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中的社会引力及历史背景条件

2020-12-09张佳园

山西青年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实证主义条件马克思主义

张佳园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44

在社会学中,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常常被认为是不兼容的,虽然两者拥有许多的相似性,例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常常会使用到定量研究,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也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看作实证主义研究中的一种方法。但实际上,马克思本人明确地反对孔德的实证主义学说,他甚至写道“我作为一个有党派的人,是同孔德主义势不两立的,而作为一个学者,我对它的评价也很低”,在马克思的本意以及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看来,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探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将会将这两种科学范式——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并置,这样既可以增强两者的特性,又能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要理论主张,可以用与当代实证主义传统相一致并易于理解的分析概念来加以探索,马克思主义对比较粗糙的实证主义纲领的批判不是反科学的,而是基于科学原理的理性批判。

在社会学这门学科中,所谓的实证主义传统,即主要侧重于定量、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有学者认为批判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是对实证主义的共同反对。相反地,实证主义者常常与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批判理论家相争论,他们倾向于基于意识形态而不是经验证据来评估事实主张的有效性。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表明,在对社会与自然界的科学分析方面,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唯物主义方法与严谨的科学方法是一致的,与实证主义的方法是相似的,并且马克思主义为科学分析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实证主义思潮同样兴起于近代工业文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时期,两者都是新时代转折点上实现的知识论转型。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某些方面具有讽刺意味,笔者的观点是,严格的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以历史为导向的实证主义,不是过度地致力于狭隘的还原论,每一个范式都可以互相启发、相互借鉴。

在讨论了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显著特征之后,本文将分三步展开论证,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转化为统计术语,以证明它们在广义的实证主义中的适用性。首先,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有许多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上是恒定不变的。其次,背景条件可能不仅影响许多相关的变量,而且还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第三,背景条件可能在长期停滞后迅速改变。

根据这一分析,笔者主张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体悟社会理论中心的重要性。此外,马克思主义依靠理论抽象地来描述未来的社会状况,其实与自然科学大同小异,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有限的现象子集的观察之上的理论,以发展对未观察到的现象的期望,马克思主义以历史性为中心,以对停滞状态的理解为出发点,改变了社会理论的本质,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动态的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唯物主义与社会规律

实证主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元化传统,涵盖了孔德到维也纳学派的著作,本文将会关注当代社会科学实证主义,其特点是认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这门科学中,人类组织的抽象规律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宇宙的运行动态,这些定律的可信性将根据系统收集的经验数据进行评估。

学者认为实证主义传统中的社会学研究应该使用“大量的描述和实验工作,最终由一些普遍的理论原则统一起来”来确定社会规律,也解释了“实证主义方案假定在社会宇宙中有永恒不变的过程,就像生理在生物领域中的一样”,例如孔德就从生物学中直接借用了“有机体”这一概念,认为社会和许多生物体一样,都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分子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但与生物学不同的是,社会的分子可以被分解,生物的有机体的分子不能,而这一观点也被后来的许多实证主义学家所承认。因此,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核心方面,借鉴自然科学的传统,包括对本体论现实主义的承认,对客观的无价值分析的倡导,对确定时空不变量,即历史的社会规律,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的关注和强烈偏好,并且反对过度依赖没有根据的概念。

许多潜在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学者研究那些不可见,甚至被忽视的社会事实,因为这些分析是单纯基于统计数据而不是来自广泛的背景调查研究,大多数数据集只代表某一时刻或短时间,社会科学家感兴趣的许多因素对如此有限的时间跨度和区域内的所有观测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常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区域之间都有可能显示出实质性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通过把“社会规律”描述为只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才能理解的倾向规律。

