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旅游区景观设计

2020-12-08金子

艺术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旅游区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摘要:近年来,在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应对季节性旱涝和突发强降水等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昆山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地之一,在旅游区规划设计中也相应参照了此理论。本文以昆山旅游度假区的环湖大道项目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旅游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0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區规划建设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和极端天气引起的内涝问题层出不穷。2014年,昆山成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地之一。作为典型的长江下游区域城市,昆山地区对研究长江中下游雨水多发区域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以昆山旅游度假区环湖大道项目为例,结合区域特点分析我国海绵城市建造特点,为长江下游地区海绵城市旅游区的规划建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Sponge City)一词的国际专业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作为一种新型城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兼具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新型防旱防涝城市建设模型。在这种系统模型中,下雨时通过城市配套设施,如建筑屋顶、园林绿化、透水铺装,进行吸水、渗水、浸水和蓄水,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土地资源开发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下水资源污染与枯竭、地上湖泊水体面积减少等问题。海绵城市通过建设完整的跨尺度水生态循环系统,解决城乡水资源问题,从而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缓解基础设施压力。此外,海绵城市设施运用强渗水、抗压、吸热特殊材料,吸收城市中产生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有积极作用[2]。

通常,海绵城市系统包含以下几大特点:将雨水就地处理储存,将污水就地净化治理,将蓄水重复高效利用,各区块储水满足本地用水需求,强化景观设施生态环境功能,以城市返归融入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3]。

2 昆山旅游度假区环湖大道项目概况

昆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昆山市玉山镇以南,围绕淀山湖北部区域,综合旅游体系包含水乡古镇、商旅度假、都市田园和城市休闲,面积约330平方公里。环湖大道分为东西两条与新乐路,新增规划长度为14406米慢行系统。

本项目的设计目的是彰显旅游度假区长江路、同周公路的廊道特色,进一步发挥长江路与同周公路的串联效应,推动沿线旅游产业的发展。昆山作为典型的江南地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环湖大道在总体布局上延续了传统的江南艺术,立足于当地多雨湿润的气候,回应当代生态语境下的自然文化,区域为西侧环湖大道全段、东侧环湖大道区域和新乐路(锦淀路)。

3 海绵城市理念在昆山旅游度假区环湖大道项目中的应用

3.1 下沉式绿地与湖泊结合运用

相较于普通绿地,下沉式绿地在降雨时,可以让更多雨水滞留在设施中,在浇灌绿地的同时,提升土壤中的水含量。通过土壤和植物的吸收,有效减少雨水面源污染,过滤的有机物同时为植被提供营养物质。

下沉式绿地的设计需要与实际项目规划相结合,在确保雨水有效流入设施的同时,确保人员和行车安全。路缘石将径流分散汇入绿地,为保障安全和使用效能,路缘石高度与周围齐平[4],若路缘石高于周围地表,则在路缘石上设置20~60cm的缺口。为了防止径流冲刷导致表层土壤流失,解决方法一般为增加人工覆盖物或植被,而对于污染较重的部位可设置截污雨水口和截污树池[5]。同时,为了保证下沉式绿地的景观效果和生态保护作用,可以与周边雕塑、水景、建筑相结合,植物选择当地耐涝较好的乡土植物。

在昆山旅游度假区的环湖大道项目中,淀山湖西侧、环湖路内侧邻房产部分景观较为完善。该项目慢行系统设置为外侧邻湖区域,绿地部分较为宽裕,设置落地慢行道,种植草花、芒草等多年生宿根花卉,体现植物层次,局部置石,同时作为慢行系统与水域自然安全隔离区,局部区域增加亲水构筑物。整个环湖景观带围绕淀山湖建设,淀山湖作为连接太湖与黄浦江两大水系的重要节点,生态和景观资源丰富,也承担了周围海绵体设施的雨水贮存与消化功能[6]。相应的,该设计项目依托于中心水体淀山湖,将周围绿地连接成有机系统,同时有利于重塑平衡原则,协调水深和岸线形态,重新塑造湿地生态系统。

3.2 雨水花园绿地运用

雨水花园是目前欧美地区广泛运用在居住区和商业区中的设计。作为以海绵城市理论为代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适合地势低洼的地区,主要通过科学设置植物,进行雨水的初步净化、滞留和消纳[7]。同时,经过科学设计的植物组合搭配,雨水花园可以有较好的景观效果,扭转大众对城市雨水收集设施的刻板印象,也为城市中的鸟类、昆虫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昆山所在的江南地区为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柔软且渗透性强,在造型设计方面,设计师尽量模糊花园与地砖的铺装边界,还原原始地形布局。

