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读书六法”
2020-12-09湖南晏建怀
◎文/湖南·晏建怀
中国历史上,因勤学苦读而成名成家者多如天上的繁星,而将读书作系统研究并形成著述的,则凤毛麟角,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熹一生,勤奋好学,著作等身。据对《朱子全书》的统计,他流传至今的作品多达1400多万字。关于如何读书,在朱熹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不过沧海一粟,但他总结的读书方法,经过弟子和后人的整理,却成为了一本厚厚的《朱子读书法》。朱熹名言“读书破万卷”。他的读书法来源于他丰富的读书经验,却又浅白易懂,正如钱穆先生在《学龠》一书中所说:“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实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
平易到什么程度?此书开篇一段话充分说明问题。学生陈希周问朱熹读书修学之门,朱熹说:“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外表)不同,然只是一理。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多么浅近而通俗易懂的话语。
朱熹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读一本书如此,读一个系列或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应如此。而且,这个“序”,还不完全是书本目录的顺序,更多的是知识层级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比如,爱好古典文学的人,大都会喜欢《古文观止》,但对于非专业出身而古文功底又并非很扎实的人,较好的路径是先从“唐文”“宋文”开始往下阅读,因为前面的“周文”“秦文”部分,简古深奥,佶屈聱牙。而唐宋以后的散文,相对而言,文字既通俗易懂,文章亦流畅优美,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同时,将这些优美的文章熟读若干遍之后,对于古文的语法才会渐渐融会贯通,并了然于胸,然后再读前面的“周文”“秦文”,才能易于理解,事半功倍。倘若按照书本的排序,从“周文”部分开始阅读,很多对古文一知半解的人或许会望而却步,甚至中止阅读。
又比如,若想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也不必一开始就去阅读《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春秋穀梁传》《国语》等古籍,不妨先尝试阅读后人关于这段历史且用现代语言表述的书籍,比如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上古》《春秋》,还有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等,这些带有普及性质的书籍,便于阅读,易于理解,倘若因此而激起了对那段历史的兴趣,再去阅读有后人作过注解的《左传》《战国策》之类,就能因为人物、事件和典故的熟悉,并借助注解而进入较为轻松的阅读状态,可以在阅读中更好地掘进。朱熹在谈到“循序渐进”举例如何读《论语》《孟子》时,说要“先《论语》而后《孟子》”,即是同样的道理。
所谓“熟读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达到理解。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所谓“虚心”,是朱子鼓励人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读书,对于其中的内容和观点,不要先入为主,以己度人,甚至穿凿附会。对于某一问题,即便众说纷纭,也要虚心以待。所谓“涵泳”,朱熹解释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涵泳”是“虚心”的落脚点,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天长日久,必有真知。
对于“切己体察”,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意思是,读书不能一味地在纸上寻求义理,需要联系自身来推寻探究。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圣人早就阐述过,我们只有在圣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推究,才能日益精进,有所收获。否则,哪怕“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不过一台“复读机”,终无法融会贯通。
“着紧用力”,自然是指读书当下功夫、花力气,但朱熹所谓下功夫,并非稍作努力的层次,而是超乎常情的努力,超乎常人的功夫。他说:“读书时当将此心葬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又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骨筋?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读书要紧迫到什么程度?如救火,如治病,一刻也不能耽搁。
对于“居敬持志”,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真正要把书读好,达到至精的上乘境界,便须居敬持志。“居敬”,有恭敬之意,亦有安静之意(敬又通静),就是读书要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心静则诚,心诚则灵。学生问朱熹“敬如何地持”,朱熹回答:“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作(放逸)而已。”
至于“持志”,便是对待读书要如其他大事业、大学问一样,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向,迈着朝圣者坚定的脚步,十年如一日地朝着目标奋进,才能有所成就。对此,朱熹说得极为简单:“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又说:“看文字须此心在上面,若心不在,便是不曾看相似。所谓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
其实,无论“持志”也好,朱熹总结的“读书六法”也罢,方法浅近,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