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位布局 彰显情怀

2020-12-08邵瑜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念奴娇错位苏轼

邵瑜

[摘   要]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这些作品中的优秀之作。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展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和广阔的胸襟。文章试从“错位”这一角度,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分析,以探究苏轼高超的写作技艺,了解这一词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错位;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6-0020-02

《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苏轼作为一个少年得志的意气书生,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他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这其中便包含《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展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和广阔的胸襟。本文试从“错位”这一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一、地点的错位,真实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的“赤壁”在黄州赤鼻矶(今湖北的黄冈),当地的人将其误读作“赤壁”,正是因为这一误读,所以便有人误以为此处就是当年的赤壁古战场。然而,根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古战场应该是在湖北蒲圻。对于这一点,饱读诗书的苏轼应该是知道的。苏轼在词中这样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就是“人们所说”的意思,这里流露出的一个含义就是,“这是大家的说法,但是我未必认为就是如此”。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赤壁洞穴》中进行了这样的表述:“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不知果是否?”可见,苏轼对黄州赤壁一直是持有怀疑的态度的。然而,为何明知此处未必是真赤壁,苏轼依然要写作此词呢?

纵观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人的作品,不难发现怀古伤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怀古”与“伤今”之间总有着割不断的情缘。“怀古”之中总是包含着今人无尽的情怀;而有怀古之情,往往是因为有了今日之感。那时,苏轼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呢?谪居黄州,一腔政治抱负无处安放。于是,对于苏轼来说眼前的景象是真是假都已经不再重要,赤壁是真是假也不再重要,将心中的思绪全部倾泻出来才是重要的。苏轼借助这个错位的“赤壁”来抒发心中的情感。赤壁未必是真的,但苏轼的情感绝对是真切的。

借助错位的地点,抒发真实的情感。在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苏轼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地点的正确与否,而在于要借助此“赤壁”,引出“怀古”的情绪,引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从而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借助此“赤壁”,凭吊古战场、追念风流人物,进而抒发情感才是写作此篇词作的意图。

二、错位的形象,真实的自我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攻破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按照道理,苏轼笔下赞叹的应该是孙权或是刘备,可是苏轼却没有这样做,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倾尽笔墨赞叹的是周瑜。回望全词,他在论述周瑜时又用了“错位”的写法。“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又呈现出了两处错位。其一是周瑜迎娶小乔的时间的错位,其一是将周瑜的形象塑造成“羽扇纶巾”的错位。为何苏轼要这样进行描写呢?

据史料记载,周瑜攻皖之后娶得小乔,时年24岁,可是赤壁之战时,距离攻皖之后娶小乔已经十年了,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时,周瑜已经34岁了。苏轼是一代大儒,熟读史书,他怎能不知道这一历史常识呢?既然如此,苏轼为何要用“小乔初嫁了”呢?再看,“羽扇纶巾”自古以来就是描述儒将的。在三国时期,最应用“羽扇纶巾”来形容的是诸葛亮。周瑜虽不乏儒生气质,但他本质上是地地道道的披坚执锐、所向披靡、驰骋战场、英勇无畏的武将。苏轼为何要这样塑造周瑜的形象呢?在苏轼的心中,周瑜是英雄,而且是一个几乎完美的英雄。中国古代的英雄常常与美人相配,所以错位地写“小乔初嫁了”,实际上是为了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以美人为英雄增色;而错位地写“羽扇纶巾”则是为了突出周瑜的智慧。苏轼眼中的周瑜能文能武,在淡定自若之间,便使“樯橹灰飞烟灭”。这就是真英雄的风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因为“错位”,成了一个被完美化的英雄,他有事业、有爱情、有理想、有胆识、有成就,他的人生理想似乎都得到了实现,而这样的完美正是所有有抱负的人的共同诉求。这样的周瑜,与当时的苏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勉强保留下一条性命,在贬谪黄州期间担负着有名无实的闲职,满腔的报国志向无从实现。在周瑜的完美与自身的现实境遇的强烈对比之中,苏轼的伤感之情可想而知,其越是着力刻画周瑜的十全十美,则越是深刻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苦闷彷徨和痛楚。品鉴苏轼对周瑜的形象刻画,不难发现其中浸润着其无处倾诉的苦楚。

三、错位的时间和样态,真实的心境

有人说:困难是人生最好的财富。“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苦难的发端。然而正是因为黄州的贬谪经历,苏轼才能够品味苦难的味道,收获对自然、人生的思考。苏轼在黄州所创作的作品,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的写照。《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出了苏轼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及其豁达的胸襟。在展现这豁达的胸襟时,苏轼依然采用了“错位”的写法。

《赤壁赋》中记载的赤壁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述的赤壁却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个波涛汹涌的赤壁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能看清浪花“卷起千堆雪”,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作者描写的应该是白天的景象,但是结尾之处却写“一尊还酹江月”,如此看来时间又应是夜晚。这样就出现了赤壁景象“动静”的错位以及时间上“昼夜”的错位。苏轼为何要制造这种景象和时间上的错位呢?这就要从苏轼当时的心境谈起。孙绍振先生认为,诗歌中的景物并不是客观的物象。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词中的景象,往往被赋予了写作者的主观情感。由此就能理解不管是“水波不兴”还是“惊涛拍岸”,都被苏轼赋予了主观情感,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那时,苏轼头脑之中回荡的是赤壁之战的酣畅,描绘的是周瑜的英勇气概。因此,江水是何种样态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苏轼笔下所写是其想象的结果。再来看“江”和“月”这两个意象。“江水”与“明月”都是生生不息的象征。苏轼将历史的烟消云散与江水、明月的永恒不变进行对比,由此抒发自己在“怀古”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人生短暂,与其日日愁,不如放眼大江,喝酒赏月,把自己如梦的人生,如清酒一般,撒入江水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洒脱和超然呢?所以无论眼前是否有真实的“江月”,那时的苏轼都能“看”到这亘古不变的“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在祭奠自己的理想,抒发个人的情感,也是在表达其对人生的思考。

无论是错位的赤壁江水样态,还是错位的时间描写都是经过苏轼艺术加工后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表达苏轼旷达的胸襟。无论黄州的赤壁是否是真实的赤壁,不论周瑜是否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论江水的样态是静是动,更不论时间是昼是夜,苏轼在这首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与所展现的胸襟都是真实的。王尔德认为,艺术中只有美丑,没有对错。同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没有真假,没有错误,苏轼只是借助“错位”的手法,传递和表达更为真挚的情感和展现更为真实的心境。这样,读者便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真实的苏轼。

笔下有错位,心中无错位。苏轼通过错位的地点、错位的形象、错位的时间和样态展现了自身自然超脱的心境。在交错的时空中,在离奇变化的想象中,苏轼是在暗示也是在邀请读者去品味诗词所展现的他自身的真情怀。我们只有读懂这些别具特色的“错位”,才能真正理解苏轼的真性情,体会到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松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补证[J].中国苏轼研究,2019(1):102-113.

[2]  莫运平,陈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結构艺术与审美效应[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15-18.

[3]  李林圃.无着的英雄情怀: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J].名作欣赏,2019(2):71-72+77.

[4]  钱玉趾,陈思同.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解[J].文史杂志,2018(3):37-44.

[5]  王文昊.读不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古典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5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念奴娇错位苏轼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从善如流
有趣的错位摄影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念奴娇 ·白衣兴颂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