马克思主义对回避社会现象的解释,即少量的实际观察可以使我们对社会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无需利用完善的理论框架,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批判实证主义忽视了概念丰富的理论在指导我们的研究中的重要性。恩格斯提出社会是由无数个单个意愿和单个行动的相互冲突所产生的合力组成的,这是一个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马克思提出的适用唯物主义将人类的时间作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在马克思眼中,“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既是历史的又是辩证的,其特征是唯物史观和自然观,认为世界是由许多因素和偶然的历史事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量控制的,而这种偶然性是受到内部规律所支配的,人们需要利用工具去发现这些规律。

马克思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之间在社会法则的本质问题上的潜在交流,马克思主义传统一般高度怀疑所观察到的大多数社会现象,可以用时空不变的社会规律来解释的说法,尽管它并没有先验地拒绝这种规律的可能性。实际上,历史时代所特有的趋势是由于社会和自然过程的多样性之间的辩证互动而产生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者正在挑战还原论,这种还原论往往导致实证主义倾向的人认为,社会模式的出现是由于不变量的、决定性的、因果的力量在孤立地运作,而不是由于历史偶然事件中各种因素的动态交互作用。马克思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关于存在不变的社会法则的相互矛盾的主张,都应旨在确立历史上偶然事件与真正的历史性力量之间的区别。

二、社会引力与历史性

“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不同于自然规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规律。尽管许多社会“法则”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内似乎确实是不可改变的,但历史证明,那些表面上不可改变的东西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而且往往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因此,历史性概念所抓住的中心要点是,社会世界不是由一组不变的、确定性的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所支配的,而是由各种随时间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因素所产生的力所支配的。自然环境的状况是了解社会世界的因果关系和社会变化潜力的关键。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可能存在某些背景条件。实际上,历史背景条件产生了“社会引力”——影响社会的所有方面,但在一般的统计分析中却对其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在较长时期内实际上是恒定的,可以忽略不计。

自然科学中有许多相似的例子。维尔纳茨基在1926年引入了生物圈的概念,形成了唯物主义生命起源的假说,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命可能出现的条件。事实上,生活与现存环境的互动创造了我们所知的氛围,生物圈中生物和非生物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化学元素的循环,因此,生命的历史和地球的物理、化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共同进化的故事。对地球上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生命进行分析,都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生物体的活动,大气正在发生变化。事实上,也许是由于人类活动的时间尺度相对于地质过程有限而产生的偏见,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传统上认为,大自然保持着一种预定的平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生物体在任何时间点的活动都有助于生物圈的改造,为未来的条件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关键论点是,历史的变化通常不是平稳的、连续的,而是在停滞期之后非常迅速地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是创造历史的积极主体,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历史”,当人们“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时,他们经常在一个简短的标点历史时刻做这件事,这通常是在停滞或缓慢的历史变化时期之前和之后。学者在支持理论发展的争论中指出,理论家需要“开始发展关于社会宇宙不变和永恒属性的抽象原则和分析模型”,以便“积累关于人类行为、相互作用和组织的知识”。相反,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将这些关系和属性历史化,以确定哪些超出了任何特定历史时代的背景条件,哪些是和前后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

人们是需要通过观察来了解明显的物理条件,依赖于通常不可见的过程,需要推测对于未被观察到的事物,要以理论构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提倡这种动态的科学事业,分析了其中的张力,洞察了社会经济世界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的矛盾。以资本主义发展为例,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扩张性的经济体系,需要廉价的融资渠道、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资本主义通过它的运作在全球社会内起着一种组织力量,同时影响和响应具体国家及其内部的历史背景,它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自然是被自由挪用的,工人们日益被剥削的,直接的生存手段和社会需求被资本需求所压倒,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鉴于这些条件和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不断积累资本的动力必然会破坏特定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类的行动,例如全球性的大规模的社会抵抗运动,政治经济的内部动力使得这个系统越来越难以扩展,同时,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这些条件产生了一场社会革命的可能性,这场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的历史背景条件。然而,革命不能使资本主义制度消亡,人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场景仍会出现,尽管自然退化,资本仍将通过固有的政治经济运作来实现继续它本身的目的,即盈利,且随着制度的发展而加剧,因此外在自然维持人类社会的能力将会被不断削弱和破坏,资本主义将会最终走向结束。虽然受到自然条件、社会行动和历史的制约,但未来仍然是偶然的,资本主义的崩溃,就其内在的运作和矛盾而言,是一种关于社会未来的理性建构。

