任到人,规范管理,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和保障力。
(五)倡导安全观念文化,提升师生安全素养
安全观念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再好的设备、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全体师生的自觉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都将是空壳和摆设。安全观念文化重在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提升,使安全意识变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全体师生必备的安全素养,成为各项教学工作必要内容。
在安全教育课上,除了要向同学们讲解安全操作知识要点外,还应该经常进行安全警示教育。用周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或者社会上的一些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对同学们进行安全警示教育,让每一位同学都清醒的认识到安全生产、安全实训的重要性,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安全警示教育可以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也许鲜血淋漓的事故现场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但足以使每一位看过的同学都印象深刻。从此牢记,安全无小事,时刻放心上。
(六)职业安全教育的提前介入
实训课程是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因此在实训课程中开展职业安全教育,使同学们有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同学们的职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尤为重要。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后多数同学都将从事生产一线的岗位,而制造类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把职业安全教育提前到在校期间进行,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校期间通过实训课程就知晓在实际生产中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通过培养同学们的职业安全意识,让同学们在踏出校门之前就深深明白,安全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
(七)实验实训场所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宣贯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实验实训场所最大的安全隐患,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不适当的态度、缺乏知识或技能、不适当的机械或物质的操作行为。为避免在实验实训场所出现安全事故或人身伤亡事件,学校应专门针对此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并让所有参加实验实训课程学习的学生都熟知预案的要领,万一发生安全事故,能懂得自我保护、有效的避免伤亡。实验实训场所的应急预案可以分为火灾事故、触电事故、化学品伤害事故、爆炸事故、机械伤害事故、中毒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等。针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事故,老师们都应提前讲解并告知防范要领,最大可能的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只要安全教育宣传到位、安全防范有保障,才能临危不乱,让同学们上好每一节实验实训课,在实际操作中增加经验值。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靠技术蓝领和产业工匠,而职业院校培养的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是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力军,这一宏伟蓝图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仅要看重动手实操能力,在生产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等方面,也需纳入考核的范畴。
实验实训场所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特别是许多焊接、车工、钳工等实训室,规模大、仪器设备多、人员流动性大,是最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高风险区”,应备加重视。职业院校的师生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要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加强实验实训场所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要警钟长鸣,确保实验实训场所人员、设备、生态和环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