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偏航轴承故障检测分析研究
2020-12-09乔伟安康王朋
乔 伟 安 康 王 朋
(国华<巴彦淖尔>风电有限公司,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0 引言
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近年来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偏航轴承是风电设备中最重要的零部件。 偏航轴承性能与工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偏航系统甚至整个设备的性能。因此,研究偏航轴承的失效机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改善轴承质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对生产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1-5]。
以内蒙古某风电场偏航轴承设备损坏问题、对偏航轴承的实效问题加以研究。针对失效设备做出一系列实验研究,逐一排查偏航轴承失效原因,为同类型设备提供参考。 根据偏航轴承检验评估工作方案,对5 台机组 (35103#、35110#、35111#、35311#、35306#)进行现场检验,表1 为五台机组轴承信息。
表1 五台机组偏航轴承详细信息
1 实验内容
1.1 理化性能试验
1.1.1 样品制样
3 套偏航轴承(35205#机位(SN:090313009)、35103#机位(SN:081227006)、35110# 机位(SN:090313008)各取2 份大样,一份邮寄国检中心进行制样、理化分析,另外一份在成都天马检测中心进行制样、理化分析。
制样过程中分别将偏航轴承SN:090313008 (机位35110#)外圈标记为W1、内圈标记为N1;偏航轴承 SN:081227006(机位 35103#)外圈标记为:W2、内圈标记为N2;偏航轴承SN:090313009(机位35205#)外圈标记为:W3、内圈标记为N3。
1.1.2 理化分析结果
根据各检测项目检验标准,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检测中心金相分析报整理数据如下:
(1)失效轴承均存在一定的材质不良,表现在化学成分、淬硬层深度和基体硬度。
(2) 化学成分:Cr 元素在调制钢中主要作用提高淬透性,从而提高材料硬度和耐磨性,该元素含量偏低, 会造成淬硬层深度偏低;Mn 元素可以提高淬透性,提高材料强度和硬度。
图 1 (a)外圈试样标记;(b)外圈取样后标记;(c)内圈试样标记;(d)内圈取样后标记
(3)基体组织属于回火索氏体,基体硬度偏低材料容易产生变形。
2 实验检测
2.1 制样与检测标准
对三台偏航轴承(35110#、35306#、LY)的取样进行晶相、拉伸等性能检测试验。 “35110-内”代表编号为35110#的轴承内圈。
每台轴承的内外圈分别取5 个试样, 进行光谱、低倍组织、基体金相组织、夹杂物、淬硬层厚度、基体组织硬度和淬硬层厚度检测分析。 如图2 所示,每台轴承内外圈分别取直径φ10 mm 标准拉伸试样,进行常温单轴拉伸试验,检验依据如表1 所示。
图2 偏航轴承宏观照片
2.2 光谱检测
直读光谱仪对试样进行光谱检测,每个试样选取3 个点 (编号1-3) 。图3 为直读光谱检测点位置分布图。 测试结果如表2 所示(评判标准以使用方提供的数据为准),结果显示元素含量未见异常。
表2 项目标准
表3 理化分析总结
图3 试样的制取
图4 光谱检测
2.3 低倍组织检测
图4 为低倍实验样品,使用盐酸水溶液对试样进行热酸浸,评级结果如表3 所示,结果显示低倍组织未见异常。
图5 低倍试验样品
2.4 夹杂物检测
试样纵截面抛光,进行夹杂物级别评定,评级结果如表4 所示,均在标准误差允许范围内,夹杂物评价符合标准要求。
表4 光谱检测结果汇总表
2.5 调质组织检测
试样进行抛光,使用4%硝酸酒精腐蚀,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组织并评级,金相照片及评级结果如图5所示,调质组织未见异常。
表5 低倍试验评级汇总表
2.6 淬硬组织检测
试样淬硬层抛光,使用4%硝酸酒精腐蚀,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组织并评级,金相照片及评级结果如图6 所示,调质组织未见异常。
2.7 调质硬度检测
如图 7 所示, 每个试样选取 3 个位置 (编号1,2,3)进行布氏硬度检测,检测结果如表 4 所示,标准值为260-300 HB, 红色表示检测值低于标准下限值。
根据相关标准要求,使用维氏硬度计对试样淬硬层进行硬度测量,对比标准得知淬硬层硬度及深度未见异常。
3 润滑油脂检验
有机溶剂溶解少量润滑脂样品,取底部含颗粒沉淀物的溶液制作谱片。铁谱分析表明样品中有铁磁性磨粒、疲劳磨粒(毫米级)和铁系磨粒(<850 μm)等。没有发现外界污染物、油脂干渴现象。 锥入度与新脂相比变化不大,在可接受范围。
KLUBER BEM 41-141 和FUCHS GLEITMO 585K性能比较,FUCHS GLEITMO 585K 产品水分含量较高,不符合要求(依据GB/T33540.1 产品标准),标准要求为不低于 250℃,实测结果:197℃。 KLUBER BEM 41-141产品油分离度很高,不符合要求(依据GB/T33540.1 产品标准),标准要求:2%~6%,实测结果:8.5%。 滚筒安定性差值较大(64),不符合要求[依据GB/T33540.1 产品标准(30~50)]。
表6 夹杂物评级汇总表
图6 调质组织照片及评级
图8 布氏硬度检测试样
表8 淬硬层硬度值及深度值汇总表
4 偏航轴承失效分析
偏航闸钳本体边缘与刹车盘上表面距离间隙、偏航减速器间隙、偏航轴承轴向跳动超标,其中 35103#机位偏航刹车闸钳本体与刹车盘干涉接触,导致机组无法偏航,是此次事件的起因。
(1)偏航闸钳与刹车盘干涉原因:偏航轴承滚道发生塑性变形,机舱随轴承内圈下沉(外圈未发生形变),闸钳随机舱下沉导致刹车盘间隙减小,形成干涉。
图7 淬硬层组织照片及评级
表7 调质硬度检测结果汇总表
(2)轴承滚道塑性变形原因:隔球器碎裂缺失,滚子不均匀分布在滚道内。载荷的作用下导致滚道塑性变形。
(3)隔球器碎裂缺失的原因:磨损的金属颗粒导致隔球器卡死,受到其他滚子的撞击,导致损伤碎裂。碎块混在油脂内经进一步磨损而消失。
(4)从拆解的轴承发现:滚道损伤程度依次是外圈滚道的下表面 (最严重), 内圈滚道的上表面 (次之),内圈滚道下表面和外圈滚道上表面(轻微)。
外圈滚道的下表面出现硬化层剥落(凹凸不平的鳞状),具备疲劳剥落的形状特征。造成疲劳失效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材质疲劳、热处理不当、偏载、冲击。
(5)润滑不良的原因。
a)密封圈失效;
b)润滑油管未平均分布,增大注油孔内部阻力;
c)偏航轴承缺少专门排油孔,废油无法排出;
d)目前加油控制策略不确定轴承内有足够的油脂。
5 结论
(1)偏航闸钳与刹车盘干涉的直接原因:偏航轴承滚道塑性变形,导致了机舱随偏航轴承内圈整体下沉。
(2)轴承材质不良(Mn、Cr 含量、淬硬层深度、基体硬度),是造成本次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
(3) 润滑不良是造成本次轴承失效的次要原因,润滑不良加速了轴承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