雨水花园主要分为五层。蓄水层通过高度差使雨水暂时汇聚在蓄水池中,植物茎叶可以过滤掉雨水中的大颗粒物质。覆盖层由树皮和树叶组成,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使植物根系保持湿润,又能够营造缓冲区域,提高渗透性能,防止水土流失[8],同时为微生物和昆虫提供栖息环境,有利于有机物降解。砾石层底部设有排水管,当降雨量较大时,下渗到雨水花园内部无法被及时吸收的雨水将流入排水管,进入排水系统和湖泊河道。在植物种类上,以耐水湿和耐干旱的植物为主,采用曲线布局,高层植物以水生植物如芦苇为主,中层种植鸢尾、毛茛等草花观赏性植物,在停车场等功能区增加蜀葵、木棉、格桑花等观赏植物,提升了花园的色彩丰富性和季节变化性。

在雨水花园的土壤改造上,昆山地区土质为强淋溶土和高活性强酸土,这与昆山曾经为森林覆盖的地区有较大联系,历史上,昆山地区也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域,结合当地的传统水乡文化,将景观组合主题确定为森林、草甸和湖泊河道结合,强化湿地植被、草甸植被的种植,提供可持续的景观系统。

3.3 透水性路面与慢行系统

透水性路面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高透水性,让雨水渗入路面内部,将一部分雨水贮存起来并将多余的雨水通过管道排出,从而达到减少洪峰时期径流系数的作用,也可减少路面积水,较低交通事故风险。通常透水性路面使用孔隙率较高、透水性较好的材料,材料的大孔隙有助于吸收地面热量,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并降缓解城市中心的温室效应。面层作为直接与空气、雨水接触,承载道路压力的部位,必须具有抗压、平整、渗透性好的特点。基层作为透水性路面的关键部位,具有孔隙率高、承载力好的特点。基层承担了贮存雨水的大部分功能,在下雨时能够汇集雨水和短时贮存[9]。

城市慢行系统作为近年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热门项目,与海绵体设施有较好的兼容性。在进行项目设计之前,淀山湖环湖周边区域道路资源相对较少,虽然外部市政道路能基本满足车行需求,但是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和人口结构,居民的短距离出行和非机动车出行需求较多,与人行道数量较少形成矛盾。在规划时,该项目保留村落周边道路体系,利用新建和改造局部道路,串联离湖较远村落,最终形成整个环湖周边的慢行体系[10]。在便利交通,提升整体系统紧密性的同时,为整个环淀山湖片区旅游注入人文特色与活力。慢行系统结合周围雨水花园、水杉林与湿地,增强观景时不同的体验感。

4 结语

海绵城市包含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对于目前仍需解决的城市工业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从长远角度来看,目前模式单一、高排放、高污染的雨水排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作为昆山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昆山旅游度假区的环湖大道为其他地区的海绵体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经验。旅游区景观建设项目,作为昆山海绵城市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可以串联起城市生活区、公共休闲区和工作区的循环系统,保持城市生态的稳定性。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自然、调整生活节奏的公共设施,同时作为以点带面的示范项目,对促进其他城市的海绵体建设工作,指导未来可持续生态旅游区以及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颖.水生态在空间与实践维度上的塑造?——昆山杜克大学校园最为微型海绵城市设计的解析[J].时代建筑,2017(4):52-57.

[2] 唐睿,祝遵凌.高校校园水体景观生态设计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设计,2019(18):104-105.

[3] 姜李羚,徐雷.从Z58探索现代建筑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方式[J].艺苑,2016(01):48-50.

[4] 井洁,汪凡琦,祝遵崚.城市街道柔性空间景观提升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9(3):50-51.

[5] 吴言,李雪艳.从传统哲学生态观看现代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J].设计,2018(21):33-35.

[6] 李欣.王夕倩.錢丽红.现代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美学[J].艺海,2020(5):88-89.

[7] 耿帅坤,张耀.论智慧城市景观创新智能化设计的未来发展走向[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1):58-59.

[8] 弓亚栋.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西安某小区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5:23-24.

[9] 王可卿.海绵城市综合公园设计探究——以定州市钟春元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16-17.

[10] 孔德金,李丰旭.基于生态驳岸的水体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57-60.

作者简介:金子(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指导老师:胡宏亮(1984—),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

猜你喜欢

旅游区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建设开封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