依靠经验和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猜想并非不科学,只是当我们不具备完整的信息的时候,这会限制了我们系统的认知,尤其在随机过程或者各种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时候。从理论上推导出的对社会未来变化的期望不一定与典型的科学实践相矛盾,正如突变是自然科学的一个主题,被认为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它也必不是不相关的。科学的一个中心方面是试图建立一个以观察选择为基础的理论,显然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所有的现象,科学依赖于对已知现象的一个子集的观察,从而发展出一般性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通过推论应用于尚未观察到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证主义立场并无不同。马克思是现代科学兴起的密切观察者,他追溯了希腊哲学家,对以培根和加森迪为代表的早期现代科学哲学的影响,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生活、思想和概念的变化与他们的物质存在条件。这种观点为理解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自然的辩证关系提供了基础,在这种辩证关系中,现在仍然是与历史、物质条件相联系的自然现实,生命可以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彻底改变未来及其可能性。

三、结论: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关系创造了未来

即使共有的哲学唯物主义、非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各自表达并不是完全兼容的,但它们可以互相借鉴。首先,宏观结构背景条件对各种社会过程具有实质性影响——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引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任意的社会环境当中可能实际上是恒定的。由于这些背景条件在任何一个时期内都是不变的,因此统计分析选择忽略不计,或直接对这些背景条件的影响视而不见。第二,背景条件不仅可能对相关变量产生直接影响,还可能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对社会的本质进行改变,由于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所观察到的因素之间的经验关系可能不代表持久的社会或自然法则,反而研究者需要通过前后历史时段所发生的事件及其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第三,长期保持不变的历史背景条件是可能会迅速改变,例如通过革命,从而改变社会条件,建立一种新的社会重心,由于这种被短暂的快速变化打断的停滞历史模式,时间序列分析将经常错过历史变化的时期,因此,将不能准确地抓取背景条件对研究本身的影响。

如果把这些观点结合起来讨论,那就表明历史变化的本质及其背景条件是与许多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果研究者只是简单预测未来的短期历史趋势,这将可能会出现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性的结果。要做出有根据的推测,对研究过程的理论理解是非常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结构变化的观点在原则上与自然科学科学家们的观点并无不同。

一个避免过度还原论、机械论和目的论立场的科学视角,并结合可塑性、历史性、社会引力等概念,可以为批判性研究提供强而有力的基础,同时仍然以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为基础,在这一点上,科学事业,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实证主义,都可以与我们所处的动态世界互相解释和互相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来分析语境相关的历史观察、潜在的不可见的特定语境及其关系的矛盾,同时发展独属于其理论的洞察力,在这种情况下,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证主义研究,两者并不冲突。马克思主义从经验上对社会内部社会经济关系的可评估的描述得十分清楚,并有效地指出如何区分紧急的、历史上短暂的关系和时空不变规律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对现有实证主义研究的批判并不是反科学的,反而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与实证主义的机械主义和非历史主义倾向相关的问题与质疑,这些批评完全符合科学和统计方面的考虑。事实上,这些学者的批判强调了科学工作中涉及的历史和社会关系,历史语境仍然是世界呈现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进化的论点,基于对内部矛盾的认识,并不是目的论的,相反,它们与被理解为“硬科学”的自然科学中的一些理论,如黑洞、大气、生物圈等完全一致。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真实组成部分……自然科学迟早会把人的科学并入其中,正如人的科学也会把自然科学并入其中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待观察,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未来受历史和物质的制约,但趋势不是命运、不是既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应对正在发生的变化。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条件马克思主义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