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南通蓝印花布纹样艺术及其发展

2020-12-08蒋王瑶

艺术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艺术效果纹样研究

摘要:本文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进行分析,研究蓝印花布在南通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不同时期蓝印花布纹样的变化,论述纹样的产生与当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以深入浅出的形式更好地表达纹样的艺术效果,提高纹样的艺术性。

关键词:蓝印花布;纹样;艺术效果;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0 引言

蓝印花布的纹样蕴含着不一样的文化,一个个纹案都体现着不一样的时代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蓝印花布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成了历史生活的印记,它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温馨,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在蓝白相间的色彩中,增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1 蓝印花布及其纹样

远在七八百年前的宋末元初,蓝印花布就透露出它淡雅不俗的气质,随着植棉的普及和发展,经过“黄道婆”土织土纺技术的进步,人们结束了以麻衣为主的时代,踏入了棉衣的时代,一时间原本技术不成熟、进步缓慢的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在棉布印染方面大放异彩。蓝印花布无论是被叫作宋元时期的“药斑布”还是明清时期的“浇花布”,都是印染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这一笔依然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发展保留着祖传的纺织生产工具和纺织品花版,使南通蓝印花布文化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

南通蓝印花布的特色,首当其冲的就是“蓝”。这种蓝夹杂着各式各样的印花,那条理清晰的纹脉,美丽精致的花纹,不禁让人想起经历的岁月,想起蓝印花布的兴盛时期——唐朝。记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描绘了江南“绿如蓝”的春水,也描绘了一种精美的丝织品“染作江南春水色”的场景,而其中所描绘的就是蓝印花布[1]。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于唐朝,普及于明清,传承千年而不褪色。蓝印中的蓝是由从蓝靛中提取中来的,运用蓝靛染布进行染织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蓝印花布纹样呈现出由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由单一纹样到综合性纹样的发展特点。蓝印花布随着蓝印花布纹样不断变化[2],在中国民间持久流传,更是被运用到老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中,上面的图案包含了人们的民俗文化。蓝印花布在民间相当受欢迎,发展得越来越好,纹样越来越丰富,流传得也越来越广,直到今日依然被世人赞叹歌颂。

2 蓝印花布纹样的艺术效果

南通地区纯手工的蓝印花布是以“纺、织、染”为一体的民间技艺,染出了形状各异的纹样,既体现了老艺人精湛的纺织技术,也体现了百姓淳朴、善良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蓝印花布的纹样也在不停地变化,体现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唐朝、清朝、民国以及现代的蓝印花布都有着不同的纹样,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特色。蓝印花布纹样发展生生不息,虚实相互交错结合,体现出恬淡朴素的自然美感。花布图案取材于生活,采用颜色纹样多为动物花鸟纹样和旋转对称形式效果,同很多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 颜色纹案形式效果

蓝印花布通过蓝色和白色相结合[3],一亮一暗起承转合,用了夸张等修饰手法将艺术技巧和魅力更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用简单的笔调勾勒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用简单的蓝靛渲染出了对未来艺术的期待。朴素淡雅的纹样题材独具匠心,大多反映了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心理诉求等,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南通蓝印花布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图案用蓝白色相互连接,内容丰富活泼,在历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不断向世人展示着文化气息。

2.2 动物花鸟纹案形式效果

明清时期黑底红印花布(图1)运用点、线、面的交错连接组合,纹案与纹案之间通过线条的组织细密连接,就像音乐字符串联一样,其中包含吉祥祥瑞的传统纹样[4]。纹案一般以对称均匀和偶数成双的形式出现,多处采用类比、夸张等手法衬托民间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同时蓝印花布会采用谐音表意、图形象征、含蓄隐喻等方面来表达花纹样式,例如吉祥有余,多采取用圆形,用“鱼”来代替“余”,造型生动并用细节连接,代表了年年富裕的样式。龙凤自古被称为神物[5],古代人民使之相结合,借助象征意义的纹样表达了古代人民对于艺术的创造性。聪明的南通人民也会巧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寓意来表达美好事物,通常采用梅、兰、竹、菊等古典淡雅的花来隐喻[6],暗含人民坚毅的品质,突显出人性的光辉,表达了民族思想,更好地突显出了艺术的奥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民国麒麟送子图》(图2),小男孩像極了观座下的童子,眉眼间透露出儿童灿烂的笑容,他手持莲花和如意象征着美好、善良的品质。根据古书《圣迹图》“孔子生,见麟吐玉书”的记载,麒麟送子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象征着古代人民对于入世、功成名就、为国效力的信心。用重复错路的手法,细密的排布,简洁干练的笔触诉说着南通人民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追求,更为后来南通的教育文化提供了基础,对将南通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世人更多地将龙、凤、牡丹、团寿放在一起,表达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将古代艺术和现在的印刷技术相结合,不仅将南通的人民的智慧体现在历史上,更使其在艺术长廊里留下点点星光,照耀着世人。

2.3 旋转对称形式效果

凤凰蓝印花布印染非常细腻,古朴中带着优雅,静谧中不失典雅大气,图案精美,更有审美价值。用旋转对称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美满的向往。正如《现代凤凰花图》(图3)所展示的那样,其运用了常见的左右对称旋转的形式,左右对称使其看上去更加有力量感和平衡感,也让图案更加饱满有节奏感,图案与图案之间的连续性能做到在复杂的形式上更加突出主题,其中以一朵牡丹花为中心从中间发散开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旋转感,其突出的是美好寓意也深得人心。

3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现状与发展

3.1 蓝印花布的现状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潮流纹案兴起,蓝印花布纹样正面临着消失在人们眼前的危险。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印花布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传承技艺的老人相继去世,带来了后继无人的问题。同时,民间流传下来的古旧技术和花纹在变迁中不断流失,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优秀纹案大多都没有保留下来,印制蓝印花布纹样所需的花版大量流失。这与民间环境保护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农村的大力改革建设,使许多花版被当作没用的东西被丢在废弃的屋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版也随着茂盛的青苔的出现而逐渐消失。

庆幸的是随着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人们文化传统意识的提高及其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使得蓝印花布在国内的家庭里又逐渐扮演起了不同的角色,从纺织品到室内个性装饰品,蓝印花布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为此南通更要紧跟时代,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不同的花纹样式不断作出新的探索。

3.2 蓝印花布的发展

通过南通蓝印花布的现状,本文对其文化、技术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也对未来蓝印花布纹样提出新的期待。

3.2.1 从文化发展角度

可以利用教科书将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放入青少年的美术课本和专业课程中,利用孩子们的创造性来进行纹样的创新,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传承人,加强对花版、雕刻印刷技术的学习,利用自身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人们总体的文化水平。

3.2.2 从技术发展角度

可以利用高科技发展技术改变以前单一的劳动方式,突破原来单一的色彩,在色彩呈现方面作出创新,将蓝印花布纹样与其他经典的剪纸和刺绣[7]纹样相结合[8],在传统的文案样式中融合现代的纹样和时尚元素,使之与国际接轨。现代的蓝印花布纹样可以采用电脑作图,将现代科技与古代传统相结合,更好地展示纹样的发展,用不同的展现形式突出纹样的艺术效果。

通过纹样的发展,目前蓝印花布渐渐走出国门,不同的花纹艺术效果不断给南通增添了新的名牌;蓝印花布也更加重视市场开发,加大力度开拓对于小型花纹样式效果饰品的研究和创新[9],综合利用其他优秀传统工艺,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带动文化的发展,采用一条龙的形式,关注从原材料生产到销售管理等多个方面[10]。

4 结语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印染技术是传统的民族纺织产业和当地文化特色重要标志。随着人们文化精神需求的增加,蓝印花布作为充分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劳动和智慧的艺术形式,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制作者要对蓝印花布的纹案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創新,让蓝印花布花纹更好地在生活上展现它的艺术效果,给现代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和视觉冲击,使他们牢记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南通纺织行业的发展和蓝印花布艺术效果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梁晓琴,王安霞.南通蓝印花布纹样艺术的文化内涵[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36-38.

[2] 张钟敏慧,陆洲.蓝白之美的艺术之魅——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特色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30-31.

[3] 赵其烨,王锐涵.浅谈设计下的色彩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9(19):119-120.

[4] 曹佳南,王涵乙.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10):18-22.

[5] 李斌,李强,杨小明,等.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案分析[J].服饰导刊,2012,1(02):36-40.

[6] 李娅萁,吴冬蕾.文人的“自然”审美与当代环境设计[J].大众文艺,2019(19):123-124.

[7] 雷浩然,何佳.基于情感体验下的传统工艺品设计创新探析[J].大众文艺,2019(15):102-103.

[8] 张海怡,蒋晖.论南京非遗剪纸现将及发展前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22-23.

[9] 季嘉琦,田晓冬.蓝染工艺在家居装饰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3):96-97.

[10] 李梦宇,周杨静,李祉芩.南博藏品的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86-87.

作者简介:蒋王瑶(200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指导老师:刘文文(1986—),男,湖北广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效果纹样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浅谈灯光的艺术效果在舞台演出中的